分享

第135期 | 天柱 | 足太阳膀胱经 | 颈中的擎天柱,通着你的脚

 蒙蒙紫芽 2020-08-25

第一百三十五期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从温润碧绿的山谷中开出来,很远很远就看到了两根大柱直入云霄。站台上写着“天柱”。从天柱山分出两条大的支流,另一条小船“大六齿”也在准备出发了,我们过段时间再和它碰头啊!

小五牙还记得共工撞断了不周山,擎天的柱子倒掉了,后来怎么样了呢?

《列子·汤问》记录说“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鍊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鼇áo之足,以立四极。

女娲娘娘,就是测绘天象的神,看到天上漏了一个大窟窿,用五种颜色的石头熔炼在一起,凝聚了五行的天运,来弥补苍天的缺口;砍断了正背着神山仙岛跳舞的鼇的腿足,当作支撑天的柱子,当时的鼇啊,背壳顶着天,四脚踩着地,是无与伦比巨大的动物,才能把天撑住,但星星月亮却留下了倾斜的痕迹,就是中国古代医生说的“天不足西北”了。

古代的希腊人和印度人会说是巨龟、南美说是巨人、日本说是大鱼驮着地球,只要乌龟眨一下眼睛,巨人抖一抖肩膀或是大鱼摇一摇尾巴,就要地震了,《楚辞·天问》里就曾经问过:“鳌戴山抃(biàn,鼓掌而舞蹈),何以安之?”王逸注引《列仙传》说:“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那个时候,似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有一种神勇的力量来支撑着天,支撑着地,支撑着人。

作为人身体上的擎天柱,很多医生会建议小孩子来揉捏或热灸这里,也许未来的那片小天空会更安稳而平和。

比如元朝有个小孩子一次在寺庙被惊吓到了“因而大恐,遂惊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项背强急,喉中有声,一时许方省”,后来一见到穿黑衣服的人就发作,用药四五十天也没效果,后来动作也不灵活了,总是呆呆地在想事情。

这时候来了一位医生说啊:小孩子气血还没完全安定,神气很弱,容易恐慌,神气也没有依靠的地方了。此后又扰动了肝脏,这样肝所掌管的筋也发生了收缩拘挛,病的时间太久了,小孩子特别容易得虚证或是实症,如果再服用一些镇静安神的凉药,脚步也会变慢,神气也变痴了。

小儿气血未定,神气尚弱,因而惊恐,神无所依。又动于肝,肝主筋,故痫瘛筋挛。病久气弱,小儿易为虚实,多服镇坠寒凉之药,复损其气,故行步动作如痴。

治疗的第一件事呢,就是针灸天柱,脚下没力气,连身体都支撑不住“足不任身”,这就要用天柱去支撑了。手脚上的穴位多能通头面,头上的穴位啊,通手脚的倒是不多,天柱算是一个。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任,就是担任,支撑。自攒竹至天柱,都是头部偏上的腧穴,刺入均较浅,多主治神志及上窍部的疾病。

天柱穴在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小朋友低头时有脖子后两条大筋,筋的外侧发际线平齐的小凹窝就是了

天就是头部,柱指的是颈部,好像擎天之柱一般。“天柱倾,命旦夕”当然这里不能歪倒了。立柱,原是建筑里最有力的支撑,《旧唐书》说“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天柱也一样,头颅在这里扶正,阴阳在这里贯通。有时候气呢最难在这里通过,很多人说这里是铁门关,最难通。

天柱穴旁开一寸过来,有一处经外奇穴,就是“安眠”穴了,有助眠的效果。

四之气呢,是太阴湿土。历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的节气。这时候地面上到处都是暑热蒸腾的气氛,湿呢是在水与火中间的一股气,土呢又是热力一边升浮一边下降的关卡,大气中湿气弥漫,所以就称作太阴、湿土了。金气刚刚萌动,要随着土这个强大的妈妈从化了。这个时节足太阴脾经感应最强。

六气名目

厥阴风木  足厥阴肝 乙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少阴君火  手少阴心 丁火

      足少阴肾 癸水

少阳相火  手少阳三焦 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太阴湿土  足太阴脾 己土

      手太阴肺 辛金

阳明燥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足阳明胃 戊土

太阳寒水  足太阳膀胱 壬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太阴湿土

四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亦升上来。地面上非常之热,地面下非常之寒。热属阳,寒属阴。大气阴多,帮称太阴。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寒热相逼,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之交,故称湿土。

——清末民初·彭子益《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

太阴湿土

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

……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

小朋友,你还会觉得这些名字那么陌生吗?

曾经的中国,每一座城市都有庙宇、城墙、佛塔、柳荫……

版权归属 蒙蒙紫芽 | 投稿转载 联络我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