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三七 | 风门 | 足太阳膀胱经 | 别让风像小鼹鼠一样挖地道

 蒙蒙紫芽 2020-08-25

第一百三十七期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小五牙小心地溜过了一排的梳子齿,游到了一处小站,这里啊,风东来西去,南来北往,进进出出,时而又是旋风阵阵,哦,原来是“风门”到了。

一名热府,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素注》针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壮。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目瞑,闭目不想睁开。

风门位于脊柱,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和督脉里的“陶道”略下方相平。

风啊,就是哪个到处乱跑的小朋友;门呢,是出入的地方。这里是风来去出入,最容易伤害到你,但也是最善于治疗风疾的地方。

医书里说痈疽这种病症:

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灵枢·痈疽》

就像天运转失灵呢,日蚀月蚀就会出现;地面上的河流啊,溃决泛滥四溢,草木难生,五谷不长,身体这个小国家呢,道路不通,邻居间也不能往来,都散落杂居在不同的地方,相互隔绝,流离失所。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灵枢·痈疽》

气血呢也是这样,在身体里面周流不息,如果这时候啊,来了一阵风,风里藏着一丝寒,而你呢刚刚出过汗,每一个毛孔都敞开着,脖子下面呢又没有围巾遮挡,风夹着寒就从风门这里,或这里周边的几个带“风”字的“溪谷”中钻进来了。

气和血呢,一遇到风寒,就抱在一起取暖走不动了,本来要环流的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血呢凝涩不通,气呢壅积不散,结聚在这里,就形成了“痈”肿;久而久之呢,寒不再是寒,像发酵的面粉一样,“郁而化热”,这热啊,和我们温暖的体温不同,而是集中在一处不动的,这就是“热毒”,周围的肌肉啊就会灼烧而腐烂,腐烂就生了脓;脓如果没有排掉,就继续像打洞的小鼹鼠一样,挖到了筋膜,就伤筋;挖到骨骼,就伤骨;骨髓也在这热毒中消耗,血啊也要枯竭;再不制止这个小鼹鼠,五脏六腑就要被伤害了。

风门呢,第一句的主症就是背痈,就是这一阵不经意的风吹来的。用热乎乎的艾灸把这里从痛灸到不痛,又或是不痛灸到痛,这个热的力量就把皮肤下的感觉、正气“神”唤醒了,才能达到驱痈的作用。

南宋 李唐《村医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气名目

厥阴风木  足厥阴肝 乙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少阴君火  手少阴心 丁火

      足少阴肾 癸水

少阳相火  手少阳三焦 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太阴湿土  足太阴脾 己土

      手太阴肺 辛金

阳明燥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足阳明胃 戊土

太阳寒水  足太阳膀胱 壬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这是最后一气了,终之气,太阳寒水。膀胱经和小肠经遥相呼应,膀胱经感应最强。现在是冬天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的节气,是封藏的季节了。

太阳呢,是指土层地面下的阳热的力量。经过秋天的收敛起来的热啊,从空中降落,穿过土层,被沙土过滤,最后沉入水中,像冰封起来的种子,等待来年升发的节气,再伴随着热,生出新芽。热钻到了水里,水外面就是一片寒冷,所以称寒水

尽管天寒地冻,但是地下却是别有洞天,孕育着无数的生命、无数的可能,这是正常的季节。如果反常呢,阳热从水里跑出来,地下变冷,地上变热,那生命还没来得及在水中体会温暖,就被抽取了热,种子就不能再生存了,大地里面的温泉变成了寒冰,土地外表的清冷变成了烦热。

这二十四个节气,名目虽多,却总是在说阳热这一件事,随着它的升降收藏,生命得以运化生发,中国的医生说:“有一分的阳气,就存一分的生机。”为什么叫太阳而又说寒水呢?大概是要提醒小朋友们,不要忘了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要守护好那一点点温热的火种;在最酷热的夏天,也要去体会那一丝丝飘落的清凉。

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多,故称太阳。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即将他封藏不泄。此时大气降压,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则水内阳藏,故称寒水。

——清末民初·彭子益《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

太阳寒水

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

……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

小朋友,你会小心地保护你心火中的一点光明,肾水中的一点暖阳吗?

版权归属 蒙蒙紫芽 | 投稿转载 联络我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