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要能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注意 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让幼儿观察某一事物时,提问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例如:“请你们告诉我,蛋壳的外面是什么样的?蛋壳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启发幼儿观察事物后的提问,不应停留在“是什么”、“干什么?”上面去。要诱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上面去。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如:“它们长的一样不一样?”、“车轮是不是圆的?”、“石头硬不硬?”之类的问题,使幼儿不用仔细观察,不用动脑筋就可回答问题,便会抑制幼儿的观察力,进而抑制其积极探索的能力。
二、提问要能引发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
教幼儿学习分类时,要帮助幼儿分析各物品的特征,会把各个物品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引导他们将物品分类。那么,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提的问题,使幼儿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相互关系方面。例如:“这两只杯子,有哪些地方相同,那些不同?”“你怎么知道,这是大象的妈妈,那是松鼠的妈妈?”、“比比看,他们的形状一样吗?怎么不一样?”这样的提问就能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较物体的异同,从而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
三、提问要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推想 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要寻求答案,还可引导幼儿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推想。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例如:在让幼儿认识浮力时,幼儿希望知道船是不是无限量地载人,在和幼儿一起做实验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这只盘子放在水中,能象船一样浮在水中吗?” 2.“请仔细看,我把石头放在‘船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上吗?”(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4.“加上四块石头时,‘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了?、” 5.“如果是真的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人?为什么?”(进一步推想)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教师以提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就会增强。
四、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找出事物的因果
这类问题,主要是让幼儿从事情的结果找出原因。从而诱发探索答案的动机。例如:在让幼儿认识磁铁时,先让幼儿观看纸做的小鸡在玻璃板上走来走去,然后提问:“为什么小鸡会走呢?”激发幼儿的观察、操作欲望。幼儿做完实验,发现问题,找到结果。又如:在组织幼儿参加“大蒜长胡子”教学活动,可以把已做好的实验拿给幼儿看,提问:“我们把大蒜种在土里,蒜苗长的很大,而把大蒜泡在水里,蒜苗长的短,蒜胡子(根)却长的很长,这是为什么?”引起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带着疑问去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五、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催化剂”的角色,既在关键的时刻,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把孩子们思考的方向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如在“鸽子最喜欢吃什么”的讨论中,教师问:“下次再去喂鸽子时,我们应该带什么?”
在“鸽子会不会游泳”的讨论中,教师问“要怎样才能知道,鸽子到底会不会游泳?”在“鸽子怎么飞和降落”的讨论中,教师问:“我们想了那么多关于飞的问题,但鸽子飞行时脚放在哪里,我们怎么才知道哪一个答案是对的?”“那么多问题我们要怎么看?”据此问题,让孩子们从活动或思考中自己去突破、去解,而并未直接指点探讨的方向和内容。
六、提问要能引起幼儿有序的探索
第一,提问具有开放。如“这像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有些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
第二,提问要能引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即提出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提出“如果没有伞,人们会怎样挡雨遮阳”“伞除了挡雨遮阳还有什么用”“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新式伞”等问题让幼儿去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