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德睿咨询】控制图的八条检验标准

 墨染4iqllq0djr 2020-08-25

引言

在上周的文章《控‍制图原理》,文武为大家介绍了控制图采用μ±3σ为控制限的原因,以及组内标准差与整体标准差的算法的差异。

但熟悉控制图的朋友都知道,在minitab中,控制图异常的判定标准,可不是只有数据点超过μ±3σ一条。除此之外,还有七条判定标准。他们与μ±3σ这条判定标准,有什么关系呢?

μ±3σ的局限性

如前文所言,特殊变异往往是由产线异常造成的,是我们希望消除的,而特殊变异往往比较大,因此可以使用μ±3σ作为控制限,当数据超过控制限时,就认为其波动幅度太大了,达到了足以让我们认为产生了特殊变异的程度。

但是随着对控制图应用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只使用“数据超过μ±3σ”为判定标准,是不够的,例如下面的情况:

在上面的控制图中,从第28个数据开始,连续13个数据持续大于μ。但是如果以“数据超过μ±3σ”作为唯一的判定标准,则需要到第13个数据为止,我们才能得出“过程发生了特殊变异”这一结论。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我们显然可以更早的将异常识别和避免。

以上图为例,当数据连续过多次的出现在规格限上侧时,其实已经预示着过程发生了特殊变异:过程数据已经有了向上漂移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对生产过程加以纠正,坐等数据超过上控制限,则无疑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此,只以“数据超过μ±3σ”作为控制图失控的唯一判断标准,有着浓重的“事后诸葛亮”意味。而质量工具的最大价值,在于预防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μ±3σ的基础上,继续补充更多的异常判定标准。

异常判定标准的K是如何确定的?

打开minitab中的特殊原因检验,我们发现一共有八条检验标准,并且minitab已经为各个检验标准制定了默认的K值标准:

以第一条判定标准为例:1个点,距离中心线大于K个标准差,且K=3。其含义就是上文所讲的任何数据点不能超过μ±3σ,是控制图最基础的控制标准。

那为什么控制限是μ±3σ而不是μ±2σ或者μ±4σ呢?

如果以μ±2σ为控制限,由于正态分布只有95.44%的落在μ±2σ中,因此如果以μ±2σ为控制限,即便数据是稳定受控的,也会出现较多的失控点,如下图所示:

过程稳定但是却频频报错,这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除了一些需要特殊安全性的行业如医药、航空有可能使用外,一般的制造业不会将μ±2σ作为控制限。

以μ±3σ为控制限,由于正态分布有99.73%的概率落在μ±3σ范围内,因此只要数据是稳定受控的,那么落在μ±3σ范围之外的概率就只有0.27%而已,这么一点错误概率,完全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例如下面的一个稳定过程,使用μ±3σ为控制限,没有误报失控点,但是如果改用μ±2σ为控制限,就会出现非常多的“失控点”:

使用μ±3σ为控制限,过程稳定但是误报出现特殊变异的概率仅为0.27%,虽然使用μ±4σ会进一步降低误报概率,但同时也会无法识别出已经发生的特殊变异:

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使用控制图时所犯的错误分为下面两类:

第一类错误:过程稳定、没有特殊变异,但是控制图却判断其有特殊变异。例如对一个稳定过程使用μ±2σ做控制限,就很容易出现第一类错误。

第二类错误:过程不稳定、存在特殊变异,但是控制图却没有识别出特殊变异。例如对一个不稳定的过程使用μ±4σ做控制限,就很容易出现第二类错误。

使用μ±2σ做控制限,会造成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大幅增加;使用μ±4σ做控制限,会造成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大幅增加。经过权衡,μ±3σ是最好的选择,此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27%(数据99.73%分布在正态分布的μ±3σ之内)。

接下来以八条判定标准的第二条为例,其内容为:

用控制图标示该条判定标准的话,是这样的:

对于这条判定标准而言,为什么是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而不是连续8个点或者10个点呢?

如果点数太少(极端一些,例如连续4个点),则就增加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过程明明是受控的,但是却误判为失控:

而如果将点数增加,例如改为连续14个在中心线同一侧才判为异常,则将无法识别出本已发生的特殊变异,从而增加犯第二类错误的风险:

与以μ±3σ作为上下控制限一样,以 ”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 为检验标准,也是综合考虑了尽量降低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概率的权衡结果。

过程稳定受控时,数据超过μ±3σ控制限的概率为0.27%。一个数据大于中心线或者小于中心线的概率都是50%,因而当数据稳定受控时,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概率,就是0.5的9次幂、再乘以2(分上侧和下侧两种情况),为0.39%。

也就是说,当过程稳定受控时,数据出现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概率,是0.39%,既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39%。这与第一条判断标准(超过μ±3σ)的第一类错误概率0.27%接近。因此我们最终确定连续在中心线同一侧的数据点数不能超过9个。

细数控制图的八条判定原则

1)一个点超过μ±3σ的控制限:

由于特殊变异造成的产品指标波动往往比较大,且产品指标的异常大或小值也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因此该条检验标准为控制图的第一个检验标准。

2)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

上图的情况中,连续9个点大于中心线,说明过程可能由于特殊变异而产生的均值逐渐变大的漂移,如果不对其识别和采取行动,很可能在后续大量出现超过上控制限的点。

3)连续6个点全部递增或递减:

在上图中,连续6个点出现递减,很可能发生了异常,如果不采取措施,新的数据有可能继续递减下去,并最终超过控制限乃至规格限。

4)连续14个点上下交错:

在上图的情况下,数据从第13个点出现上下交错的情况,到第26点满足了 “连续上下交错14个点” 的判定标准,判为异常。

理论上来说,制程数据的分布,应该是 “随机的、独立的” ,或者说本次收集到的制程数据,应该与上一次收集到的制程数据毫无关系。但是在本例中,数据出现了一次上升、一次下降的规律现象,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这往往是特殊变异发生的预兆。

5)3个点中有2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2~3σ范围内:

如上图所示,最后三个数据点明显偏下限,并且倒数第一个、第三个点在μ-2σ至μ-3σ之间,说明数据有持续下探的可能性,应该引起警觉。

那为什么是3个点中有两个点落入该区间,而非4个点中有3个点落入该区间呢?

这又涉及到前面所讲的 “犯错概率” 的问题了。我们可以计算一下 “对于稳定过程而言,3个点中有2个点落入中心线同一侧2~3σ区间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上面的公式中,①式代表数据分布在单侧μ-2σ至μ-3σ的概率(正态分布99.73%的概率分布在μ±3σ之内,95.44%的概率分布在μ±3σ之内)。②式代表分布在中心线上侧及下侧的两种情况。③式代表3个点中选择两个点。

计算的结果为0.276%,与正态分布数据分布在μ±3σ之外的概率0.27%很接近。也就是说,使用 “3个点中有2个点,分布在中心线同一侧的2~3σ范围之内”这一判定标准的原因,也是综合考虑了降低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结果。

6)5个点中有4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3σ范围内:

显然,第六条判定标准与第五条同出一辙:都是看数据是否出现了连续明显原理中心线同侧的情况。至于为什么是5个点中出现了4个点既判为异常,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的计算结果为0.612%,为第六条检验标准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7)连续15个点在μ±1σ范围之内:

相对于上面的其它大部分异常而言,当控制图违背本条原则时,往往意味着“好事”:连续15个点分布在μ±1σ范围之内,说明数据分布的更为集中了,变异更小了。

对于稳定的生产过程而言,出现此情况的概率为:

也就是当过程稳定时,此条检验标准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326%,与正态分布不分布在μ±3σ之内的概率0.27%很接近。

8)连续8个点在μ±1σ范围之外:

对于一个正常的制程数据而言,其大部分数据(68.27%)应该分布在μ±1σ范围之内,因此数据连续的分布在μ±1σ之外的可能性并不高。

数据出现了上图所示情况,说明数据本身已经不再以μ为真正的中心,而很可能出现了 “双峰” 的情况。上图中的后9个数据,很可能出现了μ 1σ及μ-1σ两个峰。这时候需要重点分析两个峰的原因。

八条检验标准的归类

1)发生了造成数据较大波动的特殊变异:

第一条标准:一个点超过μ±3σ的控制限

2)过程可能发生了漂移:

第二条标准:连续9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

第三条标准:连续6个点全部递增或递减

第五条标准:3个点中有2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2~3σ范围内

第六条标准:5个点中有4个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3σ范围内

3)过程发生了“好的变异”:

第七条标准:连续15个点在μ±1σ范围之内

4)过程出现了双峰情况:

第四条标准:连续14个点上下交错

第八条标准:连续8个点在μ±1σ范围之外

当然,以上八条检验标准都是minitab软件默认提供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掌握上面八种判定标准,可是不够的。还有一些软件虽然无法识别、但是需要我们通过经验来判断的异常状况。具体内容,请见下周的文章。

中德睿简介:

深圳市中德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专注于企业卓越运营管理模式的专业咨询机构,汇集了华为、亚马逊、丰田、苹果、TDK、BYD等30多位来自世界500强的战略咨询专家、精益大师、6sigma黑带大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卓越质量管理专家、卓越制造管理专家、卓越创新管理专家。

中德睿始终秉承着“服务一家,满意一家”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致力于打造全新的卓越运营管理咨询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现场诊断并量身设计出最符合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咨询业务涵盖战略制定、关键业务设计、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改善、研发流程梳理、品质体系提升、供应链改良、工厂智能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旨在为企业打造卓越运营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进行全方面的改善,解决众多棘手问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