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牌照的发放,国内5G已经正式商用,但国内三大运营商的5G资费方案迟迟没有公布,倒是国外一些主流运营商的5G资费方案广泛流传,其价格之昂贵让国内的公众惊呼“难以接受”——比如,韩国电信运营商SK公布的5G套餐一共分四档:最低档是8GB套餐,价格是5.5万韩元(325元人民币,下同);次档为150GB,价格是7.5万韩元(444元)再次档是200GB,价格是9.5万韩元(562元);最高档300GB,价格高达12.5万韩元(739元)。韩国5G资费价格之高让国内早已习惯每月手机话费停留在50元左右的用户“惊出一身冷汗”,当然,肯定会有人说“韩国人收入也高出中国很多啊”,好吧,结合国民收入来比较,2018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是3.13万美元,而中国则是9732美元,做一个简单的换算,如果将韩国的资费水平同比平移到中国,考虑中国人的收入,那将是多少钱呢?大概是这样的——最低档的8GB套餐是101元,150GB是139元,200GB是176元,300GB是231元。换算完之后看,这样的价格就平易近人多了。但是,这样的价格能被多少用户接受呢?如果从5G商用初期的尝鲜用户来看,这个价格并不贵,是可以接受,但是,对于全网用户而言,这个价格能被接受吗?我认为很难,原因如下:2018年,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月均话费水平大概如此:中国移动用户ARPU为53.1元,中国电信用户ARPU为50.5元,中国联通用户ARPU为45.7元。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每个人花在手机通信服务消费上的金额大概就在50元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这些用户一下子从50元跃升至100元,甚至200元,这可能吗?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因为广大用户们的工资没涨,市场的菜价没降,小孩的学费、老人的药费都还得交,电费、水费、油费都没降,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的通信服务消费不可能大幅地上涨。甚至,用户还希望能从通信费中节省出一部分来帮补其他费用支付,毕竟连总理都亲自要求提速降费,但电费、油费、医药费可没人管啊。韩国高昂的5G资费是个例吗?不是。我们再来看美国——美国5G的计费方式跟韩国不太一样,韩国还是以流量总量为基准来划分档次进行不同收费,而美国则是主要以网络速率为基准来划分档次进行收费的,比如,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Verizon的5G套餐资费分为三档,均没有流量总量限制,而对网速进行限制:第一档,85美元/月(约合人民币570元),仅可流畅观看480p视频,网速大概是2Mbps(具体下载速率为256KB/秒)。第二档,95美元/月(640元),可流畅观看720p视频,网速大概是4Mbps(具体下载速率为512KB/秒)。第三档,105美元/月(约合人民币700元),不对网速进行限制,用户可以真切体验到真正的5G速度。不光韩国、美国,从当前已经实现5G商用的国家,包括芬兰、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其5G资费都是走的“高贵”的路线。由此,也就引发了用户对于中国国内5G资费的忧虑——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会跟随海外主流运营商的步伐,走高贵的路线,推出高昂的5G资费吗?从当前三大运营商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这种可能性很低,比如,中国电信副总经理高同庆就曾公开表示,“4G时代的上网资费已经不再适合5G,5G时代资费应该会以10GB作为计量标准,售价应该在10元以内甚至更低。”而中国联通高层也曾明确“虽然现在5G资费还没有最后落定,但可以确定一点的是,肯定不会比4G贵。”,而走在前面的中国移动已经着手研究多量纲的资费设计,研究基于速率、带宽、时延、切片、功能等多量纲、多维度、多模式的的计费方式,可以肯定的一点是,5G流量费用不会高于4G单价。当然,三大运营商最终的5G资费方案一日不公布,用户们悬着的心一日不能放下来,尤其是近日传出中国电信正着手取消不限量套餐,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维持流量的价值,而在用户看来,这是与用户争利的行为,毕竟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的境况大不如前,收入利润双双下滑,逼急了的兔子还会咬人呢,谁能保证逼急了的运营商不会在5G上孤注一掷,制定昂贵的资费套餐,试图来个翻盘之战呢?不过,用户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近日,中央巡视组向三大运营商反馈了巡视情况,其中,三大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被批评——“推动网络强国战略和创新发展不够有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欠缺,服务质量与群众期待有差距”,而这一点显然是针对提速降费而言的,人们群众想要高质量的服务、低廉的资费,这就是群众的期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提速降费几乎成为行业基本政策的今天,运营商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制定高昂的5G资费呢?巡视组对运营商的批评,对用户而言无异于一则福音,所以,提速降费不会停,让我们期待5G流量资费再刷新低吧。而这是中国5G特有的福利,国外用户只能艳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