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抗疫先进会员风采/第25期:张希

 吴越尽说 2020-08-25

文艺抗疫先进会员风采/第25期:张希



张希:
1987年,吴江黎里人,
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获高级中学美术教师资格证书,
现为吴江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人间至味  莫如平淡

Lesser Snow


文︱张常恭

吴江文联表彰文艺抗疫先进个人,是对吴江文艺工作者发挥社会作用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文艺群体的集体推介。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誉让很多人都有所不安。

征稿以来,我作为这次系列推送的组稿编辑者,收到了各个协会的相关资料,而迟迟没有收到张希的那份答卷,她总是在微信里回复,表示自己还没有太大的艺术成就,忝列其间,自觉羞愧。


《松石画稿》作者:张希

文联的朋友觉得我与张希在科技馆共事过几年,可能比较熟悉,建议我为她写点文字。

我与张希同乡、同姓、同好,也曾同在一所黎里小学,而不同的是,那时她是高年级的学生,而我是初为人师的教员。我人生第一次做起了“刊物主编”,编的就是当时黎里小学的校刊。张希的书画作品常常出现在校刊的艺术栏里,那时她小小年纪,已经在我们古镇的书法圈子里小有名气了。


《梅竹双清》作者:张希

直到2017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到苏州青少年科技馆,和张希成了同事,她教书法、绘画,我教古琴,培训部业务上的交流慢慢多了,相互了解也日见加深。

我一直非常羡慕她,从小到大能衣食无忧,且一直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像我们这种“70后”的“草根”,因为缺失,会穷补恶补,往往要历经无数,才能走到自己喜欢的路上......


《蜀素帖》 82×56cm,作者:张希

人生或许就像“围城”,有时看着别人在人性中挣扎,往往看不到自己人性中的缺失。当今书法圈也是如此,它就像一部现实题材的“儒林外史”,很多人在艺术的本真上摇摆、游离,有的苦于功名,有的迷于穷途。

张希对艺术的追求似乎不像有些人那样“疯狂”,她也没有在艺术的修炼中索取些什么、刻意地证明点什么!相反,她把书画的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作精神生活里的一支调味剂,在平淡的书写中慢慢地滋润着自己的个性修为。



庚子疫情期间,吴江文联与吴江书法家协会推出了“安之若素”会员书法临帖网络展,张希担任吴江书法家协会的副秘书长,负责收件整理、统计分类工作,在大量的电子来稿中,要耐心核对每件作品的名称、作者、尺寸,最后分类打包。这份细致、精到和默默无闻,好像就是属于张希的,就像她的笔墨书写,没有剑拔弩张,更不会惊世骇俗在几百张临摹作品中,她的一件篆书扇面,平和古淡,静穆典雅,在不求人夸的娟娟线条中流露着难得的书卷气。


《石鼓文》 118×55cm,作者:张希

当然,对于艺术的追求,张希和我们一样,要走的路还很长,相信她自有目标定位。作为吴江“菁英计划”的主要培育对象之一,张希书画兼修,不仅向张志英先生学习中国画,也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向孙俊良先生请教书法,这对于一个白天上班有高密度工作,回家要陪好孩子的年轻母亲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她遇到过挫折与失败,承担着了挑战与付出,但她不做生活的弱者,更不会折损自信,她内心的那份淡定、执着甚至倔强,或许就是其温和性情背后的另一面。


《花开时节》,作者:张希

我们感觉张希最近工作挺忙的,用于写字画画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宽裕,但她依然会从容地提起自己的笔,书写属于她的人生。

秋风催寒,迎来的却是果实;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历练,成就的是事业。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衣带渐宽”的学习历程,等候张希的,定然是“苦”尽而“甘”来......


安之若素,看看张希的书画状态


行书临稿


石鼓文临稿


《花鸟小品》

《小楷扇面》


    《花鸟条屏》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秋声赋》 70×35×5cm        


    2020-08-25《吴江文艺》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