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专班《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36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选修课程,它以幼儿园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学前课程的一般规律。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课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现象和新问题,培养其辨别、分析幼儿园课程方面问题、参与幼儿园课程编制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幼儿园课程设计技术的掌握。

课程的难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二、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2课时)

一、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二)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即教学计划

(五)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二、课程的形态与结构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

(—)关于学问中心课程和经验中心课程

(二)关于综合课程的归属问题

(三)关于活动课程

(四)关于隐性(潜在)课程

(1)物质一空间

(2)组织一制度

(3)文化一心理

第二节  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2课时)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一)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优越之处:

第一,有利于改变课程工作者的视角,促使他们同时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二,教师看得见,较容易把握和控制(包括直接和间接控制)。

第三,活动一词更能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与特点,因而也更适于解释幼儿

园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的活动”

(三)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2.非义务性          3、适宜发展性

(二)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

1.启蒙性           2.生活化            3.游戏性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5.潜在性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要素(4课时)

一、课程要素

1.理念、目标、内容、结构;

2.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3.设计、实施、评价;

二、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指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

三、课程目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2.年龄阶段目标。

3.单元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结构

四、课程内容

(一)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流失问题

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

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

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

 (1)幼儿园简单重复甚至低于幼儿在幼儿园外(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自发经验

 (2)幼儿园成了小学课程“先修班”,抢先教授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读写算)

五、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要素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往往隐在的表现在课程文本中。

第四节    课程的类型(2课时)

课程类型是课程要素较为稳定的组织特征。

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1)分科形式。  

(2)广域形式。

(3)综合形式。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4课时)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第一步,“可能性筛选”        第二步,“价值性筛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2.年龄阶段目标。

3.单元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结构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时代性原则        

(五)缺失优先原则        (六)辩证性原则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4课时)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

  (一)课程内容的范围

    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分类

    1. 按学科结构分类

    2.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

    3.按基本学习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

    4.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

    5.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

三、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或标准

  (一)合目的性原则

1.有目标意                 

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

  (二)基础性原则

  (三)价值性原则

    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

    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

    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掌握的研究方法

    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适宜性原则

  (五)兴趣性原则

  (六)直接经验性原则

  (七)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四、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目标流失问题

(二)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

(三)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

“缺失性”不衔接与“多余性”不衔接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4课时)

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涵义

  (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概念

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形态

    1.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

    2.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1.论理组织法    2.心理组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1.教学活动,即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2.游戏

3.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   

4.学习环境       

5.家园合作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四、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生活化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2课时)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质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问题

(一)教师创造着一种“课堂文化”  

(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课程效果的保障

※ 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 各种形态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室管理的策略等。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2课时)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评价的目的    1.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

2.管理课程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1.课程评价的客体即评价的对象。这些都是“事”,而不是“人”。

2、课程评价的主体即评价者。管理人员、教师、幼儿以及家长。

(四)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1.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划分

(2)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上划分

2.课程评价的方法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

(一)一般程序 

1、集中问题。  2、设计评价方案。

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

4、分析评价资料。 

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作出建议。

(二)具体步骤

1、前评价    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3.后评价    4.追踪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二)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三)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四)评价应该科学、有效

第六节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模式(4课时)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

(一)目标模式

(1)诊断需要;(2)形成具体的目标;(3)选择内容;(4)组织内容;

(5)选择教学活动;(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

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

     (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

优点:第一,课程设计条理清晰。第二,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第三,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缺陷:第一,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

       第二,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

       第三,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第四,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一面

(二)过程模式

1.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

2.教育是一个过程。

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

    4.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而不仅是方案的执行者。

5.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6.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的目标”或“总目的”,

二、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际过程

目标+兴趣需要+内容           活动

    (一)从目标出发

    (二)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三)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四)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出发

第三章  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蒙台梭利教育法(4课时)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感觉发展敏感期    

语言发展敏感期     

秩序感发展敏感期

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        

群性发展敏感期

(三)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二、蒙台核利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的     

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二)教育的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   

2.感觉教育

3.语言教育      

4.数学教育  

5.文化科学教育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       

1.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导师

3.教具——工作材料

三、蒙台核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

     (一)孤立的感官训练

(二)对创造力的忽视

     (三)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四)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扩展了课程内容。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

第二节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2课时)

一、瑞言欧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理论基础       

1.杜威         2.皮亚杰          3.维果茨基

(二)基本观点

1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二、瑞吉欧的教育课程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弹性计划         

2.合作教学         

3.档案支持

        4.小组工作         

5.深入研究         

6、图像语言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一)(二)(三)(四)[C].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课程教学总时数及时间分配

章次

     

授课时数(节)

作业、测验(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

10

20

6

1(作业)

1(作业)

1(作业)

1(考试)

合计


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