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咬人是想引发成人对其关注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幼儿咬人行为的发生:

1.不断强化积极变化

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有它的周期性。如果某个孩子的咬人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交往习惯,那么,我们就不要期待适时内能让它消失。因此,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合理的期待,教育者在面对幼儿咬人行为时才不会情绪失控,做出非理性的事,说出非理性的话。教育者有意识地记录咬人的频次,并且给幼儿即时反馈。如果幼儿一周没有咬人,一定要告诉幼儿,“老师特别开心,老师今天要告诉你妈妈你现在可会控制自己情绪了,会主动和你的小伙伴说不喜欢或者不要了,我们某某长大了,不再像小婴儿那样用咬人解决问题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样的正强化,会大大提升幼儿咬人行为减少到消失的速度,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要期待,这一切问题明天就会被解决。

2.给每个幼儿适度的关注

每个幼儿都希望教师能更多地注意自己、关心自己,希望自己是最受教师关注和喜爱的孩子。当一个幼儿通过各种符合常规的方式来引发教师和小伙伴对他的关注都失败后,他就可能使用违规的方式来引发老师和小伙伴对他的关注,其中有些幼儿无意中发现咬人反而轻易地得到了老师和小伙伴的关注,因此,随后他就很有可能会通过咬人这样极端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小伙伴对他的关注——咬人,虽然会被批评(在幼儿心中批评也是一种关注),但总比挨冷漠忽视好受一些。

案例    我也来玩开火车啦!

付小敏看见小朋友们正在玩开火车游戏(每个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椅子与椅子相连),便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凑热闹,说:“我也来玩开火车啦!”连喊了几遍,可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没有人理她。她把小椅子往前排一放,转过头来咬了后面的小鹏一口,结果大哭,高呼:“小敏咬我!小敏咬我!”

付小敏咬人的重要原因在于她连喊了几遍“我也来玩开火车啰!”可是却没有人关注她,让她有一种被冷漠的感觉。

在发生了咬人事件后,教育者很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咬人的小孩身上,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给被咬的幼儿以关心,当咬人者看到“受害者”得到了更多的注意和关心时,可以给到咬人者一个信息:“咬别人并不能让自己得到想要的关注”,这可以帮助咬人的小孩减少“咬人”的欲望。

事实上,如果每次幼儿咬人的时候,教育者都要责备甚至惩罚咬人者,那么,幼儿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咬人了,他们就会得到关注。教育者的这种教育行为反应反而强化了幼儿把咬人当作是迅速获得教育者及其他小伙伴关注的有效方式。因此,责备、惩罚反而不能消除反而助长那些努力寻求被关注的幼儿的咬人行为。

3.让幼儿有宣泄内心负能量的机会

案例    忍无可忍

午饭时,诚诚、小辉、小宇、玲玲坐在一桌,吵闹的说话声不时从他们一桌传来,小辉甚至端起饭碗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诚诚也不时说上两句,不一会,只见诚诚神色严肃,站起来用嘴巴咬了小宇伸出来的两根手指头。

经过调查,原来小辉、小宇、玲玲都在说:“今天我会吃两碗饭,诚诚肯定一碗都吃不下!”当时小宇还伸出两个手指头比划,诚诚因此气愤咬人——诚诚是班里有名的吃饭慢且饭量少的幼儿。

有时候幼儿咬人是因为心理有情绪的负能量要宣泄,因此,教育要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教育者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幼儿释放心理压力。另外,给幼儿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幼儿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心理压力,当然,还要教会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上述内容选自莫源秋老师的《幼儿行为管理方法与策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