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德育的任务,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研究和选择正确的德育方法,为幼儿更好地接受德育创造条件。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有: (一)范例 范例是对幼儿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幼儿的一种教育方法,范例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幼儿园常用的范例是故事中拟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幼儿掌握行为准则是从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和听到人们对行为的评价开始的。因为幼儿思维具体和他们好模仿,幼儿又对自己直接目睹的行为易于理解,能比较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范例对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要比语言指示来得快。范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幼儿对拟人化的形象特别感兴趣,使幼儿易于接受并见之于行动。由于范例形象的刺激,他可以启发幼儿主动地按道德行为准则行事,可以使幼儿经常用范例对照自己,主动地制止自己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动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越是年纪小,范例的作用就越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阳光一样重要。 幼儿好模仿,但常从兴趣出发,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必须为幼儿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这些范例必须能触动幼儿的情感,并能引导他们的行为。在幼儿的品德形成中,第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范例,是父母本身的行为。教师的良好道德面貌,也是幼儿模仿的最好范例,具有经常性、直接性的作用。幼儿周围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范例和幼儿中的范例都能起重要作用。在运用范例方法时,还必须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认识和自觉性,避免盲目模仿的倾向。 范例主要来源:①典范:伟人、民族英雄、导师、科学家、思想家;②示范:教师或家长(身教重于言教。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是怎样穿衣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怎样发愁,怎样对待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③评优:幼儿园中的优秀者;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拟人化的形象,或者真人真事。 在实践中运用典范法的过程: ⒈为幼儿选好学习的榜样。 ⒉激起幼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⒊引导幼儿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二)说服法 又称说理法,或讲解说理,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幼儿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一种方法。说服是正面引导原则的具体体现。 说服的方式,一种是讲解,即结合具体事例,以简明生动、形象和语言,向幼儿讲清道理,进而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如通过讲“萝卜回来了”和“小山羊过桥”的童话故事,使幼儿具体理解了小朋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并明白要互相谦让的一些行为准则。第二种是谈话,即以师生对话的形式,针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具体问题,诱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根据幼儿在品德教育中共存的问题,进行情境模拟表演,看过表演后,让幼儿围绕着行为准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谈话。第三种是讨论,这是就一个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争论,在老师引导下共同得出结论。 运用谈话法和讨论的方法,必须做好谈话前或者讨论前的准备,向幼儿提什么问题,听取幼儿什么意见和幼儿讨论什么内容都应事先考虑好。另外谈话或讨论时,教师态度应亲切、真诚。这两种方式适用于中、大班。尤其讨论方式多在大班采用。 (三)行为练习 行为练习是指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规则)去反复进行实践。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德育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练习方法之所以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因为幼儿期着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因为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并且形成行为习惯。 ⒈行为练习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练习。比如:在角色游戏中最容易进行礼貌行为的练习;在通过组织修补图书的劳动中可进行爱护图书和关心集体的行为的练习。 (2)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自然环境中的练习。如每天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的练习;委托幼儿做一些具体的事而得到的练习。 (3)通过特意创设情境进行的练习。例如:教师特邀请小班小朋友们来大班作客,让大班幼儿练习怎样好好接待客人。在类似的场合中,大班幼儿就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礼貌地接待小客人,关怀小客人。 ⒉运用行为练习法应注意: (1)练习要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幼儿道德行为的练习过程。这些练习应当是逐步的、可以接受的。 (2)创设练习某些道德行为的条件,使幼儿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在家庭里可以提醒启发他帮助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把糖果拿来招待;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幼儿园让他做值日生;做些有益于大家的事等。 (3)要努力引起幼儿对练习的兴趣和愿望,并且要注意使幼儿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及完成之后,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与获得满足感。例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孩子说话轻、动作轻的文明行为习惯,他首先编了一首小儿歌“班上来了一只小动物,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多有礼貌”。让全班小朋友猜这是谁?当小朋友猜出这是谁后,又加之具体形象的规则要求,所以小朋友都愿意这样做,而不是屈服于老师的压力。 (4)练习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抓住每一个练习时机,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练习,经常反复地进行,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五)陶冶教育 陶冶教育是自觉地运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 陶冶教育主要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设置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方面的影响,即所谓的“陶情”“冶性”,以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质的目的。 幼儿是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活动者,又加之幼儿好模仿,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痕迹的特点,所以,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的个性和品德受到良好的陶冶和培养。 运用陶冶教育法应该注意: ⒈根据教育要求来设置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不同于自发的环境,因为它是根据品德教育任务进行选择和加工的,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不但形象而且典型,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是可由教育者控制的环境。 ⒉使环境中的诸因素为实现幼儿品德教育任务服务 环境中可进行陶冶教育的因素多种多样,象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感情爱好、园容园貌的美化、良好的园风、班风、文艺的熏陶、成人的身教……等等,归结起来,这些因素包括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不管哪种因素都应该成为实现品德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加州东海大学幸福家庭推广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孩子经常“生长在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生长在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生长在恐惧中,便学会了忧虑;生长在无助中,便为自己抱憾;生长在讽刺中,他就会觉得害羞;生长在羞辱中,便会产生负罪感;生长在嫉妒中,他便学会了嫉妒;生长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长在包容中,他就学会忍耐;生长在接纳中,他便学会了爱人;经常受到肯定,他就学会了自重;生长在分享中,他便学会了慷慨;生长在安全中,他就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生长在友爱中,他将乐于生存,觉得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特别是精神环境,要对他们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也说明了环境的陶冶作用。 ★★★★★★★★★★★★★★★★ 精彩回放 |
|
来自: 莫源秋论幼教 >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