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云馆帖考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8-25
从十世纪左右的《淳化阁帖》起一直到近代,为数众多的“集帖”被编纂,并流传至今。但其中的《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群玉堂帖》、《澄清堂帖》等名帖俱无全本原帖存世,宋代原帖尚在人间者俱仅占全本中的极少一部分。近年上海博物馆以五亿日元高价购入的《淳化阁帖》四帖(卷四、六、七、八)通过鉴定被认为是“祖刻本”,且为“最善本”,并就其进行了研讨与展示。然而即使单纯从书法角度来看,该本也很难称得上是“祖刻本”、“最善本”。
宋代集帖因无明确的原帖资料传世,在比较研究上极为不易。与之相比,收集明代集帖的图版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实现,故而对其进行比较讨论也更具操作性。

《停云馆帖》十二卷
 
此帖由明代文征明(1470-1559,长洲人,名璧,字征明,一字征仲,号衡山停云生等。帖名取自所居停云馆。)编纂,子文彭、文嘉摹勒,温恕、章简甫上石。作为至今仍有众多名作传世的书画巨擘,文征明收集了以王羲之为首的十二卷书法作品,并加之鉴定和编辑,其二子以篆刻闻名,进一步将父亲选定的名品转写摹勒,最终则由刊刻了《真赏斋帖》的名手章简甫以及温恕等上石。《停云馆帖》之从事者皆为当时名家,自嘉靖十六年(1537)起至三十九年(1560)终事,历时二十多载,凝聚三方精力,始成一代名帖。

《停云馆帖》全十二卷的大致内容以及刊年如下。
·        晋唐小字巻第一、《黄庭经》及其他。嘉靖十六年春正月。
·        唐抚晋帖巻第二、《万岁通天帖》及其他。嘉靖十七年春三月。
·        唐人真迹巻第三、孫过庭《书谱》。嘉靖三十年冬十月。
·        唐人真迹巻第四、颜真卿《祭姪帖》及其他。嘉靖二十年夏六月。
·        宋名人书巻第五、宋李建中及其他。无刊记。
·        宋名人书巻第六、宋苏舜元及其他。嘉靖三十七年秋七月。
·        宋名人书巻第七、宋米友仁及其他。嘉靖三十年冬十月。
·        元名人书巻第八、元赵孟頫及其他。嘉靖三十四年夏五月(见《丛帖目》)。
·        元名人书巻第九、元邓文原及其他。嘉靖三十四年夏五月。
·        国朝名人书巻第十、宋濂及其他。嘉靖三十五年春二月。
·        国朝名人书巻第十一、祝允明及他。嘉靖二十六年夏四月。
·        停云馆帖巻第十二、文征明临黄庭经。嘉靖三十九年夏四月。
        ※各巻刊记年号据容庚《丛帖目》及家藏拓本。


卷一至卷四收录书圣王羲之、王献之至颜真卿诸人作品,卷五以后为宋元明各朝名迹。从书法角度的重要性而言,较之卷一至四,卷五以后部分显得稍逊一筹。不过帖中宋以后书迹也俱经文征明鉴别,且多无真迹留存,仍为研究宋元明时代书法之重要资料。《停云馆帖》共收自晋至明千余年间八十九人的百余件书迹,刊记以卷一所见嘉靖十六年(1537)为最早,至卷十二为嘉靖三十九年(1537),各卷刊行顺序先后不一。家藏高洛园旧藏本(下文以资料(5)表示)中卷五、卷八无刊记。卷四之后卷十一先成,中隔六载,而平均一卷所成,前后近二寒暑,而卷十二更是完成于文征明身后。凝聚文征明之眼力,文彭、文嘉、章简甫、温恕之技艺,历经二十几年岁月始成此结晶。

现将笔者手头可见《停云馆法帖》相关资料试举如下。

(1) 《停云馆法帖》(a.全十二卷;b.四帖:卷一至四),昭和二年(1927),西东书房;

(1)a 西东书房本(全十二卷)

(1)b 东西书房本(四帖)
(2) 《原刻初拓停云馆法帖萃》(三册,仅卷一、二、四),昭和十七年(1942),清雅堂;

(2)清雅堂本
(3) 《影印明拓停云馆法帖》(上下二册,全十二卷),1997,北京出版社;

(3)北京出版社本
(4) 《中国法帖全集》(全十七册,第十三卷中部分刊载),2002,湖北美术出版社。

(4)湖北美术出版社本

   资料(1)出版有十二卷本与四卷本,所用为同一底本。其中a种本分为两函十册(卷一至卷十)与补刻一函二册(卷十一卷、十二),各附《法帖释文》及《书人小传》。前十卷与补刻或非同时出版,装帧上有所差异。卷一至卷十底本使用清末民国间金石学家赵烈文鉴藏本,各册卷头及卷尾可见赵烈文“天放楼”等藏印,另有赵烈文小字题跋多则。补刻本卷十一、卷十二与前十册拓调不同,亦无赵氏藏印题跋。
    拓纸上的赵烈文跋文在a种本十册中几乎无法辨认,但在珂罗版精印的四帖b种本上则很清晰。B种本中不见出版项,出版年月不明,而《法帖》(木耳社)将此种珂罗版定为西东书房刊行。此本《停云馆法帖》原帖旧属中村不折(1866-1943)所藏,但二战前书道博物馆的发帖目录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笔者的推测,中村不折入藏赵烈文旧藏十卷本后最初仅将尤为精彩的部分采用珂罗版的方式予以刊行,在此之后又重新出版了全部十卷本,至于补刻两册则是另取别本(大概是重刻十二卷本)补入,最终配成《停云馆法帖》十二卷全本。
此外,笔者所有的b种本中欠缺林藻《深慰帖》、王羲之《告姜帖》二种(三开六页),而a种本中则二者俱全,但其拓调又与全书整体不符。有鉴于此,或许可以推测a种本出版于b种本之后(昭和二年年款仅见于补刻二册出版项中)。
    资料(2)全三册,三册分别相当于原帖之卷一(上)、卷二(中)、卷四(下),底本为上田桑鸠旧藏十二卷本。清雅堂出版刊印时或许只选择了内容更为出色的前四卷部分,而其中之卷三又因有真迹本更胜一筹,最终被排除在外。该底本目前收藏在春敬纪念书道文库。
资料(3)采用北京首都图书馆所藏十二卷本,全卷依原大影印。
资料(4)《中国法帖全集》系列为近年彩色精印,大开本,主要收录宋代法帖。《停云馆帖》(国家图书馆藏本)被选入的仅有卷一《黄庭经》与宋、元、明名家书的部分,可以用来对比讨论的部分很有限。


此外再列举几种笔者家藏资料。
(5)《停云馆帖》(全六帖十二卷),高洛园旧藏本;

(5)家藏拓本1

(6)《停云馆帖》(全十二卷);

(6)家藏拓本2

(7)《停云馆帖》(全六帖,卷一至六有嘉庆道光间题记)。

(7)家藏拓本3
此外笔者家藏另有残本数种。
 
“原刻本”与“重刻本”之差异
 
市场上流通的《停云馆帖》通常为重加刊行的重刻本,原刻相当罕见(因原石损毁散佚而再次刊刻的版本被称作“重刻本”或“后刻本”、“翻刻本”,前人著录中亦有称之为“赝本”者),《法帖辞典》(雄山阁,昭和59年(1984)版)所载即重刻本。本文采用中村不折旧藏本(上述资料(1))、上田桑鸠旧藏本(上述资料(2))以及笔者所藏拓本进行对比验证,以下不作具体说明。
1980年出版的容庚编著《丛帖目》(全4册、香港中华书局)是研究集帖的重要资料,但美中不足的是《丛帖目》中完全没有图版。曾经授业于容庚的王壮宏也出版有《帖学举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但该书实际上属于《丛帖目》的辑要本。《丛帖目》之《停云馆帖》条解说后半引征了文征明后人——文元善于万历十一年(1583)所作《停云馆帖目录》一文:
 
“余家《停云馆帖》,盖出自先祖太史公之所指授,先国博及学正二父之所临摹,而温君恕、章君简甫之所手勒。由晋唐小字而下,太半以唐、宋、胜国诸名流遗墨对刻,无纤微不惬,下真迹一等者也。自顷赝本相仍,市鬻肆售,不免有混珠之惜……金石审订,抑自古难之矣。余以苫庐之暇,取家本与赝本校阅,刊其谬妄,正其伪讹,铢黍豪丝,莫敢缺漏,用以俟真赏之士,毋惑鲁人谗鼎耳。”
 
此文之后文元善详细罗列了家藏原刻本自卷一至卷十一之特征。本文即以此为基准,取用上述影印本(1)~(4)以及拓本(5)~(7),用图版的方式对比原刻本与重刻本间的差异。
 
  • 《晋唐小字卷第一》局部比较

 图2-1 《停云馆帖》卷一刊记

《停云阁帖》卷一题名本应作楷书,然现时所见皆为隶书。卷末刊记亦同为隶书。

图2-2 卷一首石花

图2-3 第十、十一行间水纹

《黄庭经》中,上端自首行起贯穿第五行的石花,第十、十一行中水痕的刻法,以及后半贯穿数行的斜向损痕等,这些局部乍看似无差异,但细究之下即可知并非同石所拓。
图2所示的原刻特征俱与文元善所记相符,这些特征在影印本(1)~(4)中也都可以验证。《黄庭经》的上述石花虽然在(1)中并不清晰,但珂罗版b种本中可以见到石花部分经过填墨加工的痕迹。诸本可知皆为原刻。碑版间的差异在照片图版中更易比较,与其效法前人用文字进行说明,局部图片的放大比较更能清晰的展现出原刻与重刻的差异。

图3 原刻本《黄庭经》之新旧对比
此外,同样是卷一原刻,彼此间亦有新旧之分。上述影印本(1)~(4)所用的底本都属于同时所拓,而笔者家藏原刻拓本中《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小字麻姑仙坛记》等数处都已出现较大的的裂痕,可知原石已然破损。
相应的,重刻本中也可见新旧拓本的区别。本节用来与原刻进行对比的重刻本为卷一仅存的残本,书衣以金粟山藏经纸装裱,封面可见“尊经阁”朱文印。此本拓墨整体较浓,并无破损,而在其他的重刻中则可见到较大的断痕。
 
  • 《唐抚晋帖第二》局部对比


图4-1 《停云馆帖》卷二局部对比1  

图4-2 停云馆帖》卷二局部对比2  

《停云馆帖》卷二收录王羲之一门书简集之唐摹本,这些著名书迹也被刻入了同时代的《真赏斋法帖》。与卷一无异,卷二的重刻本仍然可以通过对比放大图片来得到清楚的认识。如上文所述,关于卷一之底本,笔者所有的资料(1)~(7)皆为原刻,但在卷二中唯有资料(1)显示出了三处与他本皆不一致的版面信息。图版列举两处中,资料(1)所见斜向原石断痕与他本有异,且与重刻本不符,当是出于另一种拓石。

图5 《停云馆帖》卷十二卷首

图6 《停云馆帖》卷十二《西苑诗十首》局部
资料(1)与(5)的差异在最后刊印的卷十二中也同样明显,可知同样出自不同拓石。如卷十二卷首文征明《黄庭经》,(5)中有界行而(1)中则无。又如后半之《西苑诗十首》,开头部分(1)与(5)也显然源自完全不同的拓石。通过对卷十二数种版本之间的比对,应该可以认为,相较于资料(5),(1)的笔画线条更细弱,摹写略粗率,实为翻刻本。

前文登出后友人告知,中国新近出版了有关《停云馆帖》方面的书籍,且此书在今年三月左右已引进入日本(译者按:《停云馆帖考(上)》刊载于2013年3月出版的《墨》杂志)。笔者随即找来这部《停云馆帖汇考》进行确认(全四册,周道振著,河南美术出版社),这是一套彩印的大开本,著者周道振(1916-2007)无锡人,为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家,在文征明研究方面著作颇丰。《停云馆帖汇考》于著者身后出版,以大开本形式将著者所藏原刻《停云馆帖》(全十二卷)按原大彩色精印。翻阅此书之前我曾期待其中或许会收录中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馆藏善本,但实际上书中还是以著者周道振多年来的收藏为主,并不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馆藏,至于影印本资料则仅参考了前回介绍过的西东书房本(中村不折旧藏)。就此书来看,图1所示笔者家藏本《停云馆帖》(全六帖十二卷,高洛园旧藏)并不逊于入选诸本,而在拓调与装帧等方面甚至更胜一筹。故而今回将对家藏十二卷本稍作详细介绍。

图1 木鸡室藏《停云馆帖》(全六帖十二卷、高洛园旧藏)、两面装

  • 高洛园旧藏《停云馆帖》(全六帖十二卷)

《停云馆帖汇考》中原大刊载的周道振旧藏本与前回介绍过的(2)《原刻初拓停云馆法帖萃》(三册,仅卷一、二、四,清雅堂)、(3)《影印明拓停云馆法帖》(上下二册,全十二卷,北京出版社)以及笔者家藏二种几乎一致。文征明花费二十多载制作的《停云馆帖》初拓本如今难以寓目,而常见者的特征大多接近文征明之孙——文元善于万历十一年完成的《停云馆帖目录》中的记载。文元善在《停云馆帖目录》中简明记载了当时流传的赝本与家藏原刻之间的差异(见容庚《丛帖目・停云馆帖》条),上回笔者仅比对了卷一《黄庭经》中的一处特征,但实际上文元善在题记中就《黄庭经》的细小破损作了多处列举。

参照这些记录,本回笔者从各卷中逐一选出了一处可视作旧拓原刻特征的明显断痕或其他有辨识度的局部以供比对(卷五中未见明显断痕,改用其他有特点的原石破损痕迹作对照)。

图2 原刻旧拓本《停云馆帖》各卷考据特征(据文元善《停云馆帖目录》)、木鸡室藏高洛园旧藏本

顺便一提,该本为高洛园(1886-1976,高时敷,字绎求,号洛园,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工篆刻)旧藏,其中又多见其叔父、精于金石学的高学治鉴藏印。

图3 木鸡室藏本中所见高洛园、高学治藏印

(1)关于“两面装”

前回提到“(5)《停云馆帖》(全六帖十二卷),高洛园旧藏本”时,或许已有读者注意到,该本的一大特点在于“全六帖十二卷”。正如图一所示,该本一帖中共收录两卷内容,正面的面板上贴有卷一之题签,而背面则为卷二题签。在这种装帧下,从正面翻阅则为卷一,翻转册页从背面打开的话则是卷二,也即是“两面装”,原理上类似可以正反两面穿的服装。

图4 “两面装”一帖收录两卷内容

“两面装”还见于另外两种《停云馆帖》,一是前回例举过的(2)《原刻初拓停云馆法帖萃》(三册,仅收录卷一、二、四,清雅堂)之底本,现藏于春敬纪念书道文库。另一件则是清朝后期的金石学家——贠凤林的旧藏本,现为西安某藏家收藏,六帖十二卷。

以上二种虽与笔者家藏本同属于两面装,但不同之处在于,笔者家藏本面板为木板,而这两本则是缎面纸板。拓调上,此二本属淡墨精拓,拓印当在同一时期,卷中呈现的断痕状态亦与上文图2所示相符。

法帖中的两面装极其珍贵,根据《丛帖目》所引资料,《停云馆帖》原石后归寒山赵宧光(1559-1625),后者在论述家藏金石法帖的《寒山金石林部目》中曾谈及《停云馆法帖》之精善,并在后文另有一段记述。

岁之甲寅,乃归寒山,凡翰墨亲知,咸叹希有。遂什袭珍藏,不轻示人,每一春秋,止搨数帙,以公同好……法用泾县薄楮、歙州精墨,凡四椎而浥之。或作黄麻粗文,或作柔绢细文,装成两面。表里前后,都无纤毫杂纸乱厕,装工悉用吴中知名高手,一洗参差硬厚诸病。其面俱用枣梨枬柏,精刻篆籀签首,涂以滇中石青,贮以广南梨匣,为第一种。定价五两。未裱者一两。

赵宧光的记述中另外涉及多个不同等级的装帧方法,而上引最顶级一种则与笔者今回展示的家藏本有吻合之处。除拓纸、拓墨、两面装裱方式一一相符外,面板所用材质也是历来用于高档家具的“黄花梨”,题签部分更为精巧,首先凿出一细长条形,然后镶嵌入色泽相较明亮的杨木薄片,再在其上刻出行书题字,最后施以石青。尽管原木匣遗失略显美中不足,但这样的状态已与赵宧光的记述足够接近。

(2)关于拓调 

前文提到的周道振《停云馆帖汇考》认为其所收拓本乃万历间(1583年前后)拓印,但笔者考察了包括家藏本在内的数个同种本,却都感受不到那么久远的时代气息。依笔者私见,这一版本当是明末清初时所拓。真正可以确认为明拓,带有明人跋文或题记的《停云馆帖》,笔者至今未曾寓目。

接下来想探讨一下三种“两面装”的拓调。下图为四种《停云馆帖》的卷一《乐毅论》部分。

图5 原刻四种拓调对比

上图D为笔者家藏另一拓墨较重的本子。虽然拓本间字画相同,但原石表面无意中造成的擦伤痕迹在A、B、C种都被鲜明拓出,而在D中则无法见到。

A、B、C拓纸轻薄,上墨较少,无一不是爽利的擦拓精本。这种拓调的最杰出代表要数与《停云馆帖》同一时代的《真赏斋帖》(火前本)。《真赏斋帖》的火前初拓本向来被认为是明代第一法帖,其拓调绝佳,后人宝视甚至超过一些宋拓本。《真赏斋帖》共三卷,收录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及《万岁通天进帖》。编纂者华夏与文征明亲善,故由文征明为之书跋。《真赏斋帖》与《停云馆帖》无论制作时期还是镌刻者都几乎相同,且二者都分别刻入了《万岁通天进帖》。为了进一步了解“两面装”《停云馆帖》的拓调,笔者选取了这一共通部分,并与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真赏斋帖》(火前本)作了比较。具体而言是《万岁通天进帖》卷首的三行与后半王慈书迹的局部。

图6 《停云馆帖》与《真赏斋帖》拓调对比(《万岁通天进帖》局部)

右侧图片为《停云馆帖》,左侧为《真赏斋帖》。拓调上,《停云馆帖》相较之下显得拓痕稍重,墨色更浓,《真赏斋帖》则拓墨均一毫无斑块,虽然同属擦拓,总体上《真赏斋帖》显得取拓更为细致。至于拓工精细度方面,拓纸上纵向的细密帘纹在二者中几乎同样清晰可见。用墨、纸材都近乎相同的情况下,拓调体现出的是拓工在技艺上的微妙差距。虽说如此,但二者都已堪称难得的精拓。

在下回中,笔者想聊一聊被视为《停云馆帖》最杰出部分的卷一小楷中出现的“变形记”。


(接上回)

关于《停云馆帖》的连载已进行了两回,对于这一法帖,前人的评价又是如何呢?正如上回通过图版对比可知的那样,即便较之有明代第一法帖之称的《真赏斋帖》,《停云馆帖》也毫不逊色。然而《真赏斋帖》尚有所谓“初拓火前本”的善本数件传世,清代王澍记载中的“《停云馆帖》先有四卷,帖首标题乃是小字(《古今法帖考》)”,这一初拓本却似乎并无流传。上回还曾提到有关《停云馆帖》的最新著作——《停云馆帖汇考》(周道振著,河南美术出版社),但其中所收的资料也不过和笔者家藏本大约同一水平。

清代张廷济曾经评价《停云馆帖》云:“……故有明数十汇刻,惟无锡华中甫《真赏斋刻》出其右,余若《郁冈》、《余清》、《快雪》,俱逊一筹(《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代金石学家多有类似评价,而本文特别想要关注的是清末民国间金石学家——张伯英在《法帖提要》中给出的见解:

……帖肆以《停云》小楷割裂重装,变其格式,钤以伪印,饰为宋拓,则素号通人以赏鉴自命者,极口称赞,谓如何非后世刻手所能……一经名流题跋,定为宋拓,好事家即不惜重资购藏,奉为秘宝。实则同一《停云》,真者转无人过问,事之不平,大率类此。

这里谈到的关键是,明清法帖中的佳本经过上述“改头换面”后,不乏被定为“宋拓”者。近年印刷技术发展迅猛,各种被认作是名品的“魏晋唐小楷帖”都已彩色精印出版。然而这些日本和中国出版的魏晋唐小楷名品中皆不例外的存在着张伯英提到的,由《停云馆帖》本小楷“乔装”而来的伪本。尽管以《黄庭经》为代表的小楷种类纷繁,但其中《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小字麻姑仙坛记》四者最常被用作临书范本,以下即就此四种举例说明。

(1)《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2005)所载:宋淳熙秘阁本《黄庭经(笪重光藏本)》

 此帖原为笪重光收藏,后归缪曰藻所有,卷末附缪曰藻跋文。

上海图书馆收藏碑法帖达十五万件,其中善本不下数千种,《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更精选其中七十余件,分上下二册大开本彩色精印。书中收录魏晋唐小楷共十八件,《黄庭经(笪重光藏本)》为入选七种《黄庭经》之一。

(2)《中国法帖全集》第十六《单册帖》(2002)所载《晋唐楷帖十一种集册》之一:《乐毅论》

 此大型丛书选取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首的中国各地公藏单位所藏法帖善本,按体系编排,分十七册,彩色印刷。《晋唐楷帖十一种集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十六《单册帖》还另外收录有《黄庭经》(宋拓本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旧拓本 上海博物馆藏)、《晋唐小楷》(《宣示表》、《孝女曹娥碑》等五种 美国安思远藏)数种

(3)《特别展 书圣・王羲之》图录(2013)所载:宋拓《孝女曹娥碑》(五岛美术馆藏)

 此帖现藏五岛美术馆,二〇一三年一月举办的王羲之特别展中曾经展出。明代董其昌题跋,清代翁方纲题签并跋,崇恩、朱善旂题跋,向称宋拓。

(4)原色法帖选26《魏晋唐小楷集》(1987)所载全九种之一:《小字麻姑仙坛记》

 此书以三井纪念美术馆所藏魏晋唐小楷集二种——《宋拓极佳本》、《唐人真书》为主体,共收录小楷九件。同种法帖亦收入后来出版的《中国法书选》之《魏晋唐小楷集》中。

以上四件中,(1)(2)可归为中国公藏善本,(3)(4)属于日本美术馆收藏的名品收藏。限于文章尺幅在此难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笔者制作了对比图版,并尽可能地将整体与局部做了放大处理。

对比图版右侧是前回文章中涉及的笔者家藏高洛园旧藏本《停云馆帖》。

(1)《黄庭经(笪重光藏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图1 《黄庭经》

《停云馆帖》卷一《黄庭经》的原刻中,卷首上方可见横贯五行的细小粟米状伤痕,同样的伤痕在上海图书馆藏《黄庭经》中虽不明显,但细审之下如第一行“黄”字右上、第二行“丹田审”笔划间仍有相符之处。

图2 《黄庭经》局部对比1

此外,第六行正中“神庐之中“四字,二者不仅文字笔划一致,即使是原石上不经意间造成的细小损伤痕迹也同样吻合。又如卷末起倒数十三行附近的明显断痕,二者也毫无差异。

图3 《黄庭经》局部对比2

虽说出于拓本的特殊性,用纸、拓墨、捶拓方法等要素的差异导致印面不可能完全一致,但通过以上分析要想说明二者乃同石所拓应该是有充分理由的。上海图书馆藏本经过精巧填墨,卷后缪曰藻认为这是与《停云馆帖》、《玉烟堂帖》等不可同日而语的“宋淳熙秘阁本”。

图4 上海图书馆本卷末缪曰藻跋文

(2)《乐毅论》(故宫博物院藏本)

图5 《乐毅论》

此本收录于清末民国金石学家陶北溟旧藏《晋唐楷帖十一种集册》,曾经翁方纲、杨宾、郭尚先、万经等名家题跋钤印,素称善本。对比图版以卷首为例,并取其中第一行“世人多以乐”五字、第五行末“失指于将来“五字部分局部放大。

图6 《乐毅论》局部对比

图中二本同为淡墨擦拓精本,易于比对,原石细小伤痕均被完美拓出,其间异同一目了然。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观察,都只能说故宫博物院藏必定出自《停云馆帖》无疑。翁方纲于卷末跋文中盛赞此为“南宋初所抚,直可作秘阁原本观”。

图7 故宫博物院本后翁方纲跋
 

(3)《孝女曹娥碑》(五岛美术馆藏本)

图8 《孝女曹娥碑》

此帖仅收录《孝女曹娥碑》一种。图版取用卷首前七行,局部图分别为第二、三行上、下部,第四、五行中部。二本皆用淡墨,但因拓纸材质差异,整体拓调也显得较为不同。与(2)《乐毅论》情况相似,两种《孝女曹娥碑》中呈现出的细小帖石擦伤以及线条细纹都彼此吻合,可知为同石所拓。

图9 《孝女曹娥碑》局部对比

五岛美术馆藏本第三行上部“荒“字下有一处较大伤痕显得与《停云馆帖》并不一致,但这一痕迹应属刮去拓墨造成的纸张损伤。此外《停云馆帖》第二行下部右侧可见楷书小字帖石编号“法帖甲之六”,而在五岛美术馆藏本中可以看出这一部分被另一黑色拓纸覆盖掩去。可以想见作伪者出于隐去此帖出处的目的,对这一明显的帖石编号部分做了加工。

(4)《小字麻姑仙坛记》(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

图10 《小字麻姑仙坛记》

此为三井听冰阁旧藏魏晋唐小楷帖佳品之一。《小字麻姑仙坛记》一字尺寸仅6毫米左右,对比图版取自两处,一为卷首前四行部分(,一为卷末起倒数第九、十、十一行下部。

整体上,两种拓本在拓调上相当接近,同为淡墨擦拓,但三井本之天头地脚等无文字处的拓调相较之下略重。细节上,除去笔画上的吻合以外,拓本中为数不多微小伤痕也呈现相同的特征。例如图12中,斜贯“类于、玄、之、奏”数字的,自左上而下的放射状伤痕高度一致,可证此二本同出一石。

图11 《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对比1

图12 《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对比2

通过以上(1)(2)(3)(4)四件法帖与《停云馆帖》的对比,尽管不排除取拓技法造成的微妙差异存在,但应该可以认为它们彼此都属于同石拓本的关系,恰好印证了张伯英指出的情况。

除了本文所举的例子外,收录(1)之《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2)之《晋唐楷帖十一种集册》、(4)之《魏晋唐小楷集》中还有同样数种经过伪装的例子存在,限于篇幅,在此也就不一一展开了。

翁方纲等金石学家生活的十八、九世纪,金石拓本的实证对比研究是基于何种材料而展开的呢?当时既无摄影印刷等技术,所见资料唯有依靠手眼转摹或是文字记载,故而比较研究的展开也只有基于此种资料以及个人的记忆。而相较之下,今人已拥有出色的摄影技术,并可以自由使用大量的图像数据。先贤的研究成果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碑帖研究中囫囵吞枣也是大忌

因此笔者以为,碑帖研究的首要关键还是在于回归拓本本身。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