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芬,渝中区人,在读完初二之时,便下山插队,出发时,张芬显得很激动,认为农村广阔的天地,一定能让自己施展抱负,可从小在城市正大的张芬,还没到目的地,张芬便后悔了,因为走到黄溪时,已看不到灯光,只有煤油灯发出的幽暗光芒,这让张芬很是不安,到贵州后,除了山,还是山,还没到目的地,张芬便哭了,她想回城市。
来到黎水公社后,这里的社员,对张芬很是照顾,把打桐籽这种轻松的活儿交给张芬来干,但令张芬没想到的是,下乡第一天,她就一脚踩在了牛粪上,又哭了一鼻子,看着满脚都是泥巴的社员,张芬一刻也不想再在农村带着,只盼着快点离开,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最终,张芬却在这里扎了根。
张芬在农村住的地方,有位农民叫谭顺发,比张芬大14岁,妻子早死,谭顺发一人照顾3个孩子,又当爹,又当妈,不仅如此,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因为家人的拖累,谭顺发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虽然家里贫穷,但谭顺发却是难得的好人,经常拿出家里不多的粮食,请知青们吃饭,因为是邻居,张芬与谭顺发,也慢慢熟络。
一次闲聊,张芬向谭顺发抱怨,说农村太苦,想回城里生活,谭顺发却温柔道:“农村的人很好啊!”,因为谭顺发的眼神,张芬有些不自在,赶快逃回了自己屋里。
从那之后,谭顺发便经常帮着张芬干活儿,谭顺发的热情,让张芬有些不适应,但谭顺发,却丝毫不觉得别扭,总是在张芬需要的时候出现。
一次,张芬上山砍柴,不小心摔断手臂,谭顺发把她从山上小心翼翼背回家,还给自己找了医生,就在这时,张芬对谭顺发生出别样情愫。
1970年冬,张芬母亲病逝,张芬终于有机会返乡,但看到送自己上车,哭的泪人一样的谭顺发,张芬突然脱口而出:“我答应和你确定恋爱关系,一定回来。”。
所有人都以为张芬只是脑子一热肯定不会在回来了,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之后,张芬真的回来了。
谭顺发比张芬大14岁,而且还有3个孩子,所有人都说谭顺发配不上张芬,但张芬,却义无反顾与谭顺发走到了一起。
1972年,知青陆续反城,张芬也陆续接到父亲来信,语气十分严厉:“听说你在农村耍朋友了,我不许你留在那里,否则就别人我这个父亲。”。
不久,张芬又收到两个弟弟的信:“你要在农村和这样的一个男人结婚的话,我打断你的腿。”。
收到弟弟的信,张芬不敢回信,但她与谭顺发在一起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1972年4月,张芬带着谭顺发去领结婚证,当工作人员得知张芬只知青,看了又看,却不敢盖章,这让张芬有些恼怒:“知青和农民结婚,犯法不?”,就这样,张芬嫁给了大自己14岁的谭顺发。
婚后,张芬与谭顺发虽然贫穷,但却生活的十分和谐,与谭顺发前妻留下的三个孩子,相处的也极为融洽,不久,夫妻二人又生育两个孩子,一家7口,其乐融融,但令张芬有些恼怒的是,总有人说,张芬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因为与谭顺发结婚,是瞒着父亲和哥哥,张芬18年都不敢跟自己家人联系,直到1989年,才鼓足勇气,给弟弟写了封信:“我今年想回来过年,不知你们欢迎不?”。
毕竟血浓于水,弟弟当初说打断腿,也只是一时气话,很快便给张芬回信并寄来了路费,时隔18年,张芬第一次回了家。
2003年之时,张芬带着谭顺发,第一次会娘家。
如今的谭顺发,因为年纪已经很大,家里的农活儿,基本都落在了张芬一个人身上,但夫妻二人依旧恩爱如初,当张芬从地里回家,谭顺发总会把妻子拉到自己身边,心疼的说:“你一上午都没歇过,来,喝点水——跟着我,你吃苦了。”。
而对于嫁给谭顺发,张芬也表示从未后悔过。
张芬的选择,说不是对与错,留在农村,物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但却身在有个知冷知热的知心爱人,而,返回城市,物质生活会提高不少,但想碰到像谭顺发这样的知心爱人,恐怕也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