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情七夕 | 音乐中的遇见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8-25

秋天缓缓到来,凉风起天末,相思生竟夕。人为什么会热衷于拍摄与记录?尤其历史,建筑,地理,山川,云海以及自身的影像,乃至经历。或许是因为时间不可逆 ,潜意识对时间的挽留,对美好瞬间的回忆。从秋到冬尽,春又到夏,有些场景与人的关系相见时难别亦难,一旦开启诗意之窍就难以分离,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无可替代。“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本非实物,它仅存在于情人的想象之中。”普鲁斯特这句话说得也许对,歌颂我们伟大的头脑吧,爱情在于无限的想象。但是,这句话似乎也不对,我们不能把复杂的感情问题简单化,就像我们不能倾向于把简单的几何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因为它需要充分的条件。

     

           

    

今夕何夕?浪漫七夕,怎少得了那些男欢女爱的情事,那些连绵不绝的传奇。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至今,无数人被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染,而对爱情产生向往之情。所有艺术作品都有原型,或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比如唐代石窟塑像,多以皇帝和女王武则天为原型,加以美化。凭君眼力知多少,看到红云近处无。这个节日,除了乞巧,最大感受是与“凄美”二字有关,就让那些传奇的宽银幕色彩,滋养我们爱的心灵。

小时候不敢捉蝴蝶,看着花间彩蝶蹁跹,就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死献祭的爱情传奇。同窗共读,感情自然在相处中来。十八想送,难舍难分,我们在黄梅戏和越剧中窥见古人的长情,真个“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无论现实怎样,善良的中国人会把“团聚”作为最美好的结局,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有情逝者合葬,天长地久不分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音乐界、戏曲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那细腻婉转的民间旋律因抽象的抒情而自然深刻,因梦幻之美而风情绮丽。有民间爱情故事加持,有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我们相信,至死不渝的爱情,是存在的。

       

神户七夕天灯祭典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看看一衣带水的日本他们的诗篇。日本文学分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和近世文学。这些不同时期诞生很多美丽哀愁的感性诗歌。日本的诗歌哀而伤,跟中国的诗歌所表达的哀而不伤有所不同。这里的感性,是指他们善于用自己的感官,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去把握周围世界。在中古文学时期,也就是从794年迁都平安京到1192年的镰仓幕府约四百年间,史称中古,也称平安时期。平安时期歌风优艳,得益于三大才女,她们是《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和泉式部日记》的和泉式部。这里说说和泉式部的故事。看一首和歌,出自佚名《古今集》卷三夏:

五月待つ花橘の香をかげば

昔の人の袖の香ぞする

试译:待到五月嗅到橘花的香,仿佛从前那人的袖袂清香。

通过嗅觉的刺激将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来,是平安时期和歌创作的一种主题。这首和歌出现后,“橘花香”几乎成为“昔人”的代名词。据说特定的香气,能够唤醒特定的记忆,被记忆心理学称为普鲁斯特现象。这种唤起早年回忆的嗅觉能力,通常只是一个飞快、几乎转瞬即逝的过程。

               

四百年平安时期的贵族文坛上才女辈出,这首和歌在《古今集》中出现,以“佚名”署名,实由平安时期三大才女之一的和泉式部所作。和泉式部的爱情故事够得上“凄美”二字。她与和泉守婚后育有一女,感情渐渐淡漠,五年后分居。后来皇太后生病,搬到和泉守家中居住,以求改变住所躲避疾病。冷泉帝的第三子,22岁的为尊亲王常来看望母亲,与27岁的女主人和泉式部相识并一见倾心,至相恋。为此,满城风雨,和泉式部不得不与和泉守离婚,且被父亲断绝关系。可惜,三皇子在26岁时便一病故去,剩得她独自凄惨度日。三皇子为尊亲王死去快一年,皇弟敦道亲王托童儿来看她,并送上一枝“橘の花”,和泉式部即吟出这首思念故人的和歌来回应。据说,平安时期三大才女以和泉式部为首,她创作的和歌优美非常。一来二往,赠送与答谢的和歌如水流不断,她与小7岁的敦道亲王坠入爱河,那一年,和泉式部30岁。亲王接她到自己的府邸居住。亲王之妃含羞受辱,离家而去。可惜,也是好景不长,四年后,敦道亲王27岁夭折而终。和泉式部悲痛之余为亲王写下124首和歌。她深深体会到,生命、爱情如同朝露,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这些渗透在她的和歌中。

如果没有和泉式部奔放缠绵的恋爱经历,如果没有《和泉式部日记》的话,整个平安时期文学将失去很多光彩。千年后,我们由一部意大利人写的歌剧《蝴蝶夫人》,也听到传说中日本女子的深情。蝶々さん虽然被辜负了,但她唱出了一支浩瀚悠长的爱情之歌,“当晴朗的一天,在那遥远的海面,悠然地升起一缕青烟,有一艘军舰出现……”爱与等待,像四月的樱花,浓烈繁盛。

从东洋再来到西洋,我们聆听西方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歌剧《奥菲欧》(1607年)。古希腊神话是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奥菲欧是日神和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他在美丽的凡人尤丽迪茜身上得到爱情。婚后尔侬我侬,但不久,尤丽迪茜跟众仙女在山间游玩时被毒蛇咬死。丧妻之痛,犹如高梧湿月冷无声,奥菲欧变得就像一块无言的石头那样沉默无语,但他很快振作起来,誓要救回妻子。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天才,他这部歌剧的主题就是描述音乐的神奇魔力。奥菲欧凭借音乐力量几乎救回妻子。简单地说,《奥菲欧》写的是奥菲欧与爱人“不能回头”的故事。

第一个戏剧高潮出现在一首发自内心的咏叹调“你死去了”中,奥菲欧听到牧羊人讲述自己妻子死去的消息,他悲痛不已。“如果我的歌声拥有力量,我将无畏地走进深深的地狱。”在感情强烈的结尾,奥菲欧用了一个半音上行的旋律,告别大地、天空和太阳,开始他的死亡地狱救妻之旅。他来到冥府的岸边,调动自己全部的音乐力量来争取进入冥府。在咏叹调“强大的神灵”中,奥菲欧乞求神灵卡隆。听,英雄用他的歌喉和里拉琴使冥府的守护神为之陶醉。蒙特威尔第精美华丽的声乐风格,加上奇异的乐器伴奏,通过奥菲欧的表现,很快就使得狰狞的地狱卫士有所缓和。终于,歌声软化了冥王顽固的心,奥菲欧带着妻子尤丽迪茜,从冥府回到人间边界,只因回头一望,所有的努力便前功尽废。因为违反了冥王定下“不能回头,才能救回妻子”的约定。奥菲欧为什么要回头?这是千古之谜。

“他回头,唯一的过错,是太爱她。”

“不对,他不能因为怕失去她而去看她。”

“这理由站不住脚,他都被告知不能这么做了,他深爱她,他控制不住。”

“他只是忍不住,理由并不充分,也许他做了选择。他选择了与她的回忆,所以他才回头。他没有做出作为爱人的选择,却做出了作为诗人的选择。”

“也许是她跟他说了声:‘回头吧!’”

法国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虽然有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女同内容,但有上面关于古希腊悲剧的讨论,却让我为之思考。法国电影大都体现出特有的文艺笔调,缓静、哲理,细水长流般让人思考的东西很多。

         

 

文学、诗歌和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称为审美艺术的这些东西,我们是否可以称为河流。我们对河流的热爱来自于祖先,是因为它们滋养了祖先的生命。牛郎织女的传说美在人神相恋血脉相连,而古希腊神话中奥菲欧最后变身为天琴座的传说也凄美无比,胜在与音乐紧相连。作为超越人类极限想象力和智力之上的星空,其神秘广袤对我们总是充满震慑和吸引力。

              

我们赞同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我们是否还可以像新柏拉图主义那样,挑战认为美感来源于线条优美或比例匀称的亚里士多德传统,诘问“试观夜空的繁星,何以如此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