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才关键

 东行游子 2020-08-25

最近几周,伴随A股市场波动的加大,上半年极度偏向科技医疗消费的市场风格,正悄然发生改变(至少在投资者的预期层面出现了变化)。

于是,当上周三我们邀请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在天天基金上和投资者进行直播互动时,发现诸如“近期风格是不是切换到了低估值板块”、“低估值板块会有哪些机会”的问题,竟如潮水般涌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不少投资者将“低估”和“低估值”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不是玩咬文嚼字的游戏,但投资中的低估和低估值,真的不是一回事。借用姜诚在直播中的回答,低估值的标准相对简单,其所指要么是横向对比明显的估值折价,比如当下金融地产行业相对于医药和TMT行业,呈现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特征;要么是时间序列上相对于自身的低估值分位数。

而低估,则是指股价相对于价值有所折扣,其对应的概念,是物超所值。

换句话说,有些行业的估值很低,却并不必然属于低估范畴——因为它本就只值那个价。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少投资者将“低估值”、而非“低估”视为投资的新动向呢?原因也许有二。

一是低估值作为一类标签,比较容易辨识和界定。对低估值的界定,通过客观的数据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但对低估的界定则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会有争议,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二是当下市场确实存在风格转换的博弈预期,以此为标签形成“低估值”概念股,在估值分化极致等催化剂的作用下,蕴含着短期爆发的可能。相比之下,“低估”的潜台词却是在短期内与市场的大多数人为敌(如果市场对其价值形成共识,也就不存在低估一说),最终价值的兑现必然需要时间来消化。从这个意义上,持有“低估值”个股的动力,显然远胜于持有“低估”个股的动力。

但价值投资之所求,不是“低估值”,而是物超所值的“低估”。借用姜诚打的比方,物超所值可以是以中等马的价格买上等马,也可以是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

第一种情况以中等马的价格买上等马,对公司的质量有较高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清晰的商业模式、明确的竞争优势、广阔的增长前景等等,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如果股票的估值并不离谱,就形成了巴菲特所说的“以合理价格买优秀企业”的情形。

第二种情况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则是以价格折扣来抵消公司质量上的瑕疵。有些公司在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成长空间这三个维度中的个别方面不尽如人意,尤其在成长空间方面,较低的增长率使得市场对它们弃之如敝履,进而提供了极低的价格,同样意味着很高的潜在回报率。此时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若真是中等马,就有超额收益;如果运气好是一匹上等马,还能赚大钱;若只是匹下等马,也不吃大亏,因为付出的也只是下等马的价钱。

因此,回到“低估不是低估值,物超所值是关键”这句标题,板块估值的高低尚不足以构成价值投资选股的充分原因;所谓低估,只有从个股的维度、一事一议地衡量具体标的之长期潜在回报率——做多情景的假设,在评估资产质量时留出余量,把乐观、中性、悲观都考虑一遍,尤其多想一些悲观情景,构造安全边际。这样,即便乐观情景没有发生,也能少亏钱或者赚小钱。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