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的课程主要了解古人的“方言”

 葵花笑染 2020-08-25

​况且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非常大的差别。有些词意扩大了,有些词意缩小了。有的变成褒义,有的变成贬义,有的从此意变成了彼意。这些字词都是身兼数职,披挂重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雏” 《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

又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 《孟子》)。这里的“江”“河”与 “淮”“汉”并列,指 “长江”和“黄 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 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 》)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常见句式,从今天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去, 变成了一些特殊句式。理解这些“特殊句式” ,对于正确的欣赏对联也有必要。

一、 倒装

倒装是文学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或倒词,或倒句,或倒叙。在词句的使用上,它更多的体现在古汉语中。倒装除了能协调平仄外,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者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在词序安排上,有时前后颠倒,这种句子叫倒装句,也叫倒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对联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宾语前置。

或者称作动宾倒装。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

如常江挽魏传统联: 

  [联界最关心],长留座上清风、楹间翰墨;

  [人情多寄语],又见老人慈爱、童子天真。

此联的第一分句本来是“最关心联界”、“多寄语人情”,如按此顺序写,既不合乎句脚平仄的规范,又失掉了沉郁顿挫的气韵。

用心感受古人的联句写法,极有妙境

动宾倒装,有时是将定语与中心词组成的宾语拆开,一部分置于动词之前,一部分仍置于动词之后。如张伯驹挽毛泽东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上下联的后分句本是“重开新史纪元”、“且看今朝人物”。将宾语拆开分置后,既强调了“纪元”、“人物”,又强调了“今朝”、“新史”,使全联有一种虬枝盘空的气势。

又如 清贺藕庚撰苏州白公祠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此联的第一分句联意,不是在唐代议论诗人,而是“论唐代诗人”;同样,不是在苏州或只是苏州人民怀念刺史,而是作者和苏州人民“怀苏州刺史”。白居易曾作苏州刺史,所以对联这样写。这里将宾语拆开,前后分置,强调了“唐代”、“苏州”,又使全联生成点波折,避免平直。

还有的是前后名词位置颠倒,虽然还是将定语与中心词组成的宾语拆开,分置于动词前后,但是俨然有新的气象。如,那句著名的杜甫诗:

红豆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如果看字面,很让人费解:红豆怎会啄余鹦鹉粒呢?梧桐又怎么会栖老凤凰枝呢?其实这是个倒装句。按语法,应把主语与宾语中的修饰部分”鹦鹉”“凤凰”倒过来才通。就是:鹦鹉啄余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事恐怕也只有杜甫能干。

2.定语后置。

即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的说法,到先生晚年发现这其实不算是倒装时,但是这种不严谨的说法已经被世人接受。现在界内肯定的倒装只有一种——宾语前置,是毫无争议的倒装句。

定语后置手法文言文中较多,对联中也很常见。如:

[ 心香万缕]皆成墨

[ 诗意半生]堪比云

按照正常词序,应该是“万缕心香”“半生诗意”,这里为了平仄的和谐,和语言产生点变化,便将做定语的数量词放到了后面,同时也突出了“心香”和“诗意”。

又如: 

  落日青山外;

  归帆野水间。

本应是“青山外落日;野水间归帆”。如此定语后置,使联语别具情韵。

3.主谓倒装

  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

如郭沫若题陕西人民大厦联: 

  勉哉,吾党二三子;

  猗欤,广厦千万间。

本应作“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yī 欤yú”,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要努力呀;千万间宽敞的大厦多么宏美!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又如贵阳头桥联: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身。

我们看前两个分句,是说:“河头送别,说一声去也”;“道左迎来,盼今日归哉!”“河头”“道左”分别是“送别”“迎来”的主语,进行了倒置,然后又和第一分句进行倒置。两个连续的倒置突出强调了“说一声去也”“盼今日归哉”,非常有感染力,同时也调节了句脚的平仄要求。

4. 还有一种特殊的倒装方式:谓语后置。

即谓语后置后,和宾语前的状语或定语位置互换。这种倒装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恐怕不会出现。如:

庭阴凉漱瓦[空空如也]

茶鼎淡浮烟

“漱”“浮”置于“凉”“淡”之后,突出了凉淡的感觉,使句子更加灵动有意境,同时谐调了平仄。另外凉字前挪也有了动用的趋向。这样的例子,古诗里并不鲜见。如:孤灯寒照雨。疏钟寒涉水。

5.连动结构倒装

就是两个有先后顺序的连续动作,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把后一个动作先说,前一个动作后说。如“凭栏纵目”,应是先凭栏而后纵目,却加以颠倒,说成“纵目凭栏”。这多半是为了平仄对仗或者跌宕的原因而倒装。


如长沙岳麓山岳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 


按正常顺序,应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节奏是“二二一四”,与对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的“二四一二”节奏不能对;而一颠倒,“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同,正好相对。

6. 状语后置

在文言中,如果遇到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却常常将其置于谓语之后,而且介词多被省略。所以,有时人们把状语后置又称之为“介宾短语后置”。如: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本联语言精炼,气势磅礴。这里沧海和昆仑都是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并省略了“介词于”。


再看郭沫若题李白墓的一副对联: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这是一副非常工整的当句自对联,上下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李白浪漫而传奇的一生。这里四个分句,四个状语全部后置,显得凝练精巧,韵味无穷。

二、省略

语言的省略现象,古今汉语都存在,但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更为突出。

省略,可以使有限的文字,包容和表达更多的意思。使行文简洁,具有特殊风格。前人所说对联句法的“省句”,就是省略句、无主句,一般是省略主语。省略的情况有多种,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动词,省略介词或介宾词组、省略定语中心词等。

1.省略主语

  主语很明确,不写人也知道;或者虽不够明确,但无须写出来。

如孙中山自题联:

[ ]愿乘风破万里浪;

[ ]甘面壁读十年书。

括号里省略了主语“我”。 


又如孙星衍自题联:

[ ]一窗佳景王维画;

[ ]四壁青山杜甫诗。

前面省略了主语“我家”。


又如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这里省略了主语“你”。

2.省略谓语[动词]

  如清大观亭联:  

  樽前[ ]帆影,槛外[ ]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 ]仙人,阁中[ ]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括号处省略了谓语“有”。


又如卞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 ]三山月;

  宵市楼头[ ]一草堂。

----上联省略“有”,下联省略“是”。


又如清 抱瓮轩

  香草[ ]美人怜,百代艳名齐小小;

  芳亭[ ]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括号处省略了“有”。


黄奎光海心亭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 ]三[ ]。 

----

上联省略“面积”,下联省略了“成”“人”。


3.省略介词或介宾词组

如方维甸.涿郡张飞祠  

  使君乃天下英雄,谊同[ ]骨肉; 

  寿侯为人中神圣,美并[ ]勋名。 

此联省略了“于”。


如清陈斌如题桂林南溪山螺窟联: 

  江流横[ ]万里;

  天柱插[ ]三峰。 

此联词序有颠倒。理顺后,它的省略是:“万里江流横(于前);三峰(似)天柱插(于天地间)。”下联不仅省了介宾词组,还省了动词“似”。这样一省略,加上特殊安排,文字简劲,气势非凡。

4.省略定语中心词

为了使联语沉着厚重,或者格律等原因,有时对联中只出现定语,而省略中心词。比如说达摩大师东来:“逾震旦,付无心”。“震旦”“无心”是定语,后边的中心词“国”和“法”就省略了。像骈文里的“一抔之土未干”(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代指坟墓),对联里就可以说“一抔未干”,省掉中心词“土”。

如无锡泰伯墓联: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杯[ ]万古江南。 

  ----下联省略了“酒”。类似省略中心词的,还有“一樽[酒]”、“三尺[剑]”、“一轮[月]”等。

5.缩略

  由于对仗的要求或限制,有时须将多音节词缩简成双音节词。 如将“诸葛亮”缩略为“诸葛”,“金刚经”缩写成“金经”。

但是缩略的同时也要注意符合语言习惯,要以读者群众能接受为度,最好能够有先例可循,而不能生造,令人费解。如把“太平洋”缩略为“太洋”、“喜马拉雅

山”缩略为“喜山”就不可以。

6.独词句的省略

  这种省略很难确定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其中名词性词组是独词句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省略就很复杂。

如清刘凤诰题大明湖小沧浪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将它省略的成分补出,大致是:“(大明湖中的小沧浪亭)四面[被]荷花、三面[被)柳[围绕着];[在这里可观赏到]一城山色,半城湖[光]。” 


又如李海章撰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联: 

  白山黑水;

  碧血丹心。 

这副对联,高度凝炼,意象丰富,撼人心魄。它省略了许多词语以至句子,可以补充为:“[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军民与敌斗争、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艰苦备尝,坚持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国献出了)碧血丹心,(人民对他非常崇敬)。”


这些联句在析联时,多感受其意象之美,方能合意


三、组句技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省略和倒装句之外,对联的句法还有很多。如:


1.指示句

  即语气之中,有指示的意思。

如峨眉山洪椿坪联

[比洪崖胜地如何]?听暮鼓晨钟,云去云来空渺渺;

[有椿树撑天不老],任风刀霜剑,花开花落自年年。


又如乐山凌云寺乐山大佛联:

[看他怒目攒眉],却具一片慈悲,要人醒悟;

[到此清心涤虑],请将万念消化,与佛皈依。


又如某鞋店联:

[由此]登堂入室;

[任君]步月凌云。

2.连贯句

  又称直书句,即上下联语意气势一贯直下,不可中断。它相当于流水对。

如清.叶方蔼.赠陈维崧联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叶新诗手自题。

又如范文澜自勉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3.子母句

  即联句中重要的字,如同母,下边有几个由它而产生的字,如同子。如: 

    蝉琴鸣断续;

 蝶拍舞高低。 

“蝉琴”、“蝶拍”即是母,“鸣断续”、“舞高低”是子。从语法上看,这是主谓句;从修辞上看,是摹状句。

4.分总句

  即先将内容并列分述,然后予以总结。如格言联:

求财求宝不求智慧,纵得还成妖孽;

为权为名不为众生,到头终是空华。


又如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又如格言联:

发一份光,放一份热,人格在奉献中圆满;

添几片瓦,加几块砖

,国土从愿行里庄严。

5.总分句

  即先将内容总括,然后并列分述。如苏州吴县洞庭西山联:

佳味无多:白饭、香蔬、苦茗;

我闻如是:松风、鸟语、泉声。


又如据传苏轼所对的一联: 

  四诗风雅颂

        三光日月星

《诗经》中,雅分大雅、小雅,与风、颂并称四诗。这是一个巧对。它仍是主谓句,“三光”、“四诗”是主语,后边省略了动词“是”。 


又如商盘.簪碧堂 

  北院喜新成,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

  东君如旧识,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

6.呼应句

  当句中上呼下应。如: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风翻白浪”的形状是“花千片”,后者形容前者。同理,“字—行”是形容“雁点青天”的。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前面的省略和倒装都是从语法上而言的,而后面这几项则是从句法上着眼的,其实已经涉及到对联的组句技法问题。

当然,对联的组句技法千变万化,这六个小项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过去的老师在介绍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对联的写作技法,我们留意下,这对以后的对联创作也是个指导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