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十讲 对联的造句模式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30 发布于四川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十讲    对联的造句模式

          主 讲:辛 勤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句子结构和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

这一讲讨论对联的造句模式与特殊句式。

一、单句的造句模式

单句: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

单句只有一个层次的主谓宾结构,或甚至只有主谓宾中的某个部分。有时可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

1、偏正结构的词组句

例1:题扬州卞园  王世禛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联中前四“梅花岭畔”、“宵市楼头”分别对应修饰后三的“三山月”、“一草堂”。此为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七字句。

2、省略动词的单句

   如:(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例2:题金鳌玉蝀桥  赵翼

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员峤水中央。

不难发现,联中省略了存在动词“在”。关于省略某些句子成分,在诗词赋的作品中经常见到。如:

庖丁解牛/先秦:庄周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括号中的字就是省略字。

3、主谓型句式

这个句型常见,我们来着重说一下常见的主语类型:

①主语为专有名词或单字名词:

例3:太白楼 何绍基

诗犹称弟子;

酒不让先生。

联中“诗”对“酒”,为主语,单字名词。

②主语为并列的联合短语:

例4:题沧州沧浪亭  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下联主语分别为为“清风明月”、“近水远山”,为并列结构短语。

③主语为偏正结构的词或者词组:

例5:莫愁湖  李尧栋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联中主语“一片湖光”、“千秋乐府”为偏正式短语。

例6:荣宝斋  高其佩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联中“软红”、“嫩绿”为偏正式词组,在联中做主语。

④省略主语的主谓句:

例7:风洞联  张祥河

到清凉境;

生欢喜心。 

联中主语虽被省略,但是可以唯一补出,主语为联者。

又如:(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⑤主语为动宾结构的词或词组:

例8:题淡静楼  孙家鼐

煮石清三径;

弹琴韵半楼。

煮石:旧传仙人、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指淡泊名利、摒弃喧嚣与浮华的行为。

弹琴:古人认为琴有“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功能。

这里指这类的行为,做主语。

⑥主语为主谓结构的词或词组:

例9:《红楼梦》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均为主谓结构短语,在这里做主语,指这类的行为。

(2)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形成的主谓形单句,也是我们对联创作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其主要结构前,加上相应的成分,就可以扩展成这样的句式:

(定语/状语)+主语+(定语/状语)+谓语。

例10: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乾隆 

窗间树色连天净; 

户外岚光带水明 

联中的主要结构为:树色净、岚光明。

“窗间”、“户外”,我们可以看做“定语/状语”成分,“连天”、“带水”,我们可以看做是动宾结构词组,在这里做“状语”的成分,修饰谓语“净”、“明”

(3)存在句

存在句:也叫存现句,存在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物的句式。

其基本结构为:处所名词+动词+名词。此结构中的表处所名词被认为是主语

例11:李渔庐山绝顶联中的对句:

足下起祥云;

眼前无俗障。

例12:关口逢徐迈 ·卢纶

酒里唯多病,

山中愿作邻。

4、兼语句

如何判断兼语句,既是前面部分的宾语也是后面部分的主语。如:

例13:七言 其二十一 ·吕岩

时弄玉蟾驱鬼魅,夜煎金鼎煮琼英。

上联中的玉蟾”,既是前面部分“时弄玉蟾”中的宾语,也是后面部分“玉蟾驱鬼魅”的主语,这样的句子,是兼语句。

下联中“金鼎”,既是前面部分“夜煎金鼎”中的宾语,也是后面部分“金鼎煮琼英”的主语,这样的句子,也是兼语句。

例14:笠翁对韵:

雪点寒梅横小院;

风飘弱柳覆平桥。

上联中的“寒梅”,既是前面部分“雪点寒梅”中的宾语,也是后面部分“寒梅绕小院”的主语,这样的句子,我们说是兼语句。下联同理,上下联均是兼语句。

5、连谓句: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谓语。其最大特点是只有一个主语,动作是由主语发出。

例15:笠翁对韵

举杯邀月饮;

骑马踏花归。

我们以上联来说明连谓句的特点:

①两个谓语有同一个主语

此句中三个动作都是由同一个人发出。

②两个及以上谓语有时间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举杯、邀月、饮。三个动作连续发生,次序不能颠倒。

 ③两个谓语之间有方式或目的关系。

下联也是一样的,对仗工整、精巧,天衣无缝。

区别兼语式和连动式的特征是:兼语式前一个谓语和后一个谓语的主语不同,前一个谓语的宾语是后一个谓语的主语。连动式的两个谓语是同一个主语。分成两句的单句和兼语式单句,常常是流水对的主要形式。以后的课程我们会继续讨论的。

二、复句的造句模式

复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组成复句的每个句子都叫分句。复句的每个分句都有自己的主谓结构。但是每个分句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把各分句联系起来,才能完整表达整个复句的意思。

复句可以用关联词联系各个分句。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这时要根据分句的句意和分句之间句意的关联来确定是什么关系。

在诗词联中,因为句子篇幅短小,往往采用浓缩或省略。因此有时候一句话不一定是单句,而是复句。

复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

第三,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根据分句之间的句意关系,我们把复句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别:

1、联合复句:组成联合复句的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从之分。

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复句:

两个(或多个)分句分别陈述两种事物,或一种事情的两个方面,分句之间意义平等、无主从之分,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例16:大明湖小沧浪亭 刘凤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下联都是并列关系复句:“四面荷”与“三面柳”并列;“一城山”与“半城湖”并列。

(2)承接关系复句:

两个分句,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情。

分句之间意义平等、无主从之分,但有先后顺序,分句的顺序不可颠倒。

常用关联词语有:才(刚)…又(就、便)…、起初…然后…

承接关系复句有几个方面的承接特征:

1)时间的承接

两件事前后发生,前分句给出发生在前的事件;后分句给出发生在后的事件。

例18:自题  李鸿章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心中一段春。

此联自嘲“先受气”然后“养就春”,上下联为顺承关系。两句之间不能颠倒。

2)空间的承接

两件事在不同的空间先后发生,前分句给出先发生的事件所处空间;后分句给出后发生的事件所处空间。

如:她白天忙学校,晚上又忙网校。

3)事件的承接:

两件事之间有关联,并先后发生,前分句给出先发生的事件,后分句给出后发生的事件。如:

我看完征稿启事,立马就创作了一首律诗。

4)逻辑事理的承接:

两件事之间有逻辑关联,并按逻辑关系先后发生的顺序。前分句给出先发生的事件,后分句依据逻辑关系给出后发生的事件。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承接关系往往是时间承接与其他承接内容的组合。时间承接是承接关系的基本要素,任何承接关系复句,都有时间承接因素。空间、事件承接和事理承接,则分别与时间承接复合。

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咱们看这联,就是各种承接关系的综合:

①时间顺序:“即……,便……。”这是时间承接的关联词,表示先后时间承接。

②空间顺序:“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按时间顺序,从四川到洛阳的空间承接。

③事件承接:“从巴峡穿巫峡”,指走水路顺长江而下;“下襄阳向洛阳”,指在襄阳下船走陆路到洛阳。这是交通工具事件的承接。

④逻辑事理承接:“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最便捷的路线图。所以也是逻辑事理的承接。

(3)解说复句

也称总分复句,又叫解释关系复句。由总提和分述两部分组成。由三个或以上的分句组成:总提用一个分句,分述用两个或更多分句解释总提。总分关系复句没有固定的关联词。

我们应该知道“对联是由两句话组成,两句话既要词语对举,又要句意关联。”

第一分句是总提,后面两个分句是对第一分句的解释。要求“上下联既要词语对举,又要句意关联,这就是对联。”前两个分句是分述,第三分句是总提。

(4)递进关系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前分句是说道理存在的地方,后分句则是说老师所在的地方。后分句比前分句递进了一层。

(5)选择关系复句

两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端正好·上高监司

〔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掌擎拳谢上苍。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

常用关联词语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选择关系有三种情况:

①两个分句给出的情况都选择:我写诗,也填词。

②两个分句给出的情况都不选:我不跳舞,也不唱歌。

③两个分句给出的情况,只选择一项:你要么写诗,要么填词。

2、偏正复句:

偏正复句由正句和偏句两个部分组成,正句为复句的主要意思。

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因果关系复句

形成正句和偏句之间语义关系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因果关系复句,两个句子可以倒置。即既可以前因后果,也可以前果后因。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①前因后果

例17:题冬花庵  奚冈

冰壶在怀清可濯;

石泓为友交最深。

联中前四为因,后三为果。

②前果后因

例18:题自然庵  郑燮

山光扑面因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2)条件关系复句:

形成正句和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指出一种真实或者假设的条件,正句指出这种条件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能(便能)┅、只有┅才能(方能)┅

这两组关联词不能混用。

例19:自题联 梁同书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上下联都是条件关系复句:(只有)能受苦,方为志士;(只要)肯吃亏,(就)不是痴人。

例20:清代张问陶读书联

官久方知书有味;

才明敢道事无难。

上联:只有做官久了,才能意识到读书比做官更有味道。

(3)目的关系复句

形成偏句和正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为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目的的关系。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常用关联词语有: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如: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例21:题园圃联 冯 

为恤民艰看菜色;

欲知宦况问梅花。

上下联都是目的关系复句,目的在前,行为在后:为体恤人民的艰辛,察看人民是否面如菜色;要知道管治的状况,问官吏是否具有梅花清正无私的品德。

例22:自题  陆润庠

欲除后悔先修己;

各有来因墨羡人。

上联指出为了避免事后后悔,就应当注重道德的修养。目的是“不后悔”,行为是“修己”。下联尾因果关系复句,前因后果。

目的关系复句,行为为正句,目的是偏句。

(4)转折关系复句

形成正句和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相反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作为前提,但后面分句转而述说与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后面分句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常用关联词语有:不是...而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

……却……; ……然而……

例23: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联中有明显的关联词。上联为偏句,下联“顶上功夫”才是此联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24:题得月楼  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也是一个转折关系复句,后面的意思没有顺着前面的意思继续描写下去,而是写到了相反的一面。
    递进关系和转折关系,都是后分句不再与前分句并列发展。而是发生了转变。
递进关系的后分句是在前分句的基础上,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转折关系的后分句则是向前分句相反的方向发展。
5)假设关系复句
    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有: 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例25:自题联 陈锷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上下联都是假设条件复句:(如果)事能知足,(就能)心常惬;(如果)人到无求,(就能)品自高。
6)让步关系复句:
     前分句给出一个让步条件,后分句给出在这个让步条件下都会出现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有:就算(纵然,即使,哪怕)┅也(还是)┅
  如:“就算你不叫我,我也不会睡过头。”
    “即使你不爱听,我还是要把话说完。”
    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都是叙述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的结果。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条件关系给出的是结果产生的必要或充分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结果的出现是符合逻辑的。
  “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学好诗词。”这个句型,给出了结果必要条件。
  “只有多读多积累,才能学好诗词。”这个句型,给出了结果的充分条件。
   在这两个条件下,结果的出现是合乎逻辑的。假设条件关系给出的是一种假想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假想的条件,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如果再让我操作一次,我就一定能成功。”换言之,没有这个假设条件,结果就不会出现。
    让步条件关系,其实也是假设条件的一种。与假设条件的区别在于,不管这个让步条件是不是存在,结果都会出现。“就算你不叫我,我也不会睡过头。”换言之,“不会睡过头”是一定的。

三、对联中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语法中,语序有着灵活、自由的特点,结合对联的高度凝炼概括性,形成了特殊句式,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因语序而形成的特殊句式:前置与后置。
(一)前置:置…于某物之前或面前,特指置(如一小品词)于语法上有关的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 

例26: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正常语序应该为:
琴中听浅深流水;
画里看远近青山。
   宾语被动词支配,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动宾结构,联中宾语“浅深流水”放在谓语之前,有强调的作用。宾语前置句如:

(1)何为其然也? (何为应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

(3)而又何羡乎!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5)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6)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二)后置:一语法成分的后放,置于一语法上有关系的词之后。
1.定语后置
  27: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翠色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这联描写中岳嵩山绝顶风光的正对联。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果定语出现在中心词之后,一般是为了强调、突出定语。联中突出了“翠色”、“黄河”风物景象之气概,读了使人能感受到眼界之开阔,胸怀之开张。

定语后置句常用在在文言文中,如: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凌万顷之茫然

3)客有吹洞箫者

4)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5)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2、状语后置

状语是和谓语搭配的,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其描写和限制的作用,如果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后,一般是为了突显和强调状语。
例28:题大观亭  李振钧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联中“大江流日夜”,正常语序应该是“大江日夜流”,这里为状语后置,为了强调长江奔流不息,更是深感岁月流逝,知音难觅之意。

状语后置句,如: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4)若知我不降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5)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3.介宾倒置句

(1)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3)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介词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介词结构后置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介宾结构后置

(6)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介宾结构后置

其中,还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如: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5、主位成分后置

主位成分放在全部的谓语或宾语之后,不包括宾语前置和主谓倒置的情况,如:
例29:与韩镐论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主语作为被陈述的对象,一般都放在句子开端。联中主语放在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并列词组之后,以简单的比喻说明复杂的艺术理论:主干鲜明、标新立异。

(三)倒装
1、主谓倒置
 例30:孙公园兰韵堂联
匝地清阴三伏候;
参天老树百年余。
    联中正常语序应为:
清阴匝地三伏候;
老树参天百年余。
    联中,“匝地清阴”、“参天老树”为主谓倒置的现象。主语+谓语,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句式,有时候谓语放到了主语之前,我们称之为主谓倒置。在主谓倒置中,谓语提前,是为了突出和强调谓语。

例31:兴化李园五角亭联 前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联中,种十里名花”、“修万间广厦”为主谓倒置的现象。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句,如:渺渺兮予怀。

2、主宾倒置

32:题云南剑川石钟寺 杨九龄 
香浮院落风初动;
影到门庭月半斜。
   联中“香浮院落”正常语序应为:院落浮香,理解时需要把主语和宾语位置互换才能表达得通顺明白。

例33:八十自寿 袁

桑榆晚景休嫌少;

日落红霞尚满天。

 联中“日落红霞”正常语序应为:红霞落日,和例32是一样的需要把主语和宾语位置互换才能表达得通顺明白。像这样的联句或律句,更有诗情画意,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其实,我们的作品的要学会这样使用这样的句式,增加作品的耐读性!

 本讲提纲:

一、单句的造句模式

二、复句的造句模式

三、对联中的特殊句式 

同学们,截止今晚,咱们联班的预备课知识就学习了十讲,接下来就是升级到初级班,正式学习楹联知识。

下课了,布置今晚的作业!


巴蜀辞赋学院第十讲作业:
1、指出下联是存在句还是兼语句。

①宿关西客舍  ·岑参

(引用典故:严子 许由)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七言 其二十一 ·吕岩

时弄玉蟾驱鬼魅,夜煎金鼎煮琼英。

2.指出下联中的特殊句式,分析联意
①题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  阿林保  
烟水此间真酒地;
风光今日是诗天。  

②题北京颐和园 
捧日云霞三岛见; 
随风珠玉九霄闻。  

3、指出上下联中的动词,分析是属于兼语句还是连谓句,分析联意。
焦山自然庵  郑板桥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一、联合复句

1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2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3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不过、然而、只是。

4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便、则、那么)

5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6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

7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8取舍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9并列: ……又……又……、 ……一面……一面……、……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10承接:……一……就……、……首先……然后……、……便……、 ……于是……、……才……、……接着……

11递进:……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12选择:……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还是……。

13转折:不是...而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 ……却……

 、 ……然而……

14假设: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15条件: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16因果: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17目的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8取舍: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

 二、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

3注意辨别非关联词的连续语:

有些短语看起来比较像关联词,但是并非关联词。譬如像“一边……一边……”“一下子……一下子……”等等,这些都不是关联词,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是拥有三个或三个地方以上的相同词语连成的词语。像这种词语相同却不到三个的词语只能算是连带词或者连续词。

4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可……也、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无论……都、不管……都、不仅……还、不仅……而且、不但……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