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轩夜读: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清太宗皇太极

 梅轩画舫 2020-08-26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继承他皇位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清史稿》说他“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长益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称其“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特别强调,当时明朝政治已经腐朽不堪,烽烟四起,政权摇摇欲坠,清太宗知道攻取明朝政权并不困难,但还是先后七次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万不得已才领兵入关。这一切都是因为明朝群臣看不清形势,不自量力,自取灭亡。这些都使清军在处理与明王朝、李自成的关系中,始终都处于道德的高地,即使侵略你灭亡你,也能讲出一番义正辞严、金光灿烂的大道理。太宗皇帝在处理战争与外交艺术,实在是出神入化,“呜呼,圣矣哉!”

清朝史官写清史自然对自己的皇帝推崇备至,本不奇怪。但实事求是讲,与明朝末帝崇祯相比,一个是政治狂人,一个是政治高手,清太宗皇太极确实是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皇太极不仅善于打军事仗,而且善于打政治仗,打文化仗,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不仅在战场上、外交上战胜了明朝群臣,而且在精神上、文化上也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皇太极即位后改元天聪。天聪三年冬十月,皇太极率师亲征大明。首先发布文告,说,“朕承天命,兴师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扰。俘获之人,父母妻子勿使离散。勿淫人妇女,勿褫人衣服,勿毁庐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违者罪无赦。固山额真等不禁,罪如之。”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入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正地告诉全军,我们兴兵伐明,是上应天命,抗拒我们的坚决清除,投降我们的一律优待。要优待俘虏,不要使他们妻离子散。不要调戏妇女,不要剥人衣服,不要毁坏群众的房屋家具,不要砍伐百姓的果树,不要酗酒闹事。谁要是违犯,决不轻恕。部队长官如果管束不严,也要与之同罪。

十一月大军进逼燕京,有蒙古兵杀人并剥其衣服,皇太极大怒,立即命人射杀示众。

攻破顺义后,皇太极第一件事就是晓谕大明士民,说,“我太祖皇帝犹原和好,与民休息。尔国不从,天又赐我河西地。及朕即位,复徇尔国之请,遂欲去帝称汗,趣制国印,而尔国不从。今我兴师而来,顺者抚,逆者诛。是尔君好逞干戈,犹尔之君杀尔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为匹夫,亦有匹夫而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号。天其鉴之!”意思是,当年我们的太祖皇帝酷爱和平,本不想打仗,一心想与大明和好,与民休息,但是你们的皇帝不愿意。我即位后,本来也想去帝号与你们大明修好的,但是你们的皇帝还是不愿意。现在我们兴师入关,政策很明白,归顺的优待安抚,抗拒的一律严惩。我们并不是好战分子,是你们的皇帝不爱惜你们的生命,非要让你们送死。天命循环,自古有天子变成匹夫的,也有匹夫做上皇帝的。上天会保佑我们的。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千秋功罪,让历史让人民去评说吧!这些布告贴出去,不亚于一枚枚炮弹呼啸而来,其强大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天聪四年二月,皇太极晓谕贝勒诸臣,凡是那些在历次战役中骁勇善战立有大功的将士,不要亲自参加攻城。如果不幸让他们受伤,我实在不忍心。你说,刘备那些邀买人心的伎俩他一个满州人是怎么学到的呢?

皇太极宴请明朝降将麻登云,说,“你们的皇帝把你们将士的生命视如草芥,净往死地里赶。我多次谴使议和,他从来没有一言相报,不知什么原因,他难道就那么喜欢战争,拿战士们的生命不当回事吗?”麻登云说,“我们的皇帝还年轻,又刚愎自用,朝中大臣各人想的是明哲保身。议和之事,谁也不敢提起,因为谁要是妄议朝政,皇帝喜欢听还好,如果不喜欢听,罪且不测,所以谁也不敢多嘴。”皇太极笑道,“要是这样,那真是天助我也。不过,现在驻兵屯守,会耽误农时,将来满汉百姓,都是我的臣民,让他们衣食无着,种不上庄稼,我不忍心。”皇太极于是再次给明帝写信,申明和好的意愿,并广泛散发给明朝文武大臣的公开信,让他们看清形势,劝导他们的皇帝以天下百姓为计,不要再打仗了,南北议和,永享太平。至此为止,皇太极已经给明朝皇帝写了七回议和的倡议书了,可谓仁至义尽。随即,皇太极班师回沈阳,同时,命令全军注意军纪,强调“天以明土地人民予我,其民即吾民,宜饬军士勿加侵害,违者治罪。”上天把明朝的土地人民赐给我,明朝的子民就是我的子民,谁也不加害他们,违犯者一律治罪。

天聪五年正月,有一天,皇太极视察文史馆,库尔缠正好值班,皇上就问你写什么书呢?库尔缠说,整理您的大事记,请陛下审核。皇上说,写史书贵在真实,我们都要尊重历史,不能以我的好恶任意修改历史,我还是不看的好。又看到史官达海翻译的《武铨》,翻到“投醪饮河”的故事,皇上说,古代良将皆知道体恤将士,能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所以士兵愿意为他冒死冲锋陷阵。我听说额附顾三台打仗时,见到战士有牺牲的,让人用绳子系住头颈腿脚拖回来,这样不尊重我们的战士,战士们怎么会为他出死力呀,不打他黑枪才怪呢?看来史志工作非常重要,加强对官兵的思想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史书上记载,清军入关,各路将领几乎人手一本《三国演义》,明朝人把它当茶余饭后解闷的小说看,清军则是把它作为指挥打仗的兵书来研究借鉴。巧使反间计,令崇祯杀死袁崇焕就是皇太极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而写下的神来之笔。清军包围北京城,袁崇焕千里驰援,清军久攻不下。这时清军正好捕获了明朝的两个太监,皇太极就命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受密计。高鸿中与鲍承先故意在关押两个太监旁边的帐蓬里低声密语说:“今天我们撤兵,乃是皇上的计策。上次皇上在阵前单骑与袁大人谈了很长时间,看来与袁都堂达成了约定,战事很快就要结束了。”隔壁的杨太监假装睡觉,实在暗中窃听。哈哈,怪不得我们屡打败仗,闹了半天袁崇焕是敌方的奸细呀。第二天清军故意放松戒备,两个太监逃回北京城,把听到的秘密情报绘声绘色地向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学说一遍,崇祯大怒,立刻把崇焕下狱,凌迟处死了。皇太极君臣闻报无不额首称庆,真是一计可抵百万兵。

同时通过这些,皇太极也更加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天聪五年十一月,他晓谕臣民说,“我兵之弃永平四城,皆贝勒等不学无术所致。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而锦州、松、杏犹不下,岂非其人读书明理尽忠其主乎?自今凡子弟年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皆令读书。”

天聪六年,清太宗复征南,遗书明朝守将曰:“我之兴兵,非必欲取明天下也。......我今闻诚相告,国虽褊小,惟欲两国和好,互为贸易,各安畊猎,以享太平。若言不由衷,天其鉴我。前者屡致书问,愤疾之词,固所不免。此兵家之常,不足道也。幸速裁断,实国之福。我驻兵十日以待。”大致意思是,我并不是想取你们大明的天下,我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还是希望两国和睦相处,加强贸易,各事生产,共享太平。我说的都是真心话,要是言不由衷,甘受老天惩罚。在这之前,曾经多次给你们写信,里面一些话可能有些情绪化,骂人无好口,这也是兵家之常,请不必在意。是战是降,赶快拿主意,以十天为限,我们等你们的消息。不久,又写了第二封信说:“我仰体天意,原申和好。尔果爱民,宜速定议。若延时不报,纵欲相待,如军中粮尽何。至书中称谓,姑勿论,我逊尔国,我居察哈尔之上可耳。”我们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兵,主要是遵从天意,真心想与你们和好。你们如果真是爱你们的子民,就赶快投降。如果故意拖延时间,就是我们想等你们,你们的军粮相信也接济不上了。至于国书中称我们是兄还是弟还是叔都无所谓,我们不讲究这个。

字里行间,理直气壮,嬉笑怒骂,绵里藏针,充满了那种新生力量的蓬勃气势与豪迈自信。我们读主席写的《别了,司徒雷登》、《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就是这种感觉。

祖大寿是袁崇焕手下的得力大将,洪承畴是明朝重臣,两人都先后投诚了清军。天聪七年,两人来到清营,入见请死。清太宗温语劝慰,勉励两人尽忠报效,两人长跪泣谢。太宗问,“明朝皇帝看到宗室被擒,置若罔闻。凡是阵亡的将士和被逼无奈投降我们的将官,都残忍地杀害他们的全家,这是过去的规定还是新制定的政策?为什么非要这样呢?”洪承畴说,“过去没有这样的的先例,近来因为文臣妄奏才这样的。”太宗叹道,“这叫‘君暗臣蔽’,皇帝昏庸无道,大臣曲意奉承,以至于枉杀如此。按道理将士被擒投降,可以用金钱赎回就一定要百计赎回,为什么要屠杀他们的妻子呢?真是不可理喻。”

洪承畴与祖大寿听后大为感动,泣曰:“真仁主也。” 只因认准了一个好领导,在以后的日子里,洪承畴遂死心塌地地为大清经略江南,立下了汗马功劳。清代史家赵翼评价洪承畴说:“(洪)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

金庸小说《碧血剑》第十三回《挥椎师博浪,毁炮挫哥舒》,袁承志只身闯宫行刺皇太极,听到了皇太极与范文程、宁完我的一段对话。

范文程道:“启奏皇上,洪承畴已将南朝的实情甚么都说了。他说崇祯刚愎自用,举措失当,信用奸佞,杀害忠良,四方流寇大起。我大清大军正可乘机进关,解民倒悬。”皇太极摇头道:“崇祯的性子,他说得一点儿也不错。但我兵进关却还不是时候。总须让明兵再跟流寇打下去,双方精疲力尽,两败俱伤,大清便可收那渔翁之利,一举而得天下。你们汉人叫做卞庄刺虎之计,是不是?”三臣齐道:“是,是,皇上圣明。”袁承志暗暗心惊:“这鞑子皇帝当真厉害,崇祯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远了。我非杀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汉江山不稳。就算闯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隐隐觉得闯王的才具与此人相较,似乎也颇有不及,只不知心中何以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

......

他呆了一阵,却听得皇太极在和范文程等商议,日后取得明朝天下之后如何治理,此时如何先为之备,倒似大明的江山已是他掌中之物一般。袁承志心下愤怒,轻轻又揭开了两张琉璃瓦,看准了殿中落脚之处,却听得皇太极道:“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说来说去,也只一个道理,就是老百姓没饭吃。咱们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让天下百姓人人有饭吃……”袁承志心下一凛:“这话对极!”

......

袁承志听了这些话,只觉句句入耳动心,浑忘了此来是要刺死此人,内心隐隐似盼多听一会,但听他四人商议如何整饬军纪、清兵入关之后,决计不可残杀百姓,务须严禁劫掠。只见两名侍卫走上前来,换去御座前桌上的巨烛,烛光一明一暗之际,袁承志心想:“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梅轩看到此,不由想到,袁承志杀死一个好皇帝,去为一个害死自己父亲的坏皇帝报仇,值得吗?老百姓能答应吗?当然,这个好皇帝的良好形象也是史官给他营造包装出来的。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世上没有神仙皇帝,只要是皇帝就没有一个好鸟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