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谢幕的处方 | 德培论趋势

 德培论道 2020-08-26

《人生谢幕的处方》


今天讨论的话题我真有一点纠结,纠结在哪里?因为今天的话题涉及到死亡。

有一位布鞋院士叫李小文,他临终之前提出来:不浪费,不拖累,不受罪。三个“不”,他说的很实在,他说我搞科研的,去受那些罪干嘛。他预先把预嘱写好。结果到了最后阶段,他不愿去医院要待在家里,家属却硬是把他送到医院,对他各种各样的进行所谓的急救,这根本是没用的。他的学生知道老师有过这样的交代和说法,但他到医院一看,那么多的管子插上去,胸膛在机械地起伏,人的灵魂、人的尊严、人的灵气几乎根本看不到,这种惨况让他黯然的退出。

我看到一个学术性的材料,看了以后我很震撼,经济学人根据医疗条件等护理五大指标来做了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在人最终走的这个过程中,最高质量的是英国人,而中国人在死亡的过程中死亡质量只排在第71位,倒数第9名。为什么71位呢?我们临终走人的这段质量极其差,真正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或者享受临终关怀的,我们国家自己的统计材料只占15%。我们过去讲,优生甚至是优育,但是很少提到优死。

泰戈尔曾经说过一句话: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在想,优生大家都不用说,大家对小孩那都是疼爱得不得了,但在整个老年人社会过程中,伴随着老年社会必定要伴随走人的这个过程中,能否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让他的质量提高一点。

我们国家现在每年要走掉的人达到700万,中国平均年龄去年是76.43岁,上海可能还要高,差不多要高过10年左右;去年因为癌症最终走人的是228万,五年以后,我们因为癌症要走人的要达到400万。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临终关怀几乎是零,这个临终关怀既有医生方面的那些知识和经验,更有一些专业的护理,在这个专业的护理过程中,我们既有生理的方面又有心理的方面,还有社会学方面,比如说最终的阶段和他的交流,进行人生感悟,比如维持他的情绪,一般实事求是地讲,到了那个阶段让他很冷静也是很难的,特别是许多病人处于极其痛苦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属如何去面对他?有一些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至少在情绪上让他平缓下来,这也是一种专业。在人生的意义上对他进行沟通,你怎么来看待你这一生,你这一生过程中你哪一些应该放掉,哪一些应该值得敬畏。并且在走人的过程中又对整个大千世界,对我们人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正常和升华。

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非宗教国家当然有它的好处,我们比较实在,但是宗教它早就把生和死安排好了。死意味着什么,在基督教里面我们经常看到,电影里也经常这么讲:阿门,迷途的羔羊,天国到了,你放心的去吧。在印度教里面,我们也看到在恒河等等,为什么他们愿意自己去做,他把它认为是一种超脱,是一种解脱。我们非宗教国家没有这方面从小礼堂、做礼拜对你的训练。一旦到了临终时期,家属都很紧张、悲伤,各种各样情绪化的举措,包括病人自己也一样。

所以,我认为临终关怀在这个时段我们是一个空缺,又因为历史和社会的条件是一个空缺,临终关怀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我相信这个行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我在这里讲临终关怀也好,或者是缓和性的医疗也好,并不是指不抢救那些病人,比如说那些突发病人,突发的工伤事故。像这种事情,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那些事情该救的一定要去救。我们今天讨论限定的是那些晚期的、已经被医学证明不可能让他回天的。这个时间也是蛮有意思的,划了一个近期、中期、和远期,近期的是24小时,甚至几小时,还有一个就是十几天,中期的是三个月,远期的是六个月。

为什么英国和我们有这么大的反差?在我们国家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延续生命为它的核心。所以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在这个24小时内,在十几天或者更长时间内,去维持他的心跳、脑电图。英国它为什么被评为死亡质量最高的一个国家,第一它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人生命死亡过程中的一个尊严。第二既然是不可逆的,癌症到了晚期还要不要进行创伤性的一种疗法呢?如果说按照我们国家以延续生命为核心的话,往往即便是晚期了,依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把他所谓的生命扳回来。那么在这个扳回来的赤条条的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病人在走的过程中,是极其痛苦的状况,是没有尊严的。我很赞同英国人的一个理念,把它称之为是缓和型的医疗。既然你明知他已经救不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维持病人的极可能舒适,镇静等等。

美国加州有一个副教授,他作了大量的调研,他写了一本书,就是《美国医生是如何选择》。他是这么说的,医生是如何选择离开人间的,结果在他的大量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那些医生,他们可能因为特殊的职业特点,他们和世俗凡人的走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确定了他的这个是一个绝症,这些医生往往可以找得到这个行业内最顶级的医生,可以找得到最昂贵的药物,找得到最先进的技术,但是他们选择不治疗,就是走人。甚至有一批医生还成立了所谓的俱乐部,给自己设定了一种调派——不抢救的调派,更有甚者,甚至把不抢救作为纹身纹在自己的身上,他举了大量的例子,那些医生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告诉他,既然是不可逆的,你能否笑脸相对,索性就采取另外一种生活状况。

我看了一个材料,我们国家曾经有一个医生,一个晚期的病人,其家属问医生有什么建议,这个医生他提议:我建议你买一张船票周游世界去吧。结果竟然这个家属过了两天到医院去举报他,说他不行使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那个医生也很委屈。在临终这个时候,任何一种小东西压上去都会受不了。根据医生的一种经验,临终时最终人的眼耳鼻舌的感觉就是听觉,听觉是在最后关门的。我为什么提这件事情呢?往往在临终这一刻许多家属不注意就说了那些话,我们应该让他有尊严,让他舒坦,让他开心。

所以,我在这里讲类似这种都是有说法的,这种说法应该和现代医学相关联的,我相信临终关怀也是一种学问,既然它未来将是一门产业的话,也是一门学问的话,这门学问不仅是有技术含义的,更多还带有人伦情怀方面。所以我还是比较欣赏英国的做法,在尊重病人的情况下,在确定他确实难以挽回的情况下,我们不去有意地延缓生命,也不去有意地去加速它,而且让他在比较舒适的情况下,让他逐渐走,我认为这样的一种状况是人性的,是吻合未来这个社会,大量的这种概率会越来越多。

临终关怀这个产业是有未来发展的,我们在最终临终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做的所谓以往的那种状况,不惜一切手段,把这个事情去抢救他,但是带来的生命的质量,带来人生的意义是负的,这样负的又有多大意思?所以我今天也并不完全是心灵的概念,它也涉及到经济,家庭的经济、医院的经济和国家的经济,占比要75%,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据。

我今天的节目还是想从优生到优死,我们很开心看到小孩的一笑一颦,但是在我们老人最终的那些阶段,老人的一个表情、一个眉头、皱眉,像这样的一些事情,我想我们有没有一种专业知识方面,和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种情绪,包括社会的一种文化方面逐渐逐渐的调摆。

所以一个社会,中国进入富裕那是挡不住了,中国进入老年是挡不住了,未来的趋势临终关怀是一个必须去发展的一个产业;第二个,在优生和优死的过程中,中国注重了优生,对中国优死这个领域,我们考虑相对欠缺,我想呼吁各有关方面,包括家属、病人都要敢于直面优生和优死的话题,有人说临终有1万扇门,究竟是在哪一扇门面前谢幕?

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往往走的比较前面,像荷兰,就提出来安乐死,在我们国家目前法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世俗,那些说法中,我估计安乐死不可能成为主流,但是提升临走前的质量,我认为这将成为主流,上海市现在在全国走在最前面,在类似的临终机构上,各大区县大概有76个,还在不断进行做,我认为政府的努力这是一个方面,市场产业方面的努力也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像这样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心态问题,是社会的一种心理,社会的一种理念的发展。每个人都要走,为什么不让自己走的漂亮一点呢?不让自己走的潇洒一点呢,为什么在临终的时候把临终的命运交给他人来掌控,还不如掌控在我自己手里?

所以,我在这里说这个事情也是蛮有意思的,社会也开始越来越直面它,我们用一种淡定理性的、充满情感的态度去面对它。特别是在临终的时候,多给病人一点时间和他进行人生方方面面的交流,让他的心灵得到一种安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嚎啕大哭。

本周预告

2017改变中国的新格局,蕴含怎样的大未来?

王德培:现在都在说2017年是最复杂的一年,复杂在哪里?

特朗普上台、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向何方?

王德培:你是不是外交辞令,什么叫中性化?什么叫既升又贬?

《公司与行业德培论趋势》

2017人民币汇率变局

本周日(12月25日)18:30,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