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语文90秒:是“辩论”还是“沉默”,这是个问题? ——期末作文审题(1)

 课标网天天语文 2020-08-26

天天语文伴你第278

【李老师话语】

各地新高三考试纷纷拉开帷幕,作文题是什么?怎样审题立意?

从今天起,我将选择各地作文题以及“自拟作文题”作“简单分析”,并且把作文试题与“新课标·语文90秒”的内容作一个“链接”,以期待给大家以“思维”、以“素材”。

是“辩论”还是“沉默”,这是个问题?

——期末作文审题(1)

【考题】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1. 作文材料清晰地表述“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其中“总有”两字表达了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这不是我们需要阐述的“内容”。假如,把文章阐述的“方向”确定于此,那就偏题、离题了。

审题侧重点是:“有人相信……”,“也有人认为……”,那么,“我们应该展开辩论(A)还是保持沉默(B)”?

写作有三种选择:是“A”,或是“B”,或既“A”又“B”。

不管选择三者中的那“一者”,思考的对象是面对“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是辩论还是沉默?

这是“审题立意”的第一步:读懂材料。

2. 接着,需要确立自己的阐述“角度”:A、B,或既A又B。

选择“A”的角度,要明确: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服我”,而是让你“知我”。知道我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见解”,我的“见解”是怎样成立的。

“理越辩越明,道越讲越清”,可以作为中心观点。

3. 选择“B”的角度,要明确:沉默的做法,不是我“服你”而是我不想“说服你”。

德国作家黑塞说,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我选择“沉默”。

4. 选择“既A又B”,当属辩证分析了。“辩论”与“沉默”不是一成不变、万事如一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辩论”,什么情况下需要“沉默”。

如此为文,容易成就优秀作文了。

你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