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他人的一生?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他人的一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周末在家重温了美国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了某种冲击性的力量。不过以前观影,侧重于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进行感知,之前也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虚构·权力·人性·大众——<楚门的世界>》,一篇是《我们需要多少真实,来面对多少虚假》。有了孩子之后再去观看这部影片,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感悟。

剧中的克里斯托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电视导演。他动用了一个小型国家的人力、财力与物力,选择了楚门作为主人公,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楚门将近三十年的生活,缔造了一个电视神话。电影中的楚门,一直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看似广阔的桃源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在这个摄影棚里,楚门自以为过着真实的生活,殊不知却是全球电视观众观看的对象,在不自知的状态中,真实与表演完全换位了。楚门眼中的真实,是他者眼中的表演;他者眼中的真实,最终证明只不过是表演。

克里斯托弗是名副其实的幕后大boss,他操纵着一切,楚门的人生,观众的兴趣,下属的行为,无不在他掌控之中。他更像是封建社会大家庭中说一不二的专制家长,有权力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命运,而楚门,更像是一个无辜的孩子,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何处,一切在自然的状态中延续,而一切又都在掌控之中。为了不让楚门有探求世界的欲望,他设计了父子出海导致父亲被淹死的场景,导致了楚门对大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为了阻止楚门飞往斐济,他们无所不用其极。蓝天白云是绘制好的,日出日落是有人操纵的,周围人的行为是按照预先的设计安排的。与周围的人不同的是,后者都知道自己是在表演,强制自己将表演当作真实,只有楚门,是诚心出演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仅仅是演员。

可悲不?可怕不?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周围的自然景物都是虚构的,发现周围的亲人居然都是演员,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故事中,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场景。更为可悲的是,克里斯托弗居然说自己为楚门提供了正常的成长环境。事实也是如此,电影中的楚门,是一个热情敬业、内心丰富的好青年,代表着社会的正面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克里斯托弗确实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教育。但致命的是,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促使楚门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有故事、有责任感的演员。说白了,楚门虽然成为一个有正能量的个体,但却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人,更不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而克里斯托弗的邪恶之处也正在于此。

更为残忍的是,当楚门发现这一秘密,决心要冲出牢笼冲破桎梏之后,克里斯托弗居然说:“他在众目睽睽下出生,也在众目睽睽中成长,也可以……”后面的话没有说,但意思十分明确:他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中死去。

反观我们的真实生活,克里斯托弗这样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在很多家长身上看到了克里斯托弗的魅影与幽灵。他们自认为给予了孩子生命,便掌握了控制孩子的权力,甚至打着“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帜,进行着伤害孩子的“勾当”。孩子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迫切需要家长的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与疏通。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将自己臆想的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与克里斯托弗的行为有何本质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认为一旦给了孩子自由,就等于放任自流,一旦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就等于培养了孩子挑三拣四的坏毛病。其实,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内在驱动力,一种追求良善的愿望,一种积极向上的潜力。遵循着这种天性,因势利导,孩子便会激发潜力,如果违背这种天性,事无巨细都要控制,其结果一定是悲剧。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讲到过一个案例,发人深省。有位重点大学的教授,她自己从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一直读到博士。老公是大学同学,能力非凡,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他们有一个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勉强上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学校,这让父母深感失望。更糟糕的是,从第一学期开始,他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到第二学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而且开始不去上课,整天打网游,几乎不和同学交往。父母没收了他的电脑,他就到网吧,通宵不回宿舍。到学期结束时,不参加考试,学校下了最后通牒,再这样下去,就要开除。

据家长讲,孩子一出生,他们就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孩子懂事起,他们就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就会批评,生气了还会打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修订了作息时间,规定几点钟到几点钟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阅读不少于一小时,几点必须睡觉,考试错误率不准达到百分之几等。开始孩子还不错,但其自觉性一直没有培养起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催促与监督下完成,没有一件事不磨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逆反和抗拒。家长为培养孩子男子汉气质,给孩子报了跆拳道班。为了锻炼专注力,报了围棋班;为了强身健体,报了游泳班;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单独请一位老师教孩子萨克斯。这些课外班,孩子统统不接受。孩子的爸爸做事雷厉风行,是出色的总经理,但在家里也有意无意当起“总经理”,经常对孩子发号施令和检查工作,交流方式很武断,父子间的对话像是上下级,交流很难正常进行。后来孩子痴迷电脑游戏,家长强行制止;为了分散孩子对游戏的注意力,孩子父亲就带他去打篮球,没想到孩子又痴迷打篮球,几乎天天都要打,家长又开始焦虑,再次强行制止孩子打篮球。这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禁止打篮球后,孩子又痴迷玩手机,有时候会在卫生间蹲两个小时。高中阶段,父母和孩子就在紧张的冲突中度过了。

案例中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能说没有教育意识,他们所匮乏的,不仅仅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更是某种符合规律的教育理念。他们更像是《楚门的世界》中的克里斯托弗,没有将自己的孩子当作“人”来培养,而是当作某种产品与工具。当他们将自己的主观意愿,甚至将自己人生的缺憾,全部添加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而多数孩子,没有楚门那样的智慧与胆识,只能在无奈中渐渐消沉了。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