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49篇:【教研有味】之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49篇:【教研有味】之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一说起文本解读,很多教师直觉反应那就是:那是专家的事情,我既不会也没有必要。这也让我想起有一次听课,我指出了教师对文本解读不深入,该教师就说:“您是研究生,懂得的理论多,当然会读出那么多东西来,我们学历低,读不出那么多含义。”其实,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性的能力。绝大多数时候,文本解读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艺理论知识(当然,有总比没有好),而是把文字“泡开”,把语言背后的意蕴以及语言省略的东西给挖掘出来。我记得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我从这句话里读出来的是:你不是没有掌握文本解读的技术与方法,而是没有文本解读的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9年第1-2期刊登了一篇论文,是重庆市某中学的两位老师写的,题目是《道具的叙事功能:骨,担,刀——作为小说教学的<狼>》。这篇文章借助了邓彤老师讲的一个观点,即一篇小说可以简化为三个关键元素:冲突、行动、结局。这应该算是“理论”的内容,其实没有这些理论因子,丝毫不影响文章的创新性。小说分析的是“骨,担,刀”三种小说意象在叙事中的作用。我们知道,蒲松龄的《狼》非常短,而且用语极为简练,几乎没有什么修饰语,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样的小说进行分析是很困难的,但是两位作者就是从“干巴巴”的语言中读出了丰满的内容。

首先,是关于“骨”的分析。小说中“骨”出现了4次,分别是“止有剩骨”“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骨已尽矣”。在作者看来,故事的起源就是“骨”,屠户那天生意不错,肉全卖完了,只剩下骨头,这也暗示不可能只剩下一根骨头,而狼最初正是因为这些骨头才来的。于是第一个冲突出现了,屠户的第一反应是“惧”,很多老师在请同学们概括第二段的内容时,用到的就是这个“惧”字,这就过于简单化了。屠户此时很惧怕,这没问题,但问题是他的心理还经历了微妙的变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去把握。面对这种情况,屠户的动作反应是“投以骨”,很多教师对这三个字是一下子就滑过去了。而论文作者停了下来,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屠户是如何投的?”或者说是投了几次?是一下子把所有的骨头丢完吗?肯定不是,合理的推断是先投了一根骨头。这说明屠户此时虽然很害怕,但头脑很清醒,他投一根骨头的目的在于希望引起两只狼的“内讧”,自己好乘机脱身。不料,“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两只狼配合默契,此计没有成功。那就接着投呗,拖延一下时间,看看有没有别的脱身机会。于是才会出现“骨已尽矣”的状况,这恰恰也说明屠户投了多次。这个时候,屠户的“惧”就不同于刚才了,此刻应该是“绝望的恐惧”。

其次,是关于“担”和“刀”。屠户在投骨的过程中,肯定看到了担子中的刀,但他并没有直接拿到与两狼对抗。一来是胜算不大,二来是“投骨”不用人亲自上阵,但如果是拿到,那就必须有人的参与,在还有骨头的情况下,屠户还没有使用这种没有胜算的方法。而当骨头没有的时候,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暂时的机会,即“顾野有麦场”,这个“麦场”说明:一是屠户可以有所屏障,避免腹背受敌,二来有卖场既有人家,说不定会有其他人来帮助自己。于是屠户的动作是“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论文作者又对比了“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和“弛担持刀,奔倚其下”的不同。说明屠户不可能先放下担子,再去拿刀,那样很容易遭受到狼的攻击,而只能是先奔到积薪下,然后放下担子,从担子中拿出刀。这也暗示了屠户即便是在绝望恐惧之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也正是“担”和“刀”在故事情节中的独特功能。

接下来,“担”的作用暂告一段落,“刀”正是派上用场,并有了精彩的杀狼过程,这时的“刀”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当屠户杀死第一只狼后,作者写“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他正要离开,说明心有余悸,急于逃走,“转视积薪后”虽然没有任何心理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屠户是想起了另一只狼,于是前去寻找。果然在积薪后找到了,并击毙之。于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屠户是早知道第二只狼在后面,“前狼假寐”是诱敌之计呢,还是杀死两只狼后才悟到这一点?论文作者比较了两种翻译:一是(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敌之计;二是(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敌之计。或者说,屠户到底是什么之后确定前狼是在“假寐”?根据故事情节,屠户杀死第一只狼的时机很巧,早一步的话,两狼同时攻击;稍晚一会儿,就会腹背受敌。所以屠户一定是瞅准了前狼是在“假寐”,所以才去断然措施。而那时他并不清楚前狼假寐的目的是什么,直到“转视积薪后”才恍然大悟。用作者的分析就是:“这则故事在作者笔下步步惊心,却又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在叙事的范畴内精打细算。在读者眼中是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机关算尽,却又在情理之中”,而对于屠户来说,结局虽然是好的,但这过程充满了凶险,稍不留神就会骨肉不存。

我们来看,这篇论文几乎没有用什么理论知识,甚至连一条注释都没有。作者所做的事情,就是还原整个故事情节,分析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挖掘作者没有用这些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读到“投以骨”时,只要多思考一下,屠户是怎样投的,那就会得出“多次投”的结论,进而分析屠户为什么要多次投,从而得出屠户“恐惧中有冷静”中的结论,屠户的“冷静”形象也才会在“杀狼前”“杀狼中”“杀狼后”保持相对的统一。结论是:回到文本,回到文字,回到言语形式,还原文本的空白,进行文本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