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82篇:【教研有味】之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不是一回事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82篇:【教研有味】之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不是一回事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说起“大夏书系”,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耳熟能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一系列著作,可以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教师群体的职业状况。我毕业伊始就知道了这套书,于是买回来一本又一本,包括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学的、教育随笔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名师成长轨迹的等等。很多书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等。而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大夏书系的重要策划人朱永通先生的讲座《如何出版一本好书:三本书里的故事》。

朱老师是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切入的,他通过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任勇老师的《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以及张青娟老师的《做最好的学生的导师》三本书,系统阐述了好书的特征、出书的技术与规则、书名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以及图书中的名利问题等。应该说,朱老师的视角是图书出版,而我所能获得的,则是图书出版过程中我的观察与思考。听着听着,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论文发表和图书出版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事件。我原来以为,论文发表得多了,搜集起来不就是一本书吗?听了朱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才发现,即使论文发表得再多,如果不考虑读者和市场因素,即使出版了图书,受众面也是很有限的。

工作以来,我陆陆续续写了将近35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教育论文,在单位经费支持下出版了一本书,手里还有几部书稿。应该说,从我的年龄和写作数量上讲,还是不错的。后来我就把一些书稿投给了几家出版社,最后都是杳无音信。后来我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经费支持,出版教育类图书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逐渐放弃了出版图书的念头,开始专心写教育论文。今天,我听完朱老师的讲座之后才知道,是有很多书不用经费的,完全走市场化的运作路径,而我的书完全没有达到市场化运作的标准。朱老师说,大夏书系的理念是“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而一本好书的特征其实很简单,就是两句话,一是“想明白”,二是“写得好”。很简单的两句话,但是要操作起来却很艰难。“想明白”指的是书的内容,特别是内容的逻辑性;“写得好”则是考虑到读者群体,针对读者的口味进行写作,这当然也是市场化的必然规则。用这两条来反思我的书稿,我认为“想明白”还差强人意,至少很多内容都是经过研究所得,不仅仅是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但是“写得好”是我的最大弊端。我的书稿里的文章,学术性太强,即使是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教育随笔,也都有浓重的“书卷气”,这一点我是很惭愧的,因为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基本上不会超过200次。我们写作团队小伙伴们写作的教育随笔,大部分的阅读量都远远超过了我。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一篇文章的阅读量有限,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多少读者接受,我所提倡的“教师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但令人苦恼的是,我又不太擅长写一些文学化比较强的教育叙事与随笔,一提笔便是故作高深的理论阐述。究竟应该放弃自己的写作风格,重新开始另一种风格的教育写作呢,还是依然故我,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学术上达到足够多数量的积累之后,再去整理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呢?

最近两年,我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近年来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关于文本解读的论文搜集一下,搜集50篇论文,出版一本《文本解读五十篇》的书,目前已积攒了将近40篇。但是听了朱老师的讲座之后,这个大胆的想法又偷偷缩回去了。这样的著作,学术含量我不怀疑,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中究竟怎么样呢?有多少语文教师会买回来读呢?最后想想还是算了,留着以后再说吧。如果不能出版,那就以论文的形式存在吧。文本解读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学术上讲,这一工作的难度之大,令人咋舌。写完一篇文本解读的论文,在意满志得的同时,也有一种悲壮之感,因为写作的过程太艰难了。而这样的论文集,名字是“文本解读五十篇”,内容是比较专业化的学科教学理念,即使出版了,发行量也不会很大。如果像朱老师所说,可以改为相对温和的口语化表述,让读者能够“一口气读完一篇”,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说,难如登天。

说实在话,听完朱老师的讲座,我的心情是有喜有忧。喜的是,终于明白了图书出版与论文发表的巨大差异,不能够单纯用论文发表的逻辑去指导图书出版;忧的是,自己虽然写作了不少随感式的文章,但过于零碎,不成系统。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文章介于“论文”和“随笔”之间,说是论文吧,没有经过理性提纯;说是随笔吧,又夹杂着不少理论的阐述。于是所有的文字变成了一种“四不像”的东西。我又想到,大夏书系虽然有名,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我这样的无名之辈,自己的文字要想挤进那有限的出版行列中,基本上属于“小概率事件”。朱老师策划的书名,有创意,标题就吸引读者,像《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等,可惜的是,我的文字风格,与这么优秀的题目相差太远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个问题,论文写作、发表与出书出版的逻辑不一样。前者是一件相对学术化的路径,期刊是否发表作者的论文,主要看观点及其逻辑性,而图书出版除了这一点,还会考虑到市场。而一涉及到市场,很多问题就不是学术能够解决的了。

当然,我觉得还是应该端正心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文字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能否出版上。学术写作,宗旨自然在于进行理论探究,进而推动教育实践与行动;随笔写作,宗旨在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顺便磨练自己的意志,让文字成为人生价值的主要载体。能否发表,能否出版,那就顺其自然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