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85篇:【教研有味】之什么是好的讲座?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85篇:【教研有味】之什么是好的讲座?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工作之后便接触了很多教育教学类的讲座,最初是听别人讲,后来自己也去给别人讲,听得多了,讲得多了,便会不由自主地辨别什么是好的讲座,什么是差的讲座。好的讲座能带给人启发,会让有一种“获得感”;差的讲座可能就像一阵风,划过脸庞之后,激荡不起内心的半点涟漪。

讲座的优劣与讲座者的学识水平并不成正比。讲座不同于学术研究本身,这与教学是同一个道理。知识丰富、成果卓著的学者未必是一个讲座的高手,我国的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里包含的道理与此有相似之处。最近有一条新闻,说北京高校的学生听某位老先生的讲座,结果睡到一大片,于是网上开始指责大学生不尊重老学者、没有上进心之类的。我倒是觉得,如果主讲人讲得不好,有关方面又仅从道德方面去要求学生,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有时候听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讲座,而讲座内容又完全听不明白时,我的内心总会冒出这样一句话:精神可嘉!当然,也仅仅是“精神可嘉”而已。如果像孙绍振教授那样,年事虽高但思维依然活跃,语言幽默,观点又能给人启发,那么孙老的讲座就是好的讲座了。

好的讲座要有对象意识。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评语,说某某专家的讲座很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有明确的“对象意识”。也就是说,讲座前一定要考虑到听者的行业、类别、知识背景等。就拿教育类讲座来说吧,给大学老师讲和给高中老师讲,完全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共通的教育原理,也要考虑到讲座对象的微妙差异。能结合听者的实际工作与研究进行讲座的,就是“接地气”。这一点我本人也深有体会。同样是论文讲座,哪怕是主要观点与内容相同,也要根据听众的需求进行调整。给幼儿园老师讲论文写作,就举几个学前教育的案例;给小学老师讲论文写作,自然要多举一些小学学科的案例。当然,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实现的。受到自身的工作内容、学科背景的影响,讲座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学科痕迹”,例如我本人举的很多例子都是语文学科的。这一点在大学教授身上体现得可能更为明显,记得有一次,某专家给教研员讲“课程改革”的讲座,两个小时居然在讲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种类、课程的起源、课程的流派等,完全不考虑讲座对象的实际情况。我想,教研员群体就没必要普及这些关于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吧,即使某些教研员在这方面欠缺,也应该通过系统阅读、实践指导等形式进行弥补。一场讲座,毕竟不是大学一个学期的课程。有时候居然会听到专家说:“我的讲座本来是给我的研究生准备的,很多内容你们可能听不懂,我就跳着讲”,听到这话,我就觉得这位专家极度不负责任,连做一点挑选的工作都不愿意。也可以说,考虑到对象的需求与背景,这是好的讲座最重要的元素。

好的讲座要有“干货”。“干货”是一个通俗的表述,对于教育教学类讲座来说,什么东西是“干货”呢?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策略等。我们可能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很多讲座为了自身逻辑完整性,总是习惯于从讲座话题的“意义价值”谈起,然后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等到开始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时间不够了,于是只能匆匆结束。要么就是只提供话题的意义价值、提出问题之后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与要求,而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措施等。这样的讲座给人的感觉就是“空”,自然也就是“干货不多”了。意义、价值、原则、要求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讲座的灵魂。例如你想给老师们讲论文摘要,那就不能仅仅提出“摘要要简明扼要”等原则,而是要指导老师们“如何写摘要”,例如摘要的第一句话怎么写,摘要的主体部分怎么写,摘要写多少字,摘要写作有什么禁忌等。这一点与论文写作有共通之处,我读到过不少论文,主体部分就是某某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甚至标题就是“某某教学策略的价值探究”。这并不是说“价值探究”一定没有价值,而是说一篇文章重要的是给其他人提供借鉴的经验。说得更通俗一点,这种策略有什么用,并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这种策略是什么以及怎么用,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当然,照顾到逻辑自洽,阐述策略的意义也是应该的。

好的讲座要有案例支撑。如果说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措施是“干货”的话,那么主讲人举的例子就是“干货中的干货”了。如果面对某个教学问题,专家用一句话概括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当然也不错,但仅有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是不够的。除了思路、方法、策略、措施本身,最好用相对丰富的案例来证明思路、方法、策略、措施的“使用过程”。我一直有一个很偏激的观点,好的讲座就是以自己研究过程、自己亲身经历以及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当发现某个问题之后,“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研究的,用什么方法突破的等,这些内容可能更有说服力。余映潮老师的讲座,听得过瘾,老师们觉得收获挺大,奥妙就在于他是以自己整个的研究经历为内容的。这一点自然也不能苛求,余老师本身扎根于一线教学,给一线教师做讲座,自然有共鸣感。大学教授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历,但同样也可以通过调研、阅读一线教师的文献资料等,引发个人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成果讲给一线教师。一线专家的缺点可能是理论缺乏,大学教授的缺点可能是一线实际经验不足。以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经验作为案例,以大学教授的思考作为理论指导,这样的讲座才会具有更大的价值。

好的讲座也是好的教学,不过二者也有区别。讲座是将很多内容集中到一两个小时之内集中“传达”,互动、启发之类的,并不是讲座的主体内容。不过,现在的很多培训,形式逐渐多样,例如结构化研讨、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学习等,这比起单一的讲座来,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