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25篇:陶渊明诗文专题学习设计的思路与评析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25篇:陶渊明诗文专题学习设计的思路与评析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期转载了高兆娣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9年第7期上的论文《文献立骨 思辨聚神——陶渊明专题学习中“阅读支架”的使用》一文。这篇文章当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上是读过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留意,也没有写读文随笔,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今天重读,感觉还是很有启发的。

首先,这篇文章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要拓宽文章结构安排的方式与思路。我现在写论文,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陈旧的套路中,即只要写一篇文章,就要找到三至四个密切相关的点,然后结合案例具体分析。苦恼之处在于,并非所有的话题都有逻辑严密的结构,也并非所有的专题都会找到三至四个有新意的点,有时候找到两个点之后,总是感觉文章结构不圆满。高老师这篇文章,给了我诸多的启发。本文所说的“阅读支架”,主要是以文献为基础的“骨架”,以及以批判性思维为主的“神架”。如果是我的话,这两个支架是不足以支撑一篇论文的,但本文的布局安排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写作难题。这篇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题教学中的常规方式与局限”,阐述常见的专题教学的方法及弊端,这是为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作铺垫;第二、三部分分别是:以文献资料为骨架,专题阅读扩展思维;文献类别精细选择,思辨论证有理有据。这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题目中的两个“阅读支架”。第四部分则是一篇浓缩的教学设计,即在前述支架的基础上,进行陶渊明诗文专题阅读的设计,其实也是一个课例。除此以外,我也感到,论文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前,最好能有一个小型的研究综述,阐述自己这篇文章的创新点,或者是阐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即使是文本解读的论文,也要梳理一下前人的解读成果,进而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分析呈现给读者。

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支架,姑且称之为“文献支架”或“资料支架”,就是支撑整个专题学习的各种资料。对于这个专题而言,有关陶渊明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且学生要阅读的并不是陶渊明所有的诗文,更不是要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专题研究,而是要进行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专题教学。因此,资料的选择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在高老师看来,资料的选取要考虑到以下内容:“陶渊明的诗文清新质朴,适合高一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文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体诗及骈赋文的特点(文章);诗文中传达的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文学);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符号,自有其复杂性,值得探究(文化)。”根据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师生要选择的文献自然是经典的古诗以及优美的散文,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山水田园诗风以及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文。

那么,应该具体如何挑选文献资料呢?这就涉及到高老师说的第二个支架,即思辨精神。其中又包括四个点的内容。一是知人论世,心中有数。主要是阅读陶渊明的传记,并推荐阅读钱志熙教授的《陶渊明传》;二是名家解读,浅显易懂,即推荐学生阅读叶嘉莹教授的相关著作;三是矛盾分析,全面认知,就是要求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进行全面把握,避免得出单一的、片面的甚至是定势化的结论;四是研究前沿,不落窠臼,就是要关注陶渊明诗歌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例如武汉大学钟书林、刘林云的《古直的庐山隐逸与陶渊明研究》。这四个步骤或策略,其实也可以作为古代诗词专题阅读的文献资料选择原则。

前三个内容,其实是从宏观上介绍该专题学习的特点、思路、资料选择的原则等,还是比较抽象的,没有结合具体的诗文进行分析设计。而第四部分作者则提供了一个教学简案。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高老师的学习安排。本专题共需五个步骤八个课时:第一步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完成初高中衔接,共2个课时;第二步是还原陶渊明,为他写一个小传,共1个课时;第三步是以《归去来兮辞》的深入解读为例,引导分析陶渊明在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共2个课时;第四步是探寻陶渊明思想的成因,共2个课时;第五步是展示探究的成果,共1个课时。应该说,通过这五个步骤,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思想等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个专题学习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不过,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以及2017年版的高中新课标,进一步分析高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阐述或改进:第一是整个设计并没有紧紧围绕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选取了其中的某几个点进行设计。文言知识、文章层面的内容等,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第二是整个设计,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设计为主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一点也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看出来,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之类,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路。这五个步骤八个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进行有机的部署,依然是以陶渊明诗文本身的知识逻辑为结构的。例如阅读古诗文,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其成因等,这依然是一种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思路,并没有体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文学史的教学,其重点自然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者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但语文教学,要落实到语言文字运用上来,要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是整个设计没有情境化、任务化、活动化的维度,只是一种知识理解与传授的思路。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的最大特点就是设计一定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这个设计基本上没有体现这些特点。当然,从探究主题上讲,主题也不够集中,甚至没有提供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更没有像吴泓老师那样设计出具体的学习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