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47篇:语文教师的“笨功夫”和“真功夫”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47篇:语文教师的“笨功夫”和“真功夫”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2期发表了邹欣老师的《心有追求,自觉成长》一文,邹老师在文中讲述自己在语文教育教学历程中的心得感悟。文章语言朴实,但能够带给人启发的“干货”很多,尤其是邹老师讲述自己的“笨功夫”和“真功夫”,感触颇深。我也曾用过“笨功夫”这个词来概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功底,不过我说的是专业阅读和写作,而邹老师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打磨工夫。

邹老师讲到,有一次课堂上,她问了一个很容易的问题,结果学生没有答上来。其他教师指点说:“学生回答不出,不是因为问题难,而是因为你的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你想让他们思考什么,回答什么。教师对问题的表述应该具体准确。”接下来,邹欣老师又是如何改进的呢?从这以后,她开始写教学详案,而不是写教学提纲,还要把课堂上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逐一推敲、修改,在脑中反复模拟演练,直至背下来。这样的功夫,不可谓不“笨”,不可谓不“真”,语文教学本就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需要的是点点滴滴的打磨工夫。现在很多老师,已经不愿意再做这样的工作了,包括我自己在内,教书的时候,只设计课堂的大致轮廓和框架,对于具体的细节和提出的问题,全靠课堂临时发挥,这种粗枝大叶的设计方式,使得我在教学方面的功底不深,业绩也不是很突出。新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凸显,很多老师更不注重课堂教学功夫的锤炼了,专注于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越来越多,对于教学语言、教学动作、教学神态、问题设计等内容,关注的越来越少。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没有错,但锤炼教学功夫,也不能随意丢弃。对邹老师来说,长期的磨炼让她的教学语言干净利落,同行的评价是“语言表达精准、干净,无一字多余。”

邹老师对教学资料的准备与研究,也用到了这样的“笨功夫”。当集体备课时,她发现其他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非常细致深入,于是便探索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她的做法是:备课时先“素读”,对文本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再多看一些备课资料和教学设计,将他人的解读与自己的解读进行对比,思考其中的异同。后来,她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备课尽量把网上能查到的相关资料都浏览一遍,把其中较好的文学评论和教学设计收集整理,并打印出来深入研读。这样的备课,我也在一直推广,尤其是年轻教师,最好能够做一下这种工作。我称之为“一网打尽式备课”。目前,网络资料非常丰富,教学参考书也很全面,制作课件或照本宣科,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做“搬运工”,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与创造。邹老师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其中包括自己的素读和他人的解读参考,前者就是不看任何资料、不受任何前见影响的阅读,后者则是大量参考他人的解读,两者综合,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基本认识。我进行文本解读研究,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思路,不过有时候还会将课文和其所在的“母文本”进行对比研读。第二步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是“我想这样讲”,而是在参考其他教师教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确定教学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课堂既不会跑偏,也会有新意。当然,在资料选择上,我的建议是下载优秀期刊的论文和课例进行研读,这些论文和课例才是精品,最具有参考价值。当这些论文和课例阅读得多了,自己在专业写作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邹老师自己也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自身底蕴,教师的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读书的多少。所以,语文老师必须认认真真读好书。”

邹老师还讲到了课堂教学“求新”的问题。我记得入职的时候,有前辈传授经验,说前三年一定要认真备课,不要偷懒,扎扎实实教一轮,以后的教学就会比较轻松了。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前辈的经验中有一半是正确的,那就是前三年确实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打磨课堂,但是另一半可能不正确,那就是即使这三年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未来的教学也未必会轻松。如果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沿用以前的课件和教学思路,那可能会轻松不少,但如果要根据学情调整,就像邹欣老师的“求新癖”,那真不见得会轻松。她说:“我教的是新一批学生,我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教学设想也在变化,这些都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必须重新备课。”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教过一轮之后,第二轮原本还想照着第一轮的思路展开,但确实如邹老师所说,自己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教学设计必须有变化。于是,凡是那些照着第一轮去讲的课,大都没有新意。而那些探索性的、有创意的课,大都写成了教学反思或论文。

当然,如果一名教师长期进行这样的钻研,肯定也会硕果累累。但只进行这样的钻研,未来的教学可能没有驱动力。邹欣老师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又去进行了专业层面的提升,主要是专业阅读。有一年,她就集中阅读了一些文学评论的著作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的专著,例如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孙绍振的文本解读系列著作以及王尚文、王荣生教授的著作,并且将自己日常的教学思考、实践与书中的观点相对应,用专业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教师在专业之路上才会走得越来越远。这或许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功夫”吧。

张伟忠老师将邹老师的成长概括为“练好语文教学的‘小念头’”,我认为概括得非常精当。这些“小念头”既是课堂教学层面的研究与创意,也是教学研究层面的功底与想法。教学与教研,两者不可分割,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了。没有教学的教研,那就像是无本之木;没有教研的教学,那就像是无源之水,不可能源远流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