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LOS ONE论文撤稿,原因:对照组呢?

 解螺旋 2020-08-27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在学者们的反对声浪中,PLOS ONE撤稿了一篇论文,其主要内容是健康肠道菌群饮食对于健康的好处。这项研究在2017年的6月份出版,研究中介绍了一种能够恢复健康肠道菌群的食谱,作者称,该食谱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多样性。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本文作者之一

1

这篇论文刚出版就引起了一些批评,甚至导致了PLOS ONE的一位学术编辑辞职。《华尔街日报》说,“这项研究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并且文章现在已经撤稿了。但是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PLOS ONE在同行评议方面的局限性。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没有对照组!并且,连盲法都没做。参与者知道自己吃的是特殊食谱,具有极强的安慰剂效应。此外,结果数据包括自我报告,包括体重和症状。自我报告的体重数据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的验证,也没有膳食措施被纳入评估饮食依从性。用于评估参与者症状的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尚未得到证实,并且由于没有经过验证的措施或量表被用于评估认知功能或情绪幸福感。

文章Discussion里自己写了,好诚实…

其他问题还有:

· 作者没有报告潜在的混杂变量,如参与者在研究之前或期间是否使用药物或膳食补充剂;

· 未详细报道饮食中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成分以实现再现性;

· 作者没有报告功效计算来支持样本量,并证明它足以评估预期效果;

· 作者没有在他们的方法部分中清楚地报告统计分析计划和方法,并且考虑到Cronbach's alpha在该研究中的应用;

· 由于作者没有评估微生物组成,因此不支持作为“肠道菌群修复”饮食的干预措施。

这简直是研究设计的最佳反面教材,正常来说,研究出现了这么大的纰漏根本就无法发表。但诡异的是,它就这么神奇的通过了同行评议……

2

这样的文章出版后当然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但作者并不愿意就此撤稿。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同行评议过程出版。而研究的局限性在文章中有清楚的说明,任何读者都能看到。PLOS ONE期刊自然也知道这回事,既然当时没有拒稿,现在当然也就没理由撤稿。

但PLOS ONE就没这么淡定了,同行评议流程出了这么大的漏洞。当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批评意见并联系编辑部时,PLOS ONE编辑就开始意识到这篇文章问题的严重性。调查了投稿记录后发现,一些问题在同行评议中被提出,但没得到充分解决。

为此,英国考文垂大学营养讲师Duane Mellor在阅读报告后辞去了他在PLOS ONE的学术编辑的职位,并表示只有这篇文章撤稿,他才会考虑再回来。PLOS ONE的编委经过调查和讨论后决定撤回论文,但即便是这样,文章作者还是不同意撤稿。

3

近年来同行评议弊病暴露的越来越多,除了上述这篇漏网之鱼外,同行评议造假成了最常见的撤稿原因,还有诸如难以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以至于拖稿严重以及审稿人是否心怀偏见等等,均是研究者抱怨的对象。

另外审稿人有时会出于恶意竞争,做出无底线剽窃作者文稿的事情。比如2016年末就发生这么一起恶性论文剽窃事件,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同行评议当初设立的初衷:为了更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为了对同行评议系统的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各家出版商纷纷推陈出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至此一些“标新立异”的同行评议模式就此问世。

1.互动同行评审

eLife自诞生后,就明确的在其网页上写着“我们不会推销影响因子”,以彰显期刊的个性。

因而其同行评议过程也是别出心裁。它会让审稿人在网上进行讨论,然后给出统一的修改意见,以节省作者的时间,也使审稿流程得到简化。审稿编辑还能直接评估修改版的质量,大多数情况不需要再送第二轮外审。

2.公开同行评审

比如被Springer收购的最早开放获取出版商BioMed Center,其旗下期刊就有很多是采用透明评审方式,即作者和审稿人都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审稿人会对审稿报告签名,在文章发表后审稿报告和作者的回应都会随着文章同时发表。

但也有人担忧这种方式会导致审稿人不愿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意见,毕竟没有匿名的保护会有得罪人的风险。

3.发表后评审

想来众研究者都应知晓Faculty of 1000这个论文推荐平台,其旗下的F1000Research采用就是出版后评审模式。审稿人信息以及评审意见等都会在文章页面实时更新,只有当文章收到至少两份“认可”的审稿报告后,才能够被PubMed Central等数据库收录。

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非常快速的论文出版和非常透明的评审流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文章会一直收不到审稿报告,或者有些文章会收到审稿报告但作者并不去修改等。

4.预印本(Preprint)

有时文章的审稿周期确实会比较长,因为认真评审一篇科学论文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又很难指望繁忙的评审人在同意接受邀请以后就立刻放下手头的一切优先进行评审。

此时,预印本对急于发表的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解决途径,在论文正式发表于同行评审的杂志之前,就先以预印件的形式在网上公布,如生物领域内的BioRxiv(http:///)和国内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发现的优先权,也可以尽早得知同行的反馈意见,便于修改和正式投稿。

5.独立评审公司

比如美国的Rubriq公司(www.rubriq.com)和芬兰的Peerage of Science(https://www./),这两家公司均旨在解决传统同行评议质量问题和时间慢的问题。其实,类似的公司还有非营利学会Axios Review,但该公司已于今年的3月1日关门了。

Rubriq公司会先对文章进行初筛,随后分配三位评审人进行双盲评审,并对文章的选题新颖性、表达质量、科研质量进行打分并给出一个虚拟R值,再依据R值向作者推荐期刊。向作者收费,一篇文章大概700美元,其中100美元交给审稿人。

Peerage of Science审稿流程:1)研究者上传稿件时先自行设置审稿截止日期;2)审稿人收到稿件推送,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投稿;3)审稿人之间互评其它审稿人提交的审稿报告;4)订阅的期刊编辑可以实时查看审稿过程并且给感兴趣的稿件作者发送出版邀请。最重要的是它只向期刊出版商收费,而对科研者是免费的。

虽然通过这些公司能免去找寻审稿人的麻烦,但是这总归是新生事物,很多研究者对此还是处于观望态度。而且基于国内科研的大环境,研究者更多时候还是会老老实实给期刊杂志推荐审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