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yh18 2020-08-27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授课篇

3月17日晚,近70位朋友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山家学,为了一个共同的心向往之的讲座--王德峰教授的【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在今日中国,人如何可以安心?

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可以重建?

两大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闪躲不得。心安,方能身安;身安,才能行止有度,从容生活。而民族的精神家园,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

著名人文学者王德峰教授这样说:

心学,是中华民族的安心立命之学。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当代中国,重建精神家园,是民族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应对时代的挑战,上承阳明未竟之事业,乃是当下中国真正的思想任务。

是日,王教授从心学的由来,王阳明的生平一一道来。

一、阳明心学的由来

心学,狭义上是相对于理学而言。心学萌芽于孔子,阐发于孟子,衰落于魏晋,发扬于禅宗,光大于陆象山,成就于王阳明。

那么如何安顿内心呢?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出世。“出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宗教,二是哲学。

全世界的人都面对人心如何安顿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每一个成员都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心,既然是人心就有无限的一面,就面临人心如何安顿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必然都是在精神上超脱于现实,也就是“出世”。但是心灵“出世“的途径不一样。欧洲是通过宗教实现出世的。基督教安排了欧洲人出世的路,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每个人是无限的渺小和卑微,卑微到什么程度?有罪,它叫原罪。每一个有罪的人如何拯救自己?出世。如何出世?向往那个天国和上帝。只有通过恪守《圣经》的教导做人这一点,我们的灵魂才能经得起末世的审判,然后死后灵魂到天国去,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获得了永远的宁静,这是他们“出世”的方式,这是一条宗教的路。再比如阿拉伯世界、非洲民族、印度等,他们出世的路全是宗教的,或伊斯兰教、或部落宗教、或印度教等。而惟有中华民族,它出世的路不是宗教的路,而是哲学的路。从物质上不满足的时代到精神上不安宁的时代,从内不能安到外不能立,要安顿内心,重建信仰,就是要关注本心。

在此,王德峰教授引述达摩与慧可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慧可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

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

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与汝安心竟。”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事变只在人情里”。受宠若惊或者受辱若惊修炼到宠辱不惊,就是要做到“心无内外”,即做事时,心有没有问题。所以,传习录,重在“习”字。

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是禅宗,禅宗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慧能。慧能不识字,但真理并不在文字中。禅宗十六字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要旨是修心。心学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学。一辈子也就是回归本心的实践和功夫。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主要的哲学思想(阳明心学)可以概括为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为什么王阳明的地位如此之高?中国儒家的最高境界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但境界太高,无人真正相信可以做到。比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探春曾批评朱熹《不自弃文》不过是“虚比浮词”。但王阳明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三不朽”,不仅人格崇高,心学大成,而且一生建立奇功伟业,让中国人终于信服了儒家的境界。近代以来,他的哲学思想一度影响了曾国藩、蒋介石和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学问和科举的唯一权威;加上满族入主中原后,军事代替文人,中断了知识分子论道和关怀天下实践的途径。阳明心学终于未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也终于至今未能产生独立人格,未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而与此同时,西方宗教和哲学革命完成,进入现代文明。日本也在学习西方、践行阳明中进入近代。一路讲来,这既是哲学思想的进程,也是中华命运的进程。搞清心学的由来,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其人生平。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自号阳明子,学界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1472-1529生人。他5岁之前不会说话,但一说就出口成章。10岁时父亲考上状元家人带着京城求学。有老师问“何谓世间第一等事?”他回答“学做圣贤。” 17岁时,王阳明曾向娄谅求教,并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20岁以后曾遍读朱熹著作,实践朱子的“格物致知”,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顿悟是在37岁时谪官贵州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贵州龙场,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在龙场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有顿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至于外物之理与吾心之理,原也不二。这正如禅宗所谓的“不二法门”。由禅宗而阳明,由此可见一斑。

37岁时阳明一生的分水岭。38岁,他在贵阳主讲文明书院,提出“知行合一”。 46岁,门人薛侃刻《传习录》。47岁,平定宁王叛乱。48岁提出“致良知”。49岁,被封新建伯。50岁回绍兴讲学。52岁,门人南大吉绪刻《传习录》。55岁,天泉证道确定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57岁,二月平思田之乱,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他短短的一生,完成了所有要做的事,他是儒家中的慧能。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感悟篇

有时候,一堂课,会重重叩响心门,激起许多思考和感悟。无疑,【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的第一讲就是这样的一课。朋友们内心有感而发,落笔文思泉涌,行动鞭策有力,感恩大家的分享。希望今年的心学课程,上课时学习吸收,下课后分享讨论,平日里诵读经典,生活中处处落实。真正体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当我们良知发动,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王阳明!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开课,穿堂入室书香蔚然,新识旧知笑语盈盈春风拂面,一时间竟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及至落座看身旁同好,相识近五载却是同窗共读第三年,不由得感叹人与时空的因缘和合,一个遇见的开启,完全是始料未及的层层惊喜。

待到复旦人文学者王德峰教授信然就坐讲堂时,心里兀自响起《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回音。或许对此时此季的我来说,王老师的精神之美是无可取代的。正应了亦是相识五载的南山书房创始人郭蕾老师的话:“有时候,你喜欢老师,是因为你知道无论他讲啥,都会引领你去思考,去认识你的心。”更何况这是第二次听王老师开讲《阳明心学》这门中国人安心立命的学问,自然似春风走了三千里,不问归期。

由此联想,设若一个国家民族有其历史命运,那么小小的我们当也是讲时境使命的。正所谓“咨尔後之人,岁事不可旷”,人生行进至此处,不欺于暗室,心的安顿正是此时生命情感体验的真切需要。不敢壮言:吾将上下而求索。但精神的力量自会引领我朝着心之向往处前行,好在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会孤单,因为恰是光明之所在。

最后借用于谦《观书》的诗句以表达对这些年所遇见的老师、同学、知识和南山书房的欢喜之情: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胡珊,感悟心灵安顿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听完王教授《西方的智慧与文明》,便迫切地再来向王教授学习“东方的智慧”-阳明心学,期待在王教授的指引与启发下,用自己祖先的方法去探寻自己内心的宝藏。

王教授的第一堂课好似大幕徐徐拉开,从孔孟到程朱、从达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圣人伟岸的身影已在舞台初现,阳明思想的光芒如曙光渐渐升起,震颤心灵的大戏就此展开…对我来说,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据我观察,王教授讲课有一特点,开始时往往语调平缓、波澜不惊,但讲着讲着便情绪渐浓、步步推升,中段和后端必然沉浸其中、高潮迭起、波澜壮阔,令听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蔺刚,感悟王教授的授课风格

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心不在,做任何事都与你无关,你不会有乐在其中的喜悦和酣畅。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什么是好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所以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要喜欢便是最好的工作。最近我在背诗词,此时背和上学时候的背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那时是为了考试而背,现在是主动的喜欢而背,体会诗人的创造意境和情怀,享受其中。

二,知行合一

经常说我知道,我理解,我懂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去做。原来,没有付诸行动的知不是真正的知道。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了,今后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三,致良知

我的理解是致良知就是学做圣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读书永远是手段,学做圣人才是目的。那么什么是圣人呢?孔子说的仁义礼智、忠孝悌信,内在的道德重建,使其回复到无善无恶的本心。这需要在事上磨练,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郭茹清,感悟致良知

我的学习体会:“心即理”,心外无理,不存在一个外部绝对的道理,而在于我们内心本有的良知,即本心。心之所发,是意念,而意念中有善有恶,如何又能知道哪个念头是善,是恰如其分?如果人人心中皆有良知,对待同一事物都说是本着良知而为,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千差万别,又如何去分辨判断哪个才是致了良知?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阅读经典,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并且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实践,让圣贤的道理与自己本有良知心心相印,心向往之,才会有道德自觉,规范言行举止,提升修养,在万事万物上磨练,才能“明明德”,才能“止于至善”。

---俞玫,感悟心外无理

常有人对我说:“你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我真的把它放在心上,于是成了“心事“。因为,“心外无事“。我要是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不是个事。
我学开车或我刚开车的时候,开车它就是个事,每天都放在心上。可现在,完全不是个事,因为它已不在心上,停车成了一件事情。烦恼由此产生。
可是,要是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乞不成了动物?其实,曾经开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心里在体会每个操作带来的愉悦感。只是开着开着把这件事从心里面蒸发了。
烦恼,来自心的困扰。可幸福,何偿不是来自当下心的体悟。
每当平静下来,观自在心的时候,幸福感已笼罩全身。

---王静予,感悟自在

感觉。王老师的心学有一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感。王老师的哲学导论,美学,命理学,论禪都是在为心学做准备。超验的中国心心在不同时代演化和丰富自己。孔子,孟子,王阳明,王教授都是心的具体化,或者都是佛性的显现。能听闻他们说明了本心的召唤。相见时的那种大喜或大悲的情态可能才是唯一真理。不可言说,无法言说,但却明了。

---张正,感悟本心

当我们谈论心学,到底在讨论些什么?
——夜听王老师授课随记

---尧云,感悟心外无事

心外无事,我的理解是,心外本来无茶歇事,更无茶叶蛋,亦无西点事。但是我们的心,启动了,特别是老一代南山人有前课的记忆回味,有对比心,心念纠缠于对比,实施环境,营养味道,学员感受等等。其实,只要是体现出南山读书的特色和温馨氛围,可以放松一下就好。一杯热茶,偶尔时令小点,足矣

---隋丹,感悟茶歇

以前常常听身边的朋友念叨“知行合一”,并常被人立为座右铭。之前对这四个字理解只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尽量做到言行一致”。听了王教授的解读,恍然大悟:此“知”必须为“真知”,所谓“真知”是“心向往之”的东西。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大道理,我们的头脑接受了只能称作“头脑知”,“头脑知”不等于“真知”,因不是自己的心所向往的,“理在心外”,便无法自觉地付诸于行动。身为家长要有自知之明,教育孩子时的一大箩筐道理,只要不能符合孩子内心真正向往的目标,便不要有太奢望孩子能够自觉照办。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就是激发他们的“真知”,如此还愁他们不自觉去“行”吗?

---李艳,感悟教育

经过上次沙龙,今天听课后对脉络更加清晰,非常受用,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吧。此外,之前一直困惑于如何炼心,如何世上练的问题,王老师指出做事时体会心之动向和变化,事后反思纠错,然后再炼再纠错的方法,如黑暗中的一道照亮前进之路。

---李震,感悟事上磨练

个人对王教授分析当下国情印象深刻:
30年的经济建设让国人从物质上不满足的时代进入精神上不安宁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如何让生命内部的麻烦------心安顿下来?
心有无限性的一面,无限性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所以要精神上出世,才能安顿人心,回归本心!

---张蓉,感悟本心

阳明心学,圣贤心顿生!

---吴静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12月29日是阳明心学的最后一讲,即使是假期,家学依旧济济一堂。

王德峰教授的《传习录》中卷解读,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君子、怎么立志和善恶之辨。也让我们明白了,阳明的思想是功夫,不是理论,所以听阳明心学,就是想要提升我们的生命情感。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现今出现的民族精神的困境和社会上丑恶的现象,都是有来历的。王阳明的“拔本塞源”,就是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历史所呈现的根本病症有个诊断。

如果说这个社会本身就是有病的,在有病的社会中君子肯定吃亏。那么我们还要做君子吗?

君子吃亏不妨碍他做君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君子本就不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君子境界是成就人生意义的境界,人生无常,所以君子要知命,不知命就做不成君子。因为如果不知命,一定是见害必避,见利必趋。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富贵贫贱本身就不能由价值观来评判,但是能否拥有生命最高的意义——真正的欢乐,才值得我们去追求。

我们要过什么样的河,通向什么样的未来,这是圣人的学问。但当时的国情没有提供客观的条件,中国并没有出现豪杰,但是却出现在了日本。阳明心学后来传到日本,日本正急需改变,所以出现一大批待而兴起的豪杰。

无论生命长短,一生只有一个目标,阳明叫做立志。人生境界要修好,就要明白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无思无虑。一旦遇到事情便有思虑,这个思虑是指事情牵动的情感和利益。

要明白,不论事情和处境,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天理在所做的事情中体现出来。

我们之所以会对自己所做事情进行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四个字“毁誉得失”,正因为别人的看法羁绊了我们,我们才会把事情越做越累。

假如我们心中坚持自己的标准,不在乎比人批评诋毁或是赞美表扬,只要按照天理,就一定不会犹豫怀疑。

每个人标准不同,我们判断善恶才会不同。其实无关目光远大或短浅,只要做到将天理在所作事情中体现就可以明白事情真正的对与错。

「阳明心学与今日中国」| 第一讲课程回顾和感悟荟萃

历时一年,王德峰教授带来八讲阳明心学,让我们知道何为君子、善恶,何为天理和本真。心学为我们的内心找到了安身之所,也帮助我们找到了绝对的自信,只要天理在,我们就没什么可害怕的。这需要根本上的勇气,也需要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

1月25日下午,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心得和困惑,与王教授继续探讨心学,找寻自己真正的生命情感。

南山家学课程理念

如果,

家教是一棵大树,

传统人文智慧,

儒释道、文史哲的智慧,

让心灵滋养,精神成长,

是家教之树的根基,

决定了格局和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