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女性容饰与穿戴简说

 阿考 2020-08-27


广义服饰包括服装、配饰、发式、化妆等内容在此介绍一下富有特色的客家女性容饰。

发式通常,客家少女编单辫,扎红绳,额留容发,俗称招郎发,不加首饰,娴雅素淡,以示未出阁。“女嫁前一日髻,谓之上头。”“上头”即“上笄”,客家少女在出嫁前都要将单辫梳成发髻,表示已有婆家了。黄遵宪有诗云:“金钗宝髻新装束,私喜阿侬今上头。姊妹旧时嬉戏惯,相看霞脸转生羞。”描写的就是客家少女出嫁前改辫梳髻,饰以金钗,试穿新装的羞涩情景。有首客家山歌《梳妆曲》,就是描写了客家妇女梳髻化妆的情景:“天蒙光,地蒙光,门北嫂嫂叫姑娘,打开房门望一望,日头出山三丈长。到转房中巧梳妆。左手端油罐子,右手提梳脑箱;头上梳起盘龙髻,脚踩花鞋绣鸳鸯;眉毛弯弯就像天上眉月眼,天上琉璃星,口似红莲初出水,脸似桃花色是红。”童养媳和等郎妹梳髻则多在除夕晚间上头成婚。少女梳髻后,意味着她以后可以使用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了,也标志着作姑娘梳单辫的日子结束,此后梳髻将伴随终生。

客家妇女的髻式有圆形髻、船形髻、坠马髻、椭圆形髻、锥形髻等;髻饰有髻簪、髻钗、发针等银器和髻网。梳髻配饰因人而异,富者插金银钗,戴金耳环、金银项链、金银手镯、金银戒指,一身珠光宝气;贫者荆钗彩带为饰,朴素大方。一般来说,少妇梳髻注重美观,金钗银簪饰于发髻,中老年妇女梳髻更随意一些,用发网套发髻,至多加戴银钏作装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期”破四旧,笔者亲眼见造反派组织村里的红卫兵小将们,上门去将一些人家妇女的金银首饰强行收缴或敲打破损,将绣织的帐帘、小孩的罩被、小孩冬帽(俗称狗头帽)、绣花的围裙等绣织品或绣饰品一一用剪刀剪毁。那真是叫人痛心不已!

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跣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小时候,就看见我们村里的妇女带这种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为是劳作的需要,客家妇女历来是不缠足的,她们的大襟衫也是将原来的长改短而成。

客家地区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银簪一般都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中间较窄,两头较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以往,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经常遭受流寇、土匪或邪恶势力,包括流氓、地痞、无赖汉等的欺凌,为了防身自卫,便开始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演变成为客家妇女插在脑后盘头髻上的银簪。银簪还有其它作用:一,凡遇头痛脑热等疾病,客家先辈会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甚佳。二、客家姑娘要出嫁时,做娘的总要送一支银用布包在一起,并再三叮嘱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可取银簪向男方尾椎骨处重刺一针,便可转危为安。三、如被毒蛇咬伤,用银簪刺蛇伤处,挤出毒血,可防止蛇毒入心。

改革开放以后,遂川多数客家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衣着穿戴逐渐与时尚同步,只在偏远山区部分中老年人依然保留传统的穿戴装饰习俗。

 刘考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