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复学后上体育课连续发生猝死!戴口罩跑步惹的祸还是体质差造成?

 慧跑 2020-08-27

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陆续开始复课,但最近全国多地发生学生上体育课猝死事件,令人扼腕叹息,以至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迫于压力被迫叫停体育中考或者取消1000/800米测试项目。

一方面国家领导人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忧虑学生普遍眼镜化,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同时中央刚刚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再次将体育至于教育事业和青少年成长的最高地位。

另一方面,特殊的疫情时期所凸显的学生体质问题,乃至网课上得热火朝天,但学生锻炼问题却在长达几个月的假期中几乎无人过问,进而引发体育课要不要上,上体育课戴不戴口罩等等系列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热议。

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

学生跑步猝死事件首先发生在浙江温州。

4月15日,传出温州初三和高三开学的第二天,也即4月14日下午5点左右,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一名未满16周岁男学生,在进行集体跑步活动时晕倒,抢救无效身亡。

4月24日下午,河南周口一名15岁的初三男生在体育课上戴口罩跑步时猝死,该男生父亲质疑孩子猝死与跑步时戴口罩有关。

"我儿子上体育课,前后也就两三分钟,他戴着口罩绕着操场跑着跑着,身子向后仰,就倒了下去,头部着地,又反弹起来,体育老师和同学又是拉又是抬……"


随后几天,湖南长沙一名学生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

知情人士透露,该学生也是在初三1000米测试时戴着N95口罩,因呼吸不畅而猝死。

学生跑步猝死

是否与戴口罩直接相关

复课后卫生防疫、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均要求学生上课戴口罩,教室属于人员密集室内场所,戴口罩毫无疑问是必要和必须的。

但问题来了,学生上体育课是否还需要戴着口罩?

这个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后续连锁反应恐怕是主管部门都未曾充分研究和论证的问题。

首先,体育课不同于教室静坐学习,体育课强度较大,学生呼吸显著加快加强,通气量明显增加,但口罩具有阻隔、过滤空气的作用,带着口罩运动,自然会导致通气阻力明显增加。

通气量下降,学生当然会感觉呼吸不畅、难受,同时由于氧气摄入不足,心脏跳动和呼吸都会明显加快,而心跳加快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而频率过快的呼吸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原因,反而会导致通气效率进一步降低,也即形成口罩阻隔——呼吸不畅——摄氧不足——心跳呼吸加快——心肺负担加重——呼吸效率进一步降低——呼吸更加不畅的恶性循环。

学生本身在长达几个月的假期中活动量相比上学期间通常会减少,体质不说变差,好肯定是好不了,面临体育中考,体育老师不得不加强训练。

口罩导致正常呼吸受阻,突然承受大强度运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学生脆弱的心脏难以承受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复课后频频发生猝死,三起猝死均发生在初三阶段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发生猝死可能跟学生本身体质弱,自身心脏存在异常有关,但戴口罩跑步显然是猝死发生的重要诱因。

以至于新华社近期还以“戴N95口罩上体育课?医生急了”为题目,专门提醒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口罩。

文章中提及:口罩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49帕,儿童用口罩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30帕。

因此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因为这类口罩的通气阻力都在300帕左右,虽然防护性能高,却不利于透气,安静时佩戴无妨,但运动时佩戴是肯定严重影响呼吸导致缺氧的。

也就是说,学生其实只要带普通口罩就可以了,戴N95保护孩子,心情可以理解,但家长有些矫枉过正了,这不一定是最佳措施。

由此,小编也可以想象,有些孩子是戴着N95口罩在上体育课,孩子又不敢摘,那真是憋得够呛!即便不引发猝死,也会导致孩子严重缺氧,甚至晕厥。

被迫取消体育中考

教育部门是朝令夕改还是左右为难

频繁发生的学生复课后猝死也让教育部门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本来复课主要从防疫角度进行了周全的设计,但没想到的是体育课却成为众矢之的,这大概是主管部门也未曾意料到的。

受此影响,从安全角度考虑,多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取消中考或者取消中考的1000/800米项目。

上海、浙江相继宣布取消中考体育测试,厦门中招方案中,体育中靠项目800米和100米游泳取消。

山西省则是暂停中考理化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体育三科考试。大连、福州体育中考取消,按照满分计入。

显然,教育部门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也是特殊疫情时期,综合考虑后迫不得已的做法,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会因为学生猝死而中止体育中考吗?

体育中考设置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重视体育,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且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总分中占比也是大势所趋。

云南省更是在今年年初的中考改革方案中提出“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也即通过政策将体育至于和语数外同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疫情之后复学后发生的多起猝死,让教育部门左右为难,朝令夕改,难道体育的重要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真的只能在嘴巴上说说,当不了真?

学生上体育课

可以不戴口罩吗?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想,上文化课戴口罩没问题,上体育课可以让孩子们摘掉口罩吗?不是说室外场所可以不戴口罩吗?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众戴口罩指南是这样说的: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这些情况完全可以不戴口罩,上体育课属于室外没错,但孩子们上体育课仍然是聚集在一起上课,所以在学校操场上体育课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空旷”场所,因此学校无法要求学生上体育课摘下口罩。

事实上,对于体育课要不要摘掉口罩,可能疾控部门等权威机构也没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摘掉口罩上体育课肯定是最有利于体育活动,但一群孩子摘掉口罩扎堆活动有不有风险,谁也不能打包票,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不允许短期内举办马拉松赛的原因,马拉松也是室外运动,但马拉松是人员聚集性活动。

来自比利时和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称,骑自行车和跑步者在路过他人时应格外小心,并警告他们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飞沫可能会传至1.5米以外。

这项研究发现,在并排情况下,如果新冠病毒携带者在户外运动时大口呼吸,甚至咳嗽或打喷嚏,大多数飞沫会飞到跑步者后面而不是他的旁边,那些飞沫将悬浮在空中。

如果人们在新冠病毒携带者身后超过两米远,正好跑过来,将直接撞向飞沫,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它们掉到地上。

而如果人们没有在新冠病毒携带者正后方跑,而是斜后方,并且保持社交距离,相对安全。

也就是说,人们跑步不要待在他人正后方,这样风险较大,而在斜后方1.5秒以上相对安全。

学生在跑道上跑步,如果不戴口罩,显然是一字排开的情况,这样从安全角度而言的确不是最佳的,并且学生人多,更加大了飞沫接触的风险,所以学生跑步跟大众跑者各自独立跑步不是一概概念。

大众在室外跑步不带口罩一般是安全的,但学生就不一样了,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体育课戴不戴口罩,能不能摘口罩就成了一个模拟两可的无解问题,谁也不敢担风险。

那么问题就剩下,要么取消体育课,要么让体育老师降低体育课强度,以一般性中低强度活动为主,这样学生即使戴口罩,也不会特别难受。

我国的学生耐力测试方法

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全世界只有中国采用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测试学生耐力。

客观来说,我国学生耐力测试存在重大的技术性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1000/800米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长跑,而是属于中跑范畴,用1000/800米测试耐力存在较为明显的逻辑错误问题。

1000/800米实际测试了人体的无氧能力,或者又称为速度耐力,也即对于较快速度的保持能力,换句话说,你又要跑得快,同时速度还不能掉。

其实,懂一点田径的人都知道,田径众多项目中,什么项目最难比,非800米莫属(800米是奥运会世锦赛项目)!

为什么短短的800米会成为田径比赛最困难的项目?

百米跑大家都知道比的是速度能力、冲刺能力,而10000米、马拉松比的是耐力,800米介于其中,又需要很快的速度,但又需要相当强的速度保持能力,这就是为什么800米跑非常困难的原因,它需要选手有强大的耐乳酸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把1000/800米视作畏途的原因,因为后四百米直至终点,那种疲劳感、那种浑身肌肉酸胀、屁股没有知觉、下肢像灌了铅、呼吸困难、喘不上气的感觉,实在是相当难受,痛不欲生!

当然,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的学生或者心脏存在隐匿型问题的人来说,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讲了这么多,其实还不够形象,我们来计算一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1000/800米不同评级所对应的配速,大家就明白为什么1000/800米比的不是耐力,比的是速度。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如果想在1000/800米测试中拿到满分,男生配速要达到3'17",女生要达到4'08",跑友应该知道这两个配速是个什么概念。

3'17"的配速其实已经接近全力跑,无氧供能占比较高,即使是大众跑友中的高手,有多少能达到整个配速呢?

即便以这个配速去跑,恐怕也跑不了几分钟,很快就会以因为乳酸堆积而迅速疲劳和掉速。即便以60分及格的配速去跑,男生也要达到4'32",女生要达到5'43"的配速,要求仍然不低。

1000/800米不同得分所对应的配速

我国施行多年的1000/800米测试可能跟耐力有一些关联,但从科学角度而言,是无法准确反映人的耐力水平的,这个测试更多是反映人的无氧耐乳酸能力,也即速度耐力,而非有氧耐力。

所以说,我们的耐力测试方法存在重大问题,急需改进。

那么国外是采用什么方法测试学生耐力呢?

在美国,主要采用递增负荷往返跑测试,该项测试是在20米距离内,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不断往返跑,每1分钟增加1级负荷,越跑越快,直至学生跟不上节奏,测试终止,然后根据学生完成的级数来评价学生耐力。

显然这样的测试不像1000米测试一上来就让学生疯跑,而是从低强度逐渐过渡到高强度,体验更好,风险也更低。

我们总说学生体质差,耐力差,其实我们的测试方法也有重大问题,会不会是我们的测试方法让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健康风险呢?

根本性问题

如何破解学生不喜欢运动,体质差的顽疾?

学生体质差,我们往往将体育成绩差归结为是罪恶的应试教育。

由于分数至上,导致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自然就没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缺乏运动所以体育成绩就不咋的了。

这种观点固然没错,但其实也未必就是如此,如果每天多花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少花一小时学习,成绩真的就差到哪去了?

成绩最好的孩子真的是一味靠时间堆出来的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

学习效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足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所以,应试教育的确是导致学生体育成绩差的重要原因,但显然也并非唯一原因。

当然,仅仅依靠几节体育课也是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课作为繁重学习的调剂尚可,但完全寄希望于体育课单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就赋予体育课太沉重的压力。

而体育课之外、校外锻炼的匮乏、阳光体育(教育部规定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当安排课外体育活动1小时)的流于形式和缺乏组织管理,都使得体育课杯水车薪,却背负了效果差的黑锅。

事实上,学生业余时间充分地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才能决定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最终好坏,而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

在长达几个月的假期中,学生网课上得不亦乐乎,但学生体育活动却几乎无人问津,虽然网课中也包含体育课,但说句不那么中听的话,是体育老师自己在镜头前杂耍,还是学生认认真真跟着老师示范进行锻炼,恐怕只有问学生和家长了。

体育课是特别需要线下实践的课程,疫情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上体育课,家长这个时候是否承担起督促孩子每天锻炼的责任呢?

一个自己积极锻炼身体的家长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标杆,哪怕家长不能很好地自己以身作则,只要具备那么一点孩子需要多锻炼的意识,也是好的,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这样的行为和意识。其实,运动与学习并非天生矛盾,相反,运动对于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运动改造大脑,运动多的孩子才会学习专注度更好、学习成绩更好。

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家长已经充分意识到运动的积极意义,更加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兴趣班,培养孩子在运动方面的一技之长,这就是进步的力量。

总结

本文的读者或许主要是跑者,不要嘲笑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体质差,想想自己当年是不是也是体育困难户,考试不及格的呢?

而如今都变身马拉松爱好者,这样的跑者恐怕也不在少数;也不要数落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疫情特殊,学生上体育课戴不戴口罩,取消体育中考是否合适恐怕一言难尽。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所提出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特殊疫情下的学生频繁发生的猝死的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试教育、体育不受重视、体育课安排不当,疫情导致学生活动减少体质下降、戴口罩导致憋气、家长没有在疫情期间督促孩子锻炼、1000/800米测试不合理等等都是原因,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复学后上体育课频繁发生猝死一事?

你是如何看待学生体质差的问题?

你是如何从当年体育差等生变为如今的跑步达人?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

扫描图片二维码

查看课程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