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白话诗人王梵志的冰冷诗句,让我看破人生,潇洒度世

 六不和尚 2020-08-27

白话诗人的禅悟境界


今天王和尚要为那些热心名利的人兜头浇一盆冷水。

先来看一首诗。

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

      2003年12月30日,风华绝代的香港歌者梅艳芳因病去世,享年仅仅40岁。梅艳芳尸骨未寒,她的母亲覃美金为争夺遗产,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官司。七年来,她执着地“争夺遗产”,却屡讼屡败,一时成为笑谈。但也不能不让人觉得人性凉薄。

      通过这件事,再看上面这首诗。人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而那些为亲人去世而哭泣的人,眼睛却盯着遗产,“口哭原来心里喜”,真是犀利如刀,让人悚然一惊。

      佛家总说“四大皆空”,所谓:天空、地空,道空、人空。在佛家看来,俗世的烦恼都是由执念造成,而人生不过一场幻梦,万境归空,终归一梦就是这个道理。如此冷峻、犀利,貌似无情的诗句,恰好揭示了聚敛的虚无,人情的淡漠和生命的无味。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朝白话诗人王梵志。今天,王和尚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01:迭经磨难,王梵志看破红尘,得到平静

      王梵志是唐朝著名诗僧,他的诗戏谑调侃,却揭示了佛家的至理。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概是隋末唐初人。据胡适先生等人的考证,他少年生活优渥,成长于家道殷实之族,自幼饱读诗书。

       但经过隋末战乱,他家道中落,只有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后来他生活日益困苦,终于在生活的重压下出家为僧。据传说,他有不少子女,但是子女皆不孝,以至于他要沿街乞讨为生,50岁时,他皈依佛门,寻求解脱,虽然依然是四处化缘,但内心已经得到了平和。

       从此,他作诗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留下348首诗,寿享80有余。他的诗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他的诗,能看破人间烦扰,达到潇洒无尘的境界。

02:王梵志教你放下尘俗,潇洒无欲,自在遨游

      王和尚很喜欢他的这首诗。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写出了出家人潇洒自适的态度。王梵志把袜子反过来穿,别人看他奇形怪状,疯疯癫癫,都来耻笑他。他却说:只要自己穿着舒服,又何必管别人如何嘲笑呢?虽然反穿袜子,看起来可笑,其实自己舒服才最重要。

        人大多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别人一旦嘲笑就心虚发慌,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认可,不得不委曲求全,自甘卑贱。冯小刚有电影《私人订制》,里面以“恶心自己成全别人”为标榜,看似大公无私,其实却言不由衷。倒不如王梵志这首诗来得直接爽利。

      人生于世,只要无愧于心,又何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呢?

      就像王梵志所写的诗一样,“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人生的满足在于潇洒适意,唯有笑看别人的眼光,才能遨游四海,潇洒自在。

03:看破生死,才能大彻大悟,王梵志笑看死亡

       最触动我的是王梵志关于死亡的诗。关于死亡,他的诗总是冷峻且直接,看似不近人情,细思却如冷水浇头,让人惊醒。

       比如,看到别人死亡,他这样写:

我见那汉死,肚里热如火。

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

       孟子在论述“恻隐之心”时,举过一个精彩的例子。假如见到小孩掉井里,人总是会惊恐且同情。这就是恻隐之心。李宗吾先生在分析此句时,曾说:人都是先“怵惕”,然后才有“恻隐”之心。因为,见到孩子掉井里,首先是害怕担心自己也掉进井里,这就是怵惕;而后才为别人掉进井里而担心,这就是同情心。

       王梵志则更为冷峻。看到别人将死,他心中惊恐万状,心热如火。不是为别人死亡而同情可惜,而是害怕那死亡早晚一天也要找上自己。面对死亡,人总是心生恐惧,但是死亡又是怎能避免得了呢?就像《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要死,我说那谁也躲不了的瘟疫,便是大限到来,人人难逃。”

       但怎样面对死亡,确实一个巨大的课题。秦始皇为求得长生,派人去海外寻求仙药;汉武帝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建立巨大的承露盘,希望上天垂怜,赏赐仙药。

       对于如此惧怕死亡,千方百计寻求长生的人,王梵志冷冷写出下面这首诗。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即便是铜打铁铸的门槛,又如何能抵挡得了死亡呢?鬼看到世人如此枉费心机又执着不懈的努力,想来也会拍手大笑吧。

        唯有看破生死,放下虚妄,才能得到解脱

04:人生如寄,放下才能得到平安喜乐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其实也是看破人生虚妄的至理名言。甄士隐在作注解时,曾有一句说得非常深刻,道是“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人生浮沉,世事轮回,俗世争斗场上不断上演着或悲或喜,可笑可叹的闹剧。但是,细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中的这一主题,很可能是从王梵志的诗中得到了启发。王梵志这样写道:

此身如馆舍,命似寄宿客。

客去馆舍空,知是谁家宅。

      躯体不过是寄居灵魂的皮囊,一旦人死灯灭,那这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就好比,追名逐利,建设华屋广厦,到头来,只是给后来人居住而已。

       看世间,多少人为名利操碎了七窍玲珑心,为地位削尖了脑袋去逢迎求拜,其实到底不过是黄粱一梦。好比人去楼空,旧楼很快被新人占据了而已。

       因此,读王梵志的诗,能让人清醒,让人看破。如果能放下虚妄和执念,也能得到人生的解脱和生命的安乐。

头条新闻


静下心来读好诗,40首诗献给春天,愿时光悠然,岁月静好

学习《笠翁对韵》,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积累国学知识

杜甫这首诗压抑又豪放,充分体现沉郁顿挫,忍不住分享给你

唐朝和尚关于写诗的五条论述,字字经典,给学诗指明道路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