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唐诗人张继曾经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七绝,《枫桥夜泊》:
小时候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是在想,寒山是什么山?姑苏城外的这座山,除了一座庙、一座桥、一条河,还有些什么?这里的和尚真辛苦,半夜还要爬起来打钟。 一、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说道这首诗,忍不住要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关于这首诗中寒山寺最有名的争议来自它的钟声,欧阳修评价到:
南北宋之间宋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说:
可见欧阳修贵为一代文坛盟主也有读不到的诗,竟然不清楚唐人不仅仅张继一人说过寺庙里的半夜钟声。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有一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传说苏轼有一次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菊花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菊花哪有被风吹落满地的情况呢?而是便填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没想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真得看见了秋风中菊花花瓣纷纷落下的情形,这才知道,菊花并不一定都是“抱香死” 关于菊花的枯萎,宋代郑思肖的《寒菊》写得很形象:
这段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总有超出自己认知的时候,轻易不要乱下结论,免得被打脸。 扯得远了,这篇文章说的不是钟声与菊花,而是寒山寺与寒山的故事。 二、寒山寺与寒山寒山寺位于今天苏州市的姑苏区,据记载始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 之所以叫做寒山寺,并不是因为这座寺庙建在一座寒冷的山上,而是因为一个叫做“寒山”的和尚。 寒山,即寒山子,是初唐朝一位有名的诗僧,有人说生活在李世民贞观时期、也有人说生活在玄宗或代宗时期。关于他的传说有几个版本,我们录入的是《太平广记》卷五十五有《寒山子》: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这个和尚因为隐居天台山寒岩,所以自称寒山子。他的诗想到哪写到哪,石头上、树上...有300多首被人抄写下来编集传播于世。 下面,我们看几首寒山的作品。 三、寒山的白话诗1、《拾遗二首新添》
读到这首诗,估计不少人会想起寒山的前辈,另一位著名的白话诗僧王梵志,寒山的诗风明显受到的王梵志的影响。王梵志的几首诗大家比较一下:
这种白话诗有一种教化的作用是文言诗所不具备的,就是极其通俗。古代文盲居多,对于文人的一些作品难免会产生王国维说的“隔”,就是听不懂、理解起来比较麻烦。不如这种顺口溜式的白话诗。北宋黄庭坚对王梵志的评价极高:"是大修行人也"。 唐朝的《云溪友议》 评价王梵志: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开其语,则吟以王梵志诗……其理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寒山、拾得、皎然等诗僧都有学习王梵志的迹象。 2、寒山自评 寒山子专门有一首白话诗评价自己的“白话诗”,读起来很有意思、我们看看寒山子对自己这些诗是如何评价的:
虽然是白话诗,但是唐朝人的白话,我们还是要解释一下的。 王秀才笑话我的诗有太多的失误,说我不懂四声八病(蜂腰、鹤膝是沈约八病中的二项),而且平仄(侧,即仄)不合律,用语也随便不讲究。可是我寒山却笑话你的诗,像瞎子咏太阳。 有人笑话我的诗,其实我的诗也很典雅,不用烦劳郑笺、毛传来解释,我不用担心读懂的人少,只不过知音少罢了。我才不会去迁就声韵格律呢,如果遇到明眼之人,我的诗一定传遍天下。 在中唐时期,格律诗更加讲究和符合标准,很少出现初唐、盛唐时期半古半律(崔颢黄鹤楼)、不对仗(李白夜泊牛渚感怀)、失黏(韦应物滁州西涧)等现象。而寒山却不愿意过于拘束,这首诗就是寒山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理解。 四、寒山的三首五律1、《杳杳寒山道》
1)出律 老街看的这本《全唐诗鉴赏辞典》里只选了寒山一首五律,但是严格来说,第二句的“落落”出律了,应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可见“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还是很有道理的。 2)叠字 这首诗另外一个特点是叠字的用法,一首八句的诗中,一般不要超过两处叠字,超过了就有明显的雕琢刻意的痕迹。我们知道李清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上来就是14个叠字,寒山这首也有八处16个叠字,这些都是险处行车,用好不易,尽量避免为妙。 叠字的用法,早在《诗经》中就很常见了,《卫风硕人》结尾一段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第一联用杳杳、落落写山水;第二联写动物,即(南朝·梁)王籍诗《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之意,把人家的一句分成两句说;第三联写气候,风雪袭人;第四联写感觉,山水之间,不易见到阳光,也不关心春来秋去,即唐代太上隐者《答人》“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化用,这次把别人两句浓缩称一句。 寒山的这首诗用写景,突出了一个寒字。用岁岁不知春,写出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林幽隐之兴。整体来说,老街觉得这不是一首太好的作品,不如下文中另外两首题材差不多的五律. 2、另外两首寒山道
......
看过了这两首诗,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老街觉得少了好多讨厌的叠字,景物的描写相对来说更加真切形象,句法也丰富。我个人建议大家作诗,一定要控制叠字的数量,绝句和五、七律比较短小,尽量避免两处以上的叠字。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另外,这两首可是标准的格律诗,王秀才不能再笑话“平侧不解压”了 ,语言虽浅白但是不失典雅,王秀才也不能笑话他“凡言取次出”了。 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我更喜欢这两首。 结束语按照惯例,结束时老街用原诗韵作一首五律,偷个懒就把寒山的这些叠字去掉吧,如下:
寒山的生卒年均无准确记录,老街这本书把他列为初唐的诗人,不过看上去更像中唐多一点。寒山与拾得的故事也是亦真亦假,不得而知。结束时录入他与好友拾得最精彩的一段对话,作为自勉。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拾得曰:
日更不易,懒得检查了,如果错误欢迎诗友们给予指正,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