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稼夫:从新滩走出来的老红军

 信江人家 2020-08-27




★★★★★



       信江北岸的新滩是革命战争年代铅山的红色区域,从这块红土地上曾经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老红军刘稼夫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刘稼夫,原名刘家福,新滩罗石村六甲刘家自然村人,1919年10月出生,1992105日病逝,享年73岁。在他逝世前六天,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成为铅山唯一获此殊荣的革命老战士。






投奔红军   献身革命



       说起刘稼夫投奔红军,还要从他的父亲刘立和说起。刘立和有裁缝手艺,平时务农,农闲上门做裁缝,终年辛苦忙碌,勉强维持生计。他听说方志敏带领穷人闹革命,在横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人人享受平等,便决心参加红军。刘立和知道闹革命生死难卜,1928年初,在离开家乡之前对家人的生活作了安排,将9岁的儿子刘家福过继给孤身的本家兄弟,7岁的女儿送给别人做童养媳,妻子在家做女红维生。这年2月,刘立和前往横峰葛源参加红军。在多次参战中,刘立和英勇顽强,冲锋在前。两年后,刘立和担任了红军独立团班长。193012月,在红军攻打河口的战斗中,刘立和在巷战中不幸中弹,牺牲于河口六角亭(今油麻滩)。在横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有“刘立和”的名字;新滩湖塘革命历史陈列馆“信江北岸革命烈士英名录”,“刘立和”名列其中。
 
       父亲牺牲那年,刘家福才11岁。在叔父的资助下,刘家福读了两年多私塾。14岁时,叔父将他送到河口李万泰粉皮坊做学徒,三年学徒,刘家福干重活,遭打骂,挨冻饿,吃苦受难,他决心像父亲一样去当红军。193512月,他与两个学徒相约到福建崇安投奔红军。三人步行两天,翻过武夷山,越过桐木关,走了一百多里山路,终于来到闽北游击队所在地长涧源,参加了红军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刘家福还不满17岁。
 
       参加游击队以后,他随部队参加了闽北、闽赣边区的多次战斗。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锤炼,刘家福成长为具有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优秀红军战士。1937年1月,刘家福所在的游击队编入崇安独立营,同年10月,崇安独立营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刘家福为新四军五团五连班长。在这支队伍中,刘家福结识了生死之交吴森亚,毛彪、江永德、杨龙祥、陈顺标等战友。这些战友解放后分别在南京、南昌、广西等地任职,与刘稼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382月中旬,刘家福所在部队在铅山县石塘镇集结,随后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两个月后,刘家福被选调到新四军军部无线电总队训练班学习。电台是部队指挥机构中的机要通讯部门,对干部的选拔十分严格。刘家福深刻认识到电台工作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克服文化低的困难,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报务技术及通讯设备维修技术。训练班班主任曹维廉是一位技术专家,在五个月的训练期间,他对刘家福的接受能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大为赞许,并建议刘家福改名,就是在这次培训班上,刘家福改名为刘稼夫。1938年9月,刘稼夫调入新四军军部无线电总队任报务员,由于他技术娴熟,能够快速准确地收发报,并能根据对方的发报手法识别发报人,经常受到领导及同事的好评。由于战时情况复杂,准确识别对方显得十分重要,在截获、抄收敌台电文时,他可以判别对方是新手还是老手,是清晰流畅还是拖泥带水,信号是否定稳,心态是否紧急,从而获取电文以外的一些信息。  
 
       1939年1月,由于刘稼夫要求上前线,上级便调他到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任报务员,这个时期的直接领导为李景瑞;尽管当时部队经常调动,但两人此后有多次共事经历,感情很深。李景瑞比刘稼夫大五岁,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兵部副主任兼训练部长。李景瑞将军一直保存着刘稼夫负伤前的照片,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李景瑞将军把这张珍贵的照片回赠给刘稼夫。








转战江苏   英勇负伤



        1939年11月,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新四军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司令部,原来的“江抗”就称为江抗西路军,刘稼夫在这个时期任西路军电台队长。一年多之后,又调任新四军六师司令部电台队长。
         19419月,在一次部队转移途中与日寇打了一场遭遇战,战斗中刘稼夫为保护电台设备,左腿膝关节部位中弹受伤。因是被多发机枪子弹射中,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加之部队在转移途中,无法立即手术,药品缺乏,致使伤口继发感染,溃烂生蛆,高烧不退,陷入持续昏迷20多天。完全清醒后,左腿已经从中部高位截肢。刘稼夫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挺过了感染关,而且手术时使用的麻药并未对他大脑产生很大影响,他对电码的记忆仍然清晰,操作依然灵敏。苏醒后的刘稼夫听军医们讲述才知道,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师首长一再交代师医院白书章院长要全力救治刘稼夫,当时师首长正在外地开会,刘稼夫截肢的手术单由白书章亲笔签字。解放后,白书章任上海市卫生局长,刘稼夫每次去上海,都要去白局长家探望。刘稼夫曾跟儿女们说,如果当时医疗条件好,他不至于截肢,但是能够幸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感谢当时首长和医院的全力救治。        
        刘稼夫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仍坚持在抗日战场上,先后在联抗司令部、苏中日报社、三野总部通联处等地工作,得到首长和战友们的赞许和关爱,特别安排警卫员照顾他的生活。1945年刘稼夫与新四军医院的护士徐恒英相识相爱,经组织批准,结为革命夫妻。那年徐恒英20岁,刘稼夫27岁。徐恒英是江苏东台人,1941年在当地参加妇救会工作,1942年参加新四军,她心地纯洁,性格豪爽。婚后第二年,他们的长子出生,因为战时居无定所,儿子还没满月就送给当地乡亲代养,解放后才找回来。






落叶归根   报效乡梓


       
        1950年12月,刘稼夫被调到苏北军区干部大队任大队长。19513月,刘稼夫担任江西省军区医管处第一预备医院院长兼副政委。为了刘稼夫的健康,19544月,中南军区特批刘稼夫离职休养,不久江西省军区批准刘稼夫正式退休。刘稼夫因伤残退休那年38岁,本来可以选择在南京、南昌等地条件较好的部队干休所休养,但他情系家乡,要求回到铅山,减轻国家负担,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954年秋,刘稼夫带着妻子儿女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故乡铅山县城定居。
        刘稼夫虽然身残行动不便,但热心家乡建设。1959年初,铅山民生物资一度供应紧张,县供销社领导向刘稼夫求助,他二话不说,与供销社的干部乘火车到南昌找到省领导和主管部门,为铅山特批了一个车皮火柴、肥皂等物资,改善了铅山及邻县横峰、弋阳民生物资紧俏状况。听说新滩兴修湖塘桥家水库,刘稼夫将家里积蓄捐出,支持农村的水利建设。得知老家罗石大队要办养蜂场,刘稼夫又筹钱帮助,同时自己对养蜂也产生了兴趣,家里的小院子里摆了好几个蜂箱,亲戚、邻居和儿女们的同学来家里玩,刘老总是招呼阿姨泡蜂糖水招待,鲜甜的蜂糖水给人们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钢材水泥都是计划供应,得知县委县政府建办公楼缺少钢材水泥,刘稼夫坐上县委的吉普车,不远千里,风尘仆仆专程到福州找老领导老战友帮忙。看见刘稼夫上门,都被他的行为感动,满足了他的要求。新四军军部机要员杨龙祥烈士的姐姐杨龙娇找到刘稼夫,希望解决军烈属待遇问题。从不为私事求人的刘稼夫,为了战友破了例,他专程找到20军政委和上海市委领导,说明了杨龙娇的情况,最终解决了她的要求。常有战友亲戚找上门来求助,刘稼夫总是留茶留饭,尽力帮他们解决困难。刘稼夫的女儿问爸爸,你为什么对战友和烈士亲属比对自己家亲戚还要亲,总是有求必应。刘稼夫深情地告诉女儿,我和牺牲的战友是生死之交,我们在战斗中交下的深厚友情,你难以理解。因为经常想起牺牲的战友,刘稼夫觉得自己能幸福地活到今天,应该为国家、为战友们的亲属多做些好事实事。






家风良好   品德高尚


       
        刘稼夫回到铅山后,与河口镇的居民一样,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他和夫人徐恒英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良好的家风教育子女,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他人。 
       
       刘稼夫的工资由省军区拨付,地方财政代发,每月工资有200多元。妻子徐恒英在江苏工作时行政级别是18级,每月工资是90多元,但1951年她随丈夫调回江西时,填写介绍信的人误写成19级,每月工资一下子减少了20元,这在当年是不小的数目。徐恒英报到时发现介绍信有误,并没有要求组织给予更正。刘稼夫和徐恒英说,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能看到革命胜利,已经知足,失去一条腿,少了一两级工资算不了什么。此后,徐恒英不仅没要求更正工资标准,而且在每次调整工资时,总是将调资指标让给单位的医生护士和有困难的同事。直到离休,徐恒英的行政级别还是19级。        
       刘稼夫育有五男五女十个孩子,他对子女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刘稼夫的小儿子小时候比较顽皮,有一次,他把小伙伴的头打了一个包,刘稼夫让妻子煮好鸡蛋,带着儿子上门道歉赔医药费,让儿子接受教训。刘稼夫的住房是1954年回乡时县委分给的小宅院,这个小院在狭窄的小巷深处,汽车无法开进巷子,出行非常不便,但刘稼夫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他逝世也未更换过。老首长饶守坤到刘稼夫家看望,问他有什么要求,刘稼夫高兴地回答,一切都好。李景瑞将军在上海疗养时,曾与刘稼夫会面,问他有什么要求,刘稼夫也是答复都很好的。        
       刘稼夫夫妇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退休老职工郭丽明忘不了,1975年她的肺部突发疾病要到上海手术,徐恒英知道后,马上写信请上海市卫生局的老领导白书章帮忙,让郭明丽很快住进了医院,手术做的非常成功。郭明丽动情地说,如果不是刘老和徐院长出面,我恐怕很难健康活到今天。上海知青浦建新记得,她在铅山紫溪插队时支气管扩张咯血在县里住院,徐恒英院长将她接到家里调养。一位上海知青意外怀孕做人流时,又是徐恒英将其带回家里照料,刘稼夫女儿的奶妈和丈夫先后病逝,四个孩子成了孤儿,刘稼夫夫妇把他们接到家中抚养。徐恒英在任县医院副院长期间,遇到贫穷付不起药费的患者,她就让药房记她的账,从工资中扣除,为此徐恒英结了许多穷亲戚。刘稼夫逝世后,家中无多少存款,子女们却在父亲的一个旧公文包里发现了一大叠年代久远的借条,加起来是个不小的数目,父亲当初根本没打算让借钱的亲友还。刘稼夫的子女传承了父母的善良品德,他们尊重父亲的意愿,处理了这些借条。        
       刘稼夫对人民军队情有独钟,他先后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送进部队大熔炉锤炼,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优秀;他们没有躺在父亲的功劳薄上,虽然从事的都是普通工作,都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有的立功、受奖,有的获技术比赛第一名。刘稼夫的儿女回想往事时常说,我们的爸妈是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从未利用战友关系为自己和子女谋私利。有一次,刘稼夫的孙子病了,在县医院看病,在县医院药房工作的女儿就将侄子的这笔药费记在了父亲名下。此事让徐恒英知道了告诉了丈夫。刘稼夫听说后,让儿子立即退回占用的医药费,还批评女儿今后决不能这样做,说我的亲属绝不允许占国家的便宜。        
       刘稼夫总是为国家着想,为他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以致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有一次,刘稼夫在省城例行体检时,发现心脏异常,医院安排他住进了省城的高干病房。在医院治疗了几天,刘稼夫就要求出院,他担心费用太高,他怕增加国家负担。他的女儿说,如果父亲当年在省城医院能多住一段时间,进行规范治疗,父亲也许不会走得那么早。






★★★★★



       从新滩走出来的刘稼夫与夫人徐恒英是既平凡又伟大的革命老战士,在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斗,为共和国建立功勋;在和平年代,他们以一点一滴的小爱,汇聚成了温暖群众的大爱,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必将成为刘家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崇敬的革命先辈和学习的榜样。






图  片



刘稼夫负伤前在部队拍摄的照片(1940年11月14日摄于江苏武进焦溪镇)

刘稼夫年轻时穿军装的照片

刘稼夫与徐恒英结婚时的照片

刘稼夫徐恒英与年幼儿女及阿姨的合影

徐恒英年轻时与部队战友的合影

中央军委授予刘稼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章

中央军委授予刘稼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证书

刘稼夫红星功勋荣誉章证书内页

刘稼夫生前参加各种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出席证

刘稼夫生前参加各种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出席证

1985年12月7日国家民政部颁发刘立和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刘稼夫徐恒英与子女合影

建在新滩乡罗石村六甲刘家自然村的新滩敬老院,其地基原为刘稼夫祖屋。(柯援生摄)

作者汪彩萍在采访刘稼夫女儿刘明华(柯援生摄)

        【编后记】铅山县新滩乡拟编辑出版《新滩故事》一书,把老家在该乡罗石村六甲刘家的刘稼夫作为重点选题。刘稼夫是铅山县知名度很高的老红军,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采访,精心写作,初稿完成后多次征求刘稼夫子女意见,经反复修改完成此稿。老照片、老物件由刘稼夫子女提供。



往 期 回 顾 



   方志敏公园 · 校园风光

   独特的闽台民俗(厦门掠影41)

   蔡氏漆线雕艺术(厦门掠影42)

  《民俗收藏品》展览(厦门掠影43)

   新滩采风随拍

   参观湖塘革命历史陈列馆

   油菜花开游叫岩

   赖少其与上饶集中营

   赖少其美术作品欣赏

  《赖少其全集》及书法篆刻作品

|信|人|家|

2020年第164期(总第198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