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共享雨伞不靠谱,这个90后姑娘却把它做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2个月获3轮投资

 小饭桌 2020-08-27


+

- 文丨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王艳 -

外界给顾曼贴上的标签是“90后创始人”“40次恋爱经历的《非诚勿扰》女嘉宾”,但是顾曼似乎不以为然,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创始人,关键时刻还是要“厚脸皮”一些。

当她想要做共享雨伞时,几乎所有老股东都摇头,觉得这事不靠谱,等她把股东们聚在一起讲完商业逻辑时又成了股东们都要投。

顾曼很清楚,要做共享雨伞首先要把账算清,获取用户成本多高,未来1-3年预算几何,作为创始人都要心中有数;而更重要的,共享雨伞是个高爆发性的事情,团队要凶猛,雨伞才能快速在城市铺开,而这背后考验的同样是创始人融资的速度。

所以,在公司还未成立,不知道团队能不能活过下个月的情况下,顾曼就先带着团队卖出了10万把共享雨伞的广告。成立三个月的时间里,漂流伞已经在深圳、上海两座城市超过1万个网点进行投放,总数量20万把。

就这样,顾曼做的共享雨伞项目漂流伞在外界的质疑声中成立,又在质疑声中连续完成融资。今年8月,刚成立2个月的漂流伞完成了戈壁投资领投,创新谷、哈匹跟投的1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上周又宣布完成了德同资本领投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此前漂流伞还曾获得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做户外版“分众传媒”

在做共享雨伞之前,顾曼就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高中时,顾曼家庭条件不好,就想着自己做点小生意,高二时陆续做了奶茶店和紫菜包饭店。考上西北大学后,顾曼又想着折腾点事情做。从军训结束后把军训服卖给包工头,扫楼售卖防晒霜这些小生意做起,三个月后和学校后勤部门合作,负责全校饮用水的配送服务。

大二还未结束,顾曼就开了5家餐饮店、1家美甲店和1家美妆店,到了大三,顾曼又从短途物流切入做起校园外卖,最多时曾带领80人的团队。

从底层摸爬滚打下来,顾曼逐渐把地推、物流、供应链等环节摸清。

2014年临近毕业时,西北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始,顾曼想要参赛,但是必须选择一个新的创业方向。三个月后,内容社区恋爱说的团队和demo到位,定位就是“情感版”的知乎。

顾曼开始带着恋爱说参加路演。如果说之前“做生意”的经历是游击队作战,这次创业大赛让顾曼第一次接触到创业的“正规军”。

那场路演结束后,作为评委的深圳创新谷的朱波找到顾曼深聊了一次,随后便决定对恋爱说进行天使投资。不久,恋爱说又拿到了英诺天使李竹的投资。此前,恋爱说还曾拿到王冠雄的种子轮投资。

只是两年多过去,顾曼发现内容社区这个赛道偏窄且变现越来越难,盈利微薄。

2016年9月,顾曼把恋爱说项目停掉,重新寻找创业方向。

这时顾曼开始解读团队的基因:团队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所以更适合做注重地推、渠道这样的线下产品;新方向应该选择一个可以短时间内高速增长的行业,因为顾曼知道这支从恋爱说跟着自己走下来的团队凶狠且打法野蛮;最后在选择的赛道上,需要市场容量更大,能够和大的应用场景挂钩的项目。

一番筛选下来,顾曼决定踩着共享的风口去做共享雨伞,而试水的第一个城市就选在了深圳。

选择从深圳切入,是顾曼一番调研后的结果:做雨伞市场,必然是以南方市场为主,深圳和上海首当其冲;但是上海人力成本相对更高,而深圳一方面人力成本低便于快速打开市场,同时更靠近供应链。

不久,顾曼把团队从北京搬到深圳。

做共享雨伞,乍听起来是一个很扯的项目,但一开始顾曼就明白,漂流伞做的不是一个分时租赁的生意,它卖的不是伞而是广告,只是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借还伞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流动的户外媒体,说白了,漂流伞要做的是户外版的“分众传媒”。

  

像ofo一样低成本快速铺开市场

想要把伞在城市中大量铺开,就要把成本做的足够低。

顾曼算了一笔账,一把伞的生命周期一般在6-8个月,而如果单纯为了智能化雨伞而配备精密的智能机械锁,成本一般会提高到80元左右,这时算上分时租赁和广告的收入也很难收回成本,所以一把伞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在15块钱之内。

顾曼来到浙江拜访国内最大的雨伞生产厂商友谊菲诺。当时,漂流伞的团队只有6个人,在深圳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这次拜访本来是想要寻找代工厂,结果两个小时后,听完漂流伞商业逻辑的友谊菲诺便决定对漂流伞进行战略投资,先生产一部分雨伞进行投放试水。

目前市场上的雨伞中,大约有30%是广告伞,制造成本一般在15-20元。而漂流伞的注册用户押金是15元,24小时之内可以免费使用,超过24小时后收费0.5元每天。按照这样的收费标准,再加上伞面上的广告,漂流伞一开始就能够实现盈利。

并且漂流伞的广告是按照季度去卖,所以印制广告的伞面一般会在3-6个月左右更换一次。目前一把漂流伞的成本控制在7.5元左右。

这套商业模式也得到老股东的认可,朱波看来,漂流伞的方向确实可行。首先,共享雨伞的获客成本和共享单车相比更低,且雨伞属于轻资产,进入市场的方式并不算烧钱。今年6月,漂流伞完成了创新谷领投,雷雨资本、以正资本、友谊菲诺跟投的5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共享雨伞概念一开始出现时,被众人认为项目“扯淡”的很大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看天吃饭的生意,只有下雨时才会有流量。但是顾曼则是切入晴雨两用伞的市场,大大增加了伞的使用频率。

以深圳为例,年均降雨天数在137天左右,高温日照天数在65天左右。而九成的用户会面临出门下雨没带伞的问题,只能临时买一把15-50元的雨伞。因此对于南方几大城市来说,用户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有用伞需求,这样的使用频率足够支撑起漂流伞的商业模式。

从外观上看,漂流伞和普通的广告伞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伞柄的底部有一个二维码。用户打开手机可以查看附近的投放点,用微信扫一下蓝牙伞桶中任意一把伞桶中的二维码,伞桶上对应的蓝牙锁就会打开,用户可以取走;待到还伞时,用户找到附近的投放点,靠近伞桶,再扫一下需要归还的伞柄上的二维码,蓝牙伞桶会打开一个盖子,放进去之后就会完成还伞。一般这种智能伞桶会免费投放在CBD、物业住宅区还有商超等地。

除了这种智能伞桶,漂流伞还会跟商铺合作在门口投放普通伞桶,雨伞在商铺的看管下,用户可以即取即用。目前,漂流伞还跟易到用车合作,把伞直接投放在后车厢。

并且,漂流伞也鼓励用户和用户之间进行借伞,另一位用户扫码后,前一位用户自动完成还伞,新用户则继续使用。

但是,为了能够让用户即借即还,漂流伞必须要在城市中铺设足够量的投放点。顾曼说,以深圳这样一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为例,大约需要150万-250万把雨伞才能实现饱和,这意味着在住宅小区的单元门口、办公大楼等4万个网点进行投放。

从7月13号正式开始运营到现在,漂流伞在深圳和上海两座城市的整体投放网点量已经超过1万个,总数量在20万把左右。

顾曼说,目前漂流伞的损毁率并不高,且新一代的产品会在伞柄部加固,让二维码不容易被抠掉。

目前漂流伞有近30万用户,并且签下了5个广告主,产品覆盖在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四大城市,成都、南京、厦门等城市也即将开放。

目前漂流伞的团队在80人左右,按照顾曼的估计,到年底之前,漂流伞将会投放出300万把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