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面与亭字|南风凉哩哩

 挑燈看劍r7wtm5 2020-08-28

“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这一潮州俗谚,要让外地人看明白,可说成“湘子桥顶食炒面,潮州城内看亭字”。

这俗谚一看就知道它只会在城内一些生活比较优裕、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中流行。炒面是通俗食物,潮人以米饭为主食,炒面应属小食。三餐图饱,小食图巧。生活条件较差的人,一般不会为图巧而去吃炒面。

据黄梅岑先生在其《潮州街道掌故》一书介绍,桥顶炒面是“以潮州本地人工制的面条,炒韭菜、豆芽,并加甜豉油的一种深具潮州风味小食”。

亭字,则是散落在城内大街小巷的众多牌坊的匾额题字,因“均出自名家手笔,颜筋柳骨,琳琅满目,行楷隶篆,各体俱全。认为于湘子桥上饱餐名小食‘潮州炒面’后,进城看亭上的字,是一件最好的艺术享受。”(黄梅岑语)

如此看来,这谚语在小范围流行的估计不会错。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就从没听过这俗谚,1955年秋到府城来读书,也从没听到有人提及,这,一点也不奇怪。从那时开始之后的二十多年,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破旧图新的年代,食炒面,看亭字,分明是士大夫的行止,尤其是牌坊都是表彰封建官僚们的所谓功德政绩的,更在批倒批臭之列,谁敢谈及欣赏?!所以,我在府城内生活的前三十年,既没去桥顶食炒面,且根本不知桥顶是否有炒面,也从没想到认真去看一看尚存的几座牌坊上的名家题字。

历史在一页页翻新,请看今日之潮州城内,传统小食得以弘扬,引进的小食在逐渐潮化,用丰富多彩、香飘满城来形容绝不为过。牌坊街重修,原构件重焕异彩,与新名家题匾竞相争辉,成为潮州一著名旅游品牌吸引着四方游客。这,似乎是“吃炒面,看亭字”的风尚在新时代的改编重演。

我以为,昔先的“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实际是引领潮人生活追求的新潮流。不可否认,若是三餐不得饱者,绝不可能图个食巧去桥顶吃著名小食;没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者,也不懂得欣赏书法,别说不知颜真卿、柳公权是谁,更遑论他们的书法风格。为了能过上食炒面看亭字的高品位生活,你就必须“刻苦赚”,有了多点的收入,才能“快活使”;你还必须多读书,提高文化修养,你才能品味到黄一道所书的“忠节坊”三字之刚劲雄拔,乃书法佳品;你才明白乾隆年间的书法家、鉴赏家翁方纲来潮州看到“三世尚书”坊而大加赞赏,称其“字皆径尺,遒逸绝伦。”并叫人拓下带回去把玩是一点也不奇怪。

不用总感叹人心不古,潮州传统之“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风尚,在今日潮州就到处弘扬。单看书法领域,从四、五岁孩童至八、九十老翁,常见他们泼墨挥毫,常见他们的书展书集,从其书法中,不难发现有颜体的丰润稳健的韵味,也有柳体用笔挺拔、风骨峥嵘的神气。今日虽不再有新建牌坊匾额,但有不少学校、医院、小区、商店,也常见出自当代名家的题名,它默不作声地向世人展示着文化古城的文化新貌。

“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虽然原为城内少数文化人所使用,但它的意义却不限于少数城内人。人类一切活动都为了大众生活的提高。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中最主要是食,能食饱又能食巧,多滋润;精神上,能看电视剧,又能欣赏到高深的书法艺术,品位高。

中国现在在努力推进城市化,让农民住进城镇,成为市民,也许不久,会有“街头吃小食,展厅品艺术”之类的新谚流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