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为了吃上饺子开始写作,45年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寻梦向天歌 2020-08-28

'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他的童年是在典型的农村生活中长大的,碰上困难时期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上到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回家,跟朱元璋一样当起了放牛娃。

离开了课堂,莫言再也不能捧起他喜欢的书籍阅读,陪伴莫言的,只有几头散发着臭味的老牛,以及放牛时独坐在山丘上的孤独和仿徨。

他只能在农活的间隙,翻着《新华字典》认里面的生僻字。后来,莫言得到了一套《中国通史简编》,每天翻出来看,后来还把这套书一直带在身上。

幼年的莫言,早早地尝到了饥饿是什么感觉,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什么经历就是他的什么风格,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饥饿的描写。

比如在作品《蛙》中,他写道:“一车煤块就这样让大家给吃完了”。

这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独有的时代记忆,真实的甚至有些夸张。

孤独也是莫言作品中的一个永恒话题。过早辍学,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苦和心酸,这些都给了莫言以灵感。他曾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

这样一个饱受无书可读之苦的放牛娃,日后又是怎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呢?说来心酸,莫言的作家之路和饺子有关。

在《我是怎样走进文学的》一书中,莫言提到了这个故事。1957年,他家隔壁搬来了一个大学生作家,这个人每天都有三顿饺子可以吃,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一个能够每天吃上三顿饺子的作家成了莫言的偶像。

他也想当作家,也想每天三顿都有饺子吃。就因为这个简单的梦想,他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76年,莫言参军入伍,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迎来了他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入伍后的莫言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在这四年的当图书管理员的时间里,他把图书馆1000多册文学书全部读完了。

经过无数次被退稿,1981年,保定市《莲池》文学社终于录用了莫言的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但他没有赢得一炮而红的声誉,这个作家依然没有名气。好在,他受到当时文学系主任徐怀中的赏识,由此开始比较专业的文学培养。

时间来到1985年,莫言凭借《透明的红萝卜》一炮而红,次年《红高粱》诞生,引起文坛震动。

那年,张艺谋还是一个摄影师,莫言以800元的价格将电影版权卖给了张艺谋,于是就有了那部巩俐和姜文主演的电影《红高粱》。

自此,莫言的文学道路也越走越宽。

1997年,莫言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2009年12月,莫言出版了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文学家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获奖的是哪部作品,网络上说是《蛙》,其实不是,莫言获得的文学奖是奖励他个人的,而不是他的某一部作品。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蛙》 绝对算得上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蛙”也是“娃”的谐音,莫言以六十年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写出了这部触及千千万万中国人生命与灵魂之痛处的长篇力作。

迄今已畅销逾500万册,加印数十次,成为经久不衰的名家经典。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我”的自述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万心,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坎坷曲折的一生;述说了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给人们带来的悲与欢、喜与乐、收获与丧失。

她从一个推行新式接生方法而受人爱戴的“白衣天使”到一个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遭人唾弃的“杀人妖魔”,最终成为人人心中万分敬仰的“送子娘娘”

莫言通过长篇小说《蛙》一针见血剖析了人性与社会。虽然作者是站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个小地方描写社会事件,但是我们通过作品的阅读却联系到了无数个发生在百姓身边感人肺腑、令人憎恨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了解莫言,从这本书开始,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而这本书,也在近期刚刚推出了全新手绘彩插的纪念珍藏版。

与市面上横行的盗版不同,这个版本拥有特制独立函套,附赠精美书签;

内文全彩色印刷,封面烫金设计,内含多幅跨页手绘彩色插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图书,绝对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地位。


作为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这本书揭露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剖析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他人有罪,我亦有罪。反省历史之痛,才是对生命的最好的敬重与悲悯。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那个时期,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或者只是听说过,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邀您加入我们▼

▼ 点击原文,学习经典的人生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