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年生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衰老? 无力? 看完NHK纪录片《七位老人共同生活的十年》后,有了另一种体会—— 原来,老年也可以有选择权。 纪录片里,7位女性步入老年后,选择了有别常规的养老模式: 抱团养老。 何谓“抱团养老”? 就是脱离家人,不依靠子女,搬到同一个地方,结伴居住。 老太太们也是这样操作的。 她们在同一栋公寓楼,各自购买了一个单位。 签订协议。 规定共同居住,但各自都有独立空间。 建立SOS专线。 只要有人呼叫,有空的姐妹就要响应。 互相有对方家钥匙。 出差了,姐妹还可以帮忙浇浇花、打扫家里。 她们还特意买多一个单位。 用作共享房。 可以在里面谈心、商量、聚会。 这样一来,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占。 因为抱团养老,她们拥有了别样的老年生活。 大家经常一起聚会。 每年一起旅游。 她们自称“女团”。 取名“个个Seven”,寓意7个人是没有血缘的家人。 不婚无娃,脱离父母,和闺蜜吃喝玩乐,一起相伴到人生终点。 是不是特美好? 然而,这份美好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真相: 她们之所以相聚,是因为害怕孤独死。 她们的担心有充分理由。 日本政府《平成30年版高龄社会白书》里,以东京23区作为试点,调查65岁以上人群孤独死的现状。 数据令人震惊: 2016年,仅在东京就有3179人被认定孤独死。 2017年,已经上升至4431人。 对比10年前,这个数据上升了60%。 《读卖新闻》以此为蓝本,推测全国符合孤独死的65岁老人,至少有4万6千人。 并且以难以估计的速度,逐年增长。 现实里,孤独死一直上演。 有名人的案例—— 2009年8月3日。 62岁的日本演员大原丽子,因突发脑溢血,猝死家中。 由于常年独居, 无人知晓,她已经悄然死去。 直到2周后, 家人发现联系不上,才报了警。 当警察打开房门后, 屋里臭气熏天,尸体已经出现腐烂现象。
也有普通人的案例—— 纪录片《无人知晓》里, 一个75岁的老人,离世3周后,才被发现。 他叫宫川一多。 他终生未婚, 有很好的工作, 收入稳定, 还有一栋2层的小洋房。 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
然而,父母离世,兄弟姐妹成家, 他成了独居老人。 他渐渐不再出门, 后来身体衰弱后,更无法自由行走。 离世后,清洁公司打开他的家门,发现塞满垃圾,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难以想象,在人生最后的时刻, 他过得多狼狈。
日本孤独死现象为何如此严重? 深究原因, 关键在于人口老龄化。 早在1970年代初,日本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时,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 已经占据全国人口的7.1%。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调查,日本已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国家。 预计到206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 将会逼近总人口的40%。 可怕的是, 人口老龄化不是日本的独有问题。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也悄然来袭。 今年6月,《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给出一个惊人数据: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约为总人数的7%。 到了2019年末,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76亿,比重飙升至12.6%。 人们婚育意愿下降, 常规的家庭结构,不再是主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可逆转, 独居成为普遍现象。 年轻时,独居很爽。 即自由。 又轻松。 步入老年后, 独居的隐患就会浮现。 生活自理。 疾病护理。 乃至呼叫求救, 都可能成为巨大的问题。 该如何应对? 很多老人想到了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在中国也不是新鲜词。 早在2017年, 杭州《都市快报》, 就曾刊登过一则“抱团养老征集”。
发起人是一名69岁的老太太,叫张浩。 2012年,张浩老伴去世。 儿女都不在身边, 她过起了独居生活。 她原本觉得独居挺好,直到一场大病发生,她饱受折磨,终于吓怕了。 不愿麻烦子女,她想到,住养老院。 却发现,最便宜都要每月3000, 还不包括护理费。 她住不起,也舍不得花这笔钱。 该怎么办? 她想到了,要不抱团养老吧。
张浩的设想很美好。 她有一个131平方的三居室,打算出租其中两个房间,征集志趣相投的姐妹。 同吃同住,一起把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征集发出后,反响非常热烈。 短短几天,就有300多个应征者。
张浩乐极了。 马上买了各种食材,囤满冰箱,迎接有缘人到来。 但真的那么容易吗? 不。 从设想到实现,她走了一段非常漫长的路。 见面前,张浩处于高位。 她能选人。 从300多名应征者里,她最终筛选了60名比较合适的。 逐一约谈。 她以为,抱团养老马上就要实现了。 结果,现实泼了她盆盆冷水。 会和陌生人抱团养老,必定都带着私心。 有人想借机找个便利老伴。 图张浩退休前是资深护士,隐瞒病史,把抱团养老当成征婚。 希望张浩能伺候他到死。
有人只把她当房东。 一对老夫妇,因为家里装修,想来她家暂住半年。 坐下来就挑三拣四。 一副出钱最大的样子,压根没有抱团养老的诚意。 好不容易,找到两个合适人选。 同居生活终于启动。
结果,只过了半个月就出事了。 两个合住人水火不容。 因为生活小事,直接在物业,对骂起来。 图:央视《讲述》 张浩无可奈何。 只能让两个合住人各回各家。 抱团养老计划,宣告失败。 很多人说,张浩找错对象了。 她应该把人选,定位在朋友圈。 但换个对象,能行得通吗? 也不容易。 前文的7位老太太,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年轻时,她们因为不想将就,选择自给自足,在各自的领域,做成了佼佼者。 能成为佼佼者, 或多或少都会有强势的性格色彩。 独居时,强势能让人很好自理。 但抱团养老,需要的是协作、妥协。 这对她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10年前,她们决定抱团养老。 当时就约定,遇事要互相分担。 然而,10年同居里,能做到问心无愧的,没有一人。 总结抱团养老的生活,她们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错综复杂”。 作为被拎出来的成功样板,她们没觉得光荣。 相反,经过10年的相处,她们对抱团养老,也出现了质疑。 还在继续。 只是因为没了退路。 10年时间, 她们已经和家人彻底脱节, 能依靠的,只有身边同样年迈的姐妹。 自从日本7位太太的采访播放后, 很多人再次认定, 抱团养老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但抱团养老,真的很难实现。 首先,门槛很高。 抱团养老需要一个共同的居住地。 要么做邻居。 在同一个小区,各买一套公寓。 但经济成本极高, 有多少人能在老年买一套房? 要么同住。 那就会出现,类似张浩的困境。 不平等的协作关系, 导致抱团养老违背初衷, 出房的人既然是房东,又如何做知心好友?
其次,习惯难改。 能选择独居, 个性多数相对比较独立, 但独立和强势,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年轻时, 你因为不想将就, 选择独自打拼,早已习惯独居的自由。 年老后, 你还能改变心性, 融入集体,迎合他人的生活习惯? 忍一时半会,可能行的。 但要忍几年,乃至十几年, 想想都知道难度多大。 到底该如何应对老年危机? 有以下2个建议。 1.组建家庭。 时下很多年轻人,看不起传统家庭结构。 他们追求真爱,渴望享受自由。 认为家庭是束缚、累赘。 尤其是在各种恶性事件发生后,“每日恐婚”更是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但婚姻依旧是抵御人生风险,最好的选择。 除了有父母, 伴侣、孩子是现在社会结构里, 离每个人最近的连接。
最关键的是,这种连接是受法律保护的。 孩子弃养,伴侣离婚。 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虽然,抱团养老也能签订协议。但这种协议,只能作为日常约束。 对方能否遵守,甚至在你陷入危险时,给予及时帮助,全凭对方品性。 所以,仍旧赞成, 大家遇到不错的人,可以组建家庭。 2.经济独立。 但不管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希望你都牢记一个真相—— 唯有握在手里的钱,才是对你最忠诚的。 选择婚姻,经济独立就是底气。 能让你在婚姻里,拥有话语权。 能让你在离婚后,拥有选择权。 选择独身,经济独立更是保命之本。 年轻时, 你的赚钱能力,决定你的生活品质。 年老后, 你的存款数额,决定你能否保有尊严。 当你迈进人生尽头,需要面对的是患病护理、延命治疗、遗体处理、坟墓等现实问题。 而要处理好这些,都必然指向,你的经济水平。 如今,越来越多人对精神需求,要求更高。 每个人都不愿意将就。 不管是工作、婚姻、生活。 来人间一遭,每个人都希望过得称心如意。 然而,不想告诉你,这是童话。 不希望你怀揣着美好幻想,走到最后,只能与垃圾相伴,被孤独吞噬。 人生是残酷的。 能活得又轻松又快乐的人,一般都有硬背景。 但那不是多数人。 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已经默默注定了,我们将如何死去。 所以,努力吧! 不愿放弃念想, 不想放低底线标准, 就尽你所能地,把人生,以及人生的收梢,都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孤独死》 2.维基百科《日本人口老龄化》 3.百度百科《抱团养老》 4.央视讲述栏目《抱团养老》https://v.qq.com/x/page/o0517h9nb3j.html 5.NHK纪录片《七位单身老太太共同生活的十年》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b411h7Ts/?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6.纪录片《无人知晓》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h411Z7QE?p=2 7.创视网《2022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老龄社会 65岁+”5年后将破2》https://chuangyi./whcm/20200620/062037536.html 真实的孤独死现场, 是你想象不到的悲凉和凄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