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子夏与山西书院

 zqbxi 2020-08-28


 卜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出生于今温县林肇乡卜杨门村,是孔子的弟子,在“七十二贤”中名列第四位,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宗师。子夏主笔编撰了孔子的言行集《论语》,成为儒家“四书”之首,又为《诗经》作序,为《易经》作传,为《礼义》作文,完成了“五经”注疏。在其以后收徒授学中,创造了章句教学之法,即在文章中加标点符号,并分章分段分句讲解,为儒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卜子夏不但是弘扬儒学的宗师,而且文韬武略俱备,被魏文侯聘为国师。魏文侯采纳卜子夏建议,招贤纳土,改革变法,很快便国富民强。

  卜子夏寿达108岁,死后葬于故里。现子夏墓前历代石碑大都已被毁,仅存有清康熙二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之碑碣。

始祖卜子夏言谈录

卜商乃孔门高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传承人,是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师。他勤敏好学,十八。九岁变师承孔子,经过十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终于脱颖而出,卓然成家,位列孔门文学科之首,深得孔子的器重,常与之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并发出了“起予者商也”的赞叹,足见他是参与创立儒家学说的卓越的思想家。孔子逝世后,守孝期满,便来到西河设教,长达55年终生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学生。设教期间,他发明章句,对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传承经学。史学的奠基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以“经世致用”的思想,首启儒法融通的先河,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发展,面对春秋末年时代大潮的剧烈变革,他与时俱进,儒法兼容,培样出一大批的治世英才,其中有一代雄才魏文侯,法家鼻祖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段后世的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史学诸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的功绩虽不及于“为万古伦掌立极,与两间功化同流”的孔子,却也不失为干木,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总之,子夏之学,对后世的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史学诸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的供给虽不及于“为万古伦掌立极,与两间功化同流”的孔子,却也不失为华夏文坛的泰斗。

1.[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人们如果把爱好美色的心换成尊敬贤者,孝敬父母能尽自己的力量,服事君主能够舍得自己的身躯,和朋友交往能够能有信用,说没经过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评语]

子夏教人注重伦常。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最注重的伦常,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得明晓伦常之理,才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明伦常,在家不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不行悌道,    不是一个正人君子,或叛或逆,总之是不合乎正道的。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贤人,那么就得把自己爱美好的心转化为尊敬父母,贤者,待服君子能尽其心,在必要时还应献出自己的生命。对待别人也应该有信用,不能朝三暮四,说一就一,说二就二,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走上正道——仁义之道,最终实现自己成为贤人君子的目标。

2、[原文]

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多可爱呀,美丽的眼睛真是黑白分明哪!洁白的底子上画五彩颜色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花。”子夏说:“这是说礼仪产生在(仁义)以后吗?”孔子说:“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评语]

中记述的是孔子的教学相长。在此,我们看到孔子并不摆出一副师长的面孔,而是和学生亲切的交谈,而且对自己学生发表见解的称赞,说明孔子是一个十分仁爱的长者,他对学生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就好比一个牵着小孩子走路的人一样,时时为学生拔开阻挡在他们面前的荆棘,使他们进一步接近真理,最终掌握自己传授的道理。同时还表现了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不仅向自己的师长学习,同时他还“不耻下问,”勇于接受后小子的先进思想,这对于孔子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对此我们也应该有所启发。

3、[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学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学者。”

[评语]

反映孔子对人才的看法: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才。

4、[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郁地向子夏说:“人人都有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生或死都有命运主宰,荣华富贵也是上天安排。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就是了。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兄弟呵——君子为什么要忧虑没有兄弟呢?”

[评语]

表现了子夏劝司马牛修养自身,以德待人,人人皆为兄弟。

5、[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打小闹的东西,也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要想其发挥长远作用,恐怕行不通,因此君子从事这些小玩艺。”

[评语]

子张说君子应不屑于小道,这不是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圣哲相违背吗?其实没有。因为子张认为君子是行大道的人,应该致力于天下事,而不能拘泥于小节,在大义面前能够不顾小节。他并不是认为君子是不注重小节的。君子的对小节的忽略是为了大节。

6、[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就是爱人。”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就是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那些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从先生那儿退出,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先生问怎样是智,先生说:‘提拔那么正直的人,罢免那些邪恶的人,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呵!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了一个皋陶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离得远远的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一个伊尹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离得远远的了。”

[评语]

论述了聪明能够成仁,仁智有相互关系。

7、[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矛今不能。我之大贤也,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询问有关交朋友的原则。子张说:“子夏对这个问题说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去交他,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跟这个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但也容忍普通的人。嘉许好人,同时怜悯那些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非常好的人,那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我,那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

[评语]

论交友要慎,但同时要广,两者应相辅相成。高尚的人不仅应结交贤德之人,而且应有同情心,能宽容他人。

8、[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联系现实地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评语]

子夏教人致智求仁的方法。仁备就在于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

9、[原文]

子夏曰:“曰知其听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语]

子夏论求学者应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上一个新台阶,日积月累。

10、[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匠整天住在作坊以完成他们的作品,君子终身治学以达到他们追求的理想。”

[评语]

论人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因而各自的工作也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得努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件事,就得圆满完成。工匠没有半件作品的。同样君子也不能一知半解,应努力完成自己的学问和德行。

11、[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的过失,他们必定要进行掩饰。”

[评语]

论人是有善恶之心的。人难免有过,关键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不是嘛,人谁能避免过错?圣人也会犯错。只要对自己的过错有羞耻之心,能够“不二过”,那就是好的了。

12、[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不同的外在形貌:远远地看他,庄严而不可接近,靠近他才感到温和可亲;可听他说话却又严厉冷静。”

[评语]

子夏论君子的仪态。君子有着君子的风度,远看如悬崖上有古松——傲岸,挺拔,高风亮节。接近他,你觉得他和蔼可亲,他循循善诱,感觉有一种智慧之光笼罩着你,犹如升天得道一般。

13、[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要在得到百姓的信任尊敬以后才去役使他们,在他们还不信任你时,他们会以为你有意折磨他们。君子还必须得到君主信任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评语]

论“信”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准则。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一个君子不可缺少的德行。可见“信”作为一种美德,对君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君子要做到能用“信”去感化,使人们觉得听他之使是荣,使君主明白他之谏是幸,那么,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

14、[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人的德行,在大节上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在小节上稍稍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评语]

论人应持大节而不拘小节。子夏认为一个人在德、礼、伦常等大德方面是不可有逾越的,在这些方面应恪守陈规。面对义,我们应不拘小节而求大义。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因此,一个人要能不拘小节而保大仁。

15.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说:“乎夏的学生们,让他们做些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后退一类琐屑的事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谈到根本的学问,他们却没有这怎么办呢?”子夏听到这话说:“哈,子游的话可说错了,君子追求的学问,哪些是先佶授的,哪些是该放在最后,厌倦了不教的?把学问比喻为草木,是应该区别开各各类别的。君子追求的学问,哪些歪曲呢?至于有始有终,深浅大小的学问都搞通了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评语]

论做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囫囵吞枣。使学问应该慢慢咀嚼,一口不能吃一只金鸡,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做学问应有步骤,不能过于追求速度,欲速则不达,反而被闲。

16.[原文]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我入见三王文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三王文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亡谓强。”

[译文]

子夏同曾参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见面后曾参发现子夏的身体有些肥胖,便问:“你为什么发胖,何事促使你发福”?子夏说:“从前我回家之后,看到墙上书写的先王之义就感到荣耀;可是出门到外边,看见别人的富贵之乐也感到荣耀。两者在思想中经常对立反复前思后想顾虑重重,很难分出胜败,所以消瘦了,现在,三王之义在头脑中占据了上风,正确思想处于主导地位,不再想那些荣华富贵,乐乐无为的事了,因此发胖了。”

[评语]

这段话说明错误的东西存在,使他思想优虑,食欲不振,身体消瘦了;正确的思想一目战胜错误的思想,就心情愉快,胃口申畅通,身体便发福了。所以说能战胜自己者,可谓之强人。思想境界不高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曾参听完子夏的话后,深有感触。

17[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了官的人有余力便去读读书,读书人有余力便去做做官。”

[评语]

论述了做官和做学问是事异而理同,做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问,把自己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过来,做学问是为了增长见识,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孔子不是说:“不学《诗》,无以言”吗?

18.[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就能算虽尽孝了吗?”

19.[原文]

子夏为营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过快,不要贪求小的利益。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做不成大事。”

20.[原文]

子夏读诗既毕,孔子曰:“尔何大于诗也?”子夏对曰“诗之于事也,昭乎若日月,燎乎若星辰。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涌先王之风,亦可以发愤忘食矣。”子曰:“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曰:“吾见其表,未见其里也。”

[译文]

子夏读完《诗经》后,孔子说:“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诗经》所包含的意义广大呢?”子夏对老师回答说:“《诗经》所抒发社会中的人与事,如日月光明。如群里燎亮。上有尧舜礼乐之道,下有三王仁义之道,虽然身居蓬草门户的简陋房舍中,弹起琴来再配合涌唱三王的风德,就可以激发出愤努力,忘食图强的决心来。”孔子说:“子夏呀,现在可以同你来讨论研究《诗经》了。”子夏谦逊的说:“我只看到表面浮浅的东西,里面所深含的寓意,还不能真正理解。”

21[原文]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帅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亥与豕想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因字形而误者,谓“亥豕之讹矣。”

[译文]

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遇一位读《史记》的人,念到:“晋国军队三豕渡河。”子夏说:“读得不对,是已亥渡河。这是因为已与三近似,亥与豕想似。”到了晋国以后,一问此事,果然回答说:“晋国军队已亥渡河。”以后凡是因为字形相似读错写错者,称为“亥豕之讹。”

22. [原文]

子夏曰:“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

[译文]

子夏说:“同人交往,以诚实对人,虽然关系亲近,必然造成疏远。就是说以真诚对真诚相互关系就如胶漆一样牢固密切;以虚假对虚假相互关系就如水上薄冰一样,见到白天的太阳很快消散了。”

23.[原文]

子夏丧其子,哭之失明,曾子吊之。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曰:“汝何罪也?我与汝事失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发疑汝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发未有间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尔何无罪也?”子夏投其杖而曰:“吾过也。吾离群而萦居亦已久矣!”

[译文]

子夏因为他的儿子丧亡,痛哭得眼睛失了明,曾子前往吊唁。子夏悲切的说:“老天啊!我没有犯什么罪过呀!”曾子说:“你怎么能说你没有什么罪过呢?我和你一同上学跟随孔夫子在曲阜,后来你在西河一直到老年,使西河的百姓疑为你就是孔夫子,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父母亲丧亡,这里的百姓们却没有听说,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的儿子死了却悲痛地将眼睛哭瞎,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你怎么说没有什么罪过呢?”子夏有所领悟地将手中的拐杖向地上投动,并且感动地说:“我错了,我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心胸不开朗真是太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