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焚烧祖父的日记 鲁人 在周氏族人的回忆中,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性格颇有些矛盾,他“性情是温和的,可是不轻易笑,也从来不说笑话。”又“性格急躁而好骂人。”“好讽刺,喜批评。”他“居官清廉,持正不阿,既不贪脏,尤不枉法。”可又“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这一切的后果是,在家族中,族人多不与他亲近,去世时更是冷冷清清,送葬的人很少。在官场上则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司,成为他仕途坎坷的重要原由之一。曾有会稽令俞凤冈丧妻,知周介孚有女未嫁,托人说媒,被其以“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一口回绝。后来介孚公贿考案发,有人想给他淡化,终因有人作梗,被判“斩监候”,这会稽令俞凤冈便是作梗人之一。 总觉得鲁迅先生身上继承了许多祖父的性格,耿介、温和,又狷急。不一样处是祖父作为本族自入绍兴后唯一的一名进士,颇孤傲;先生则因十三岁时,家庭的变故,饱尝了世态炎凉,变得异常敏感。正如其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因此,觉得鲁迅焚烧祖父的日记就颇能反映他性格的复杂。 周介孚生前一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用红条十行纸书写,线装得很好,有桌子高的两大堆,字迹娟秀。”而且,他即使临终前发高烧仍坚持不懈。这点鲁迅先生也很像祖父。但1919年周家变卖祖宅,先生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时,却将那有桌子高的两大堆日记全部焚烧了。据说“足足烧了两天。”当时,周建人曾疑惑地问:“祖父的日记也烧掉吗?”鲁迅说自己翻过祖父的日记,觉得只是“写了买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间吵架呀!有什么意思?”周建人则认为不一定都是写姨太太的事,感到烧了实在可惜,并强调:“他一直记到临终前一天。”周介孚人生最后几天,周建人一直守在他身边。周建人曾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祖父最后几天的人生经历,其中,就有关于他写日记的文字:“我眼看他早上起来,打开墨盆,我给他磨好墨,他就记日记,……我……心神不定,没有想到要去看看他写的是什么。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呢?”但鲁迅还是很坚决地回答:“东西太多,带不走,还是烧了吧!”先生不但烧了祖父的日记,而且将刻有祖父文章的刻板也一同焚烧了,已至误烧了先生花了大量心血辑录的绍兴先贤著述《会稽郡故书杂集》的刻板。这误烧到让人怀疑是周建人的有意。 东西太多,带不走。肯定是托辞。因为,鲁迅全家迁居北京时,曾将数十件大大小小未处理的物品寄存在亲朋好友家中,其中便有三箱书籍。上世纪三十年代,先生在与日本友人增田涉交谈中,曾提到看过祖父参加进士考试试卷的文章,并直言不讳地说那篇文章并不高明。多年后,增田涉回忆道:“听了这话,我感觉到那是小孩时受了严厉斥责对于祖父报复的口吻。”先生对祖父如此的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轻慢,从情理上确实难以理解。可能感情因素是其一吧。周介孚在外做官二十余载,只在1883年回过一次故里,但那时鲁迅尚年幼,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1893年初,先生的曾祖母去世,介孚公丁忧去职回家。十二岁的鲁迅才算正式见到了这位给家族带来荣耀的京官祖父。但半年之后,介孚公却因贿考案蒙受七年牢狱之灾。由于祖父被囚在杭州,先生无法时常探监。1901年,祖父出狱,先生早到南京求学了。一年后,鲁迅东渡日本求索拯救民族的良方,1903年暑假回国一次,至转年祖父羽化,祖孙再未谋面。想来共同生活的短暂,尤其最培养感情的幼年和童年时期未生活在一起,可能让先生对祖父的感情淡淡的。更要命的可能是,现实中的祖父和头顶罩着光环,以及先前想象中的祖父有着不小的差别。祖父到家不久,就在曾祖母去世“五七”的早晨,毫无征兆地暴怒起来,将全家老小一律从睡梦中轰起来。虽然,祖父并没有咆哮如雷,但突然狰狞的面目,一定给敏感的少年鲁迅留下了多年后都难以消除的恶劣印象。另外,周家的败落是因祖父而起的,虽然,原因是因为祖父架不住亲戚的怂恿,但年幼的鲁迅可能还是会在心里将这事造成的后果怪罪在祖父身上。祖父入狱后,家中经济急遽衰败,祖父却仍旧让姨太太及小儿子在杭州租房陪伴,因此,又需要两个佣人服侍姨太太及小儿子。而此时,鲁迅不但因在亲戚家避难,被讥为乞食者,还为了应付家中的生活,时常奔波于当铺,饱受冷眼。还有一件事可能也让鲁迅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先生初到北京栖身绍兴会馆,介孚公当年做京官时,也曾借住过绍兴会馆。会馆老听差对他颇有了解,曾向鲁迅讲了许多介孚公与姨太太怎样打架之类的事。老听差只是闲聊,先生听了却很尴尬,觉得很无聊,以至不再与老听差闲聊了。鲁迅先生一家都很注重家族荣誉,不然,先生全家就不会都对先生与二弟的离隙终生缄默了。 鲁迅可能向增田涉讲了许多自己少年时的记忆,但增田涉对先生的理解未必全面。先生对祖父也并非视若路人,毕竟祖父对他的期望他曾感受过。祖父在狱中为告诫晚辈所写的《恒训》,先生曾认真的抄录过,这说明了他对祖父尊敬。因此他焚烧祖父的日记应该还有思想上的原因。1919年“五四”运动刚刚结束,鲁迅先生已经完成了《我之节烈观》、《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等一系列抨击封建思想的文章,加之自己婚姻的不幸,使他对祖父买姨太太,及与姨太太之间的许多记述很反感。另外,当时先生正深受尼采和达尔文理论的影响。觉得老人是社会进步的阻力和障碍,祖父与家族中许多长辈陈腐昏聩的言行,更使他觉得老人是一种没落。因此,保存他们的一切毫无意义,甚至是耻辱。于是,鲁迅对祖父的日记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方式。 桌子高的两大堆日记,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痕迹。不知在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是否为自己的决定懊悔过。总觉得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内心应该知道这些文字的意义,可他竟然如此决然地全部焚烧,真的让人即费解又遗憾,至少是毁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