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言片语悟鲁迅 鲁人 读鲁迅的文字,常常在支言片语中会得到不同的启示。 ★“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当政客们在疯狂攫取自己的利益时;当军阀们在为自己的利益涂炭生灵时,鲁迅已看向了远方,他不是预言家,但他预言了未来,只因他有一颗悲悯的心。 ★“到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崇,没有新知识的结果;更与女子无关。” 人类的卑劣在自己愚昧无知,又贪得无厌,却将自己的罪孽归结到弱者的头上。这是鲁迅异常鄙视的。 ★“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 都认为鲁迅坚决反对表现闲情逸趣的“小品文”。其实,他讥讽的只是当国家危难之时,你把脑袋扎进“小品文”里,却不知自己的屁股可能已在人家的准星里了。 ★“坐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做超阶级的作家……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 鲁迅也想过“积几文钱,将来什么事都不做,顾自己苦苦过活。”但处在血腥的社会,他渴望国家的强盛,被压迫者的幸福。因此,他终于做不得隐士,也反感标榜自己的超然。 ★“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鲁迅读过许多佛经,他曾对朋友说“释伽牟尼真是大哲。”也说过“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他是宗教做思想去汲取养分,对囿于形式,甚至以此惑众的则大力鞭挞。 ★“被压迫者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 生活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鲁迅看过太多压迫者的无耻和被压迫者的愤怒,也就深深地知道他们不可能同路。 ★“要防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白用了许多牺牲,而反为巧人取得自利的机会。” 这又是鲁迅从鲜血中获得的经验。他会悲叹那愚蠢的牺牲,更会无情地揭露那些“巧人”的嘴脸。 ★“无产者的革命,乃是为了自己的解放和消灭阶级,并非因为要杀人。” 革命而不流血,古今中外不曾见。鲁迅读过太多的正史野史,自然清楚。他只是看到太多的滥杀无辜,所以总幻想社会能在快乐中,向着阳光开路。这现出了他人道主义的本性。 ★“从前反对卫道文学,原是说那样吃人的‘道’不应该卫,而有人要透底,就说什么道也没卫,这什么道也不卫,难道不也是一种‘道’么?” 如今,有人想说鲁迅主张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表现出他的狭隘偏激。其实,他反感的正是不加思考地否定一切。 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当然,除了专去研究某一位人,一般读者是不可能下如此功夫的。不过从他的文章中摘出支言片语,也可管窥作者的不同侧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