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说】重新认识商周金铭文

 新用户5935ozJ1 2020-08-28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金铭文是甲骨文与秦大篆的桥梁,形成继往开来的链条。


在先前的微文里,曾经提到过加拿大人明义士,是一位探索和保护中国甲骨文的功臣。就中国文字来说,如果把甲骨文作为源头的话,商周金铭文就是其继任者。


以前对商周金铭文的认识并不充足,过多视为鼎器装饰,或强调其记事功能,就文字的承前启后作用,认识上还有忽略和盲点。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金铭文是甲骨文与秦大篆的桥梁,形成继往开来的链条。

目前保留较好的商周金铭文记录,分别在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和散氏盘上,被行家称为四大国宝,各具特点。这四件都是西周重器,处于周金文的鼎盛时期。其意义在于大体摆脱了图画的原始雏形,同时开启现代文字先河,又略带甲骨遗风,有的字体尚带有鸟虫文痕迹,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金文属于篆籀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虽然它成熟于西周,但发轫于殷商,如商代晚期的戍嗣子鼎和利簋上的铭文,已从甲骨文的稚拙方笔,向疏密有序的大篆圆笔递进,节律上更加流便。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文字出现地方特色。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和西土两大区域,以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为其代表。虽然楚系的《越王勾践鉴铭》、《吴王夫差鉴铭文》以及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都是当时文字的登峰之作,却最后仍由秦系文字一统天下,即“书同文”。


作者言论自由,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