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文时期的大篆书法艺术

 bjptsg 2019-05-13
商代除甲骨文之外,还发现有少量的金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商代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青铜器在古代属于国家重器,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等规定)。为了说明铸鼎原因或记述重大的国家事件,往往在青铜器上铸造或镌刻字数不等的文字。由于我国古代把青铜称为“金”,铸造或镌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被称为了“金文”。
金文过去又称“钟鼎文”,属于篆书的大篆体系。但铸刻金文的青铜器不仅有钟、鼎等礼乐器,还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量器等,具体的器用名称有鼎、簋、豆、盘、簠、角、盉、尊、彝、壶、缶、觚、杯、盂、钟、钩、铃、戈、矛、戟、剑、量器、权、符节、车马器等几十种,“钟鼎”二字远不能涵盖以上众多繁杂的器用名称,因此就依据铸刻载体的青铜材质,将这一类文字统一称作“金文”。
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以礼器(国家重器)为主,如著名的“司(后)母戊大方鼎”。可能与同时代甲骨文的镌刻过程相似,商代金文也要经过书写、铸造(或刻制)等过程,即书写者和铸刻者共同参与。即使是前期考古出土文物的缺失,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惊叹,正如商代中晚期甲骨文的横空出世,青铜器为什么在商代突然大量出现,并且迅速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平?它没有任何准备过程?抑或所有的准备过程暂未发现?或者得到神圣或外星人的帮助?我们现在只能承认:商代的先民们太了不起了!时间也太捉弄人,它让现今的我们无法感知商代先民书法艺术的“全息”状态。
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一般与器物同时铸成,春秋战国时期,有些铭文则是在器物铸成之后镌刻上去的。 周继殷而王天下,统治达八百年之久。周所整理、推广的文字从西都镐京到东都洛邑,已是当时流行极为广泛的文字。特别是西周及秦系文字,更是后来秦朝“书同文字”的基础。这种文字的书法,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先秦书法的主要内容。
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金文的前身无疑是甲骨文,早期商周青铜礼器铭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周康王时期的重器大盂鼎,以及稍前的利簋等铭文。这类铭文弥补了甲骨文笔画方折、单调的缺陷,以圆笔居多,当然这与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质地是分不开的。甲骨文中有许多合文,这在金文中也有所继承,如“小臣”、“十朋”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如布算子的弊病,而且更体现了自然奇趣,使得空间分布有疏有密,正如邓石如所讲“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而且在结构安排和书写特点上,与甲骨文相比早期金文也都有比较明显的继承因素,比较容易和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区别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