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母亲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忆母亲

作者:宋桂忠


走在街上,忽然留意到路边出现了卖鲜花的,摆满了康乃馨、百合等,也有不少人捧着买来的鲜花,脸上带着喜悦的表情,匆匆离去。莫非又是什么纪念日到了?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星期天是母亲节,那些人是在为母亲购买鲜花,献上一份浓浓的爱心。看到他(她)们脸上挂着的幸福,我心中好生羡慕。

算下来,我母亲离我们而去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前的一天早上,突然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说是母亲突然昏迷,情况危机。听到这消息,我的脑子一下子蒙了,成了一片空白。急匆匆赶过去,看到母亲就在床上躺着,发出粗粗的呼吸声,任凭我们呼喊,没有任何反应。紧接着送到了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溢血,马上全力施救。我们通过熟人,找了最好的专家权威诊治,我们想,哪怕母亲成了植物人,只要老人家有一口气,我们也愿意伺候,也是我们的福分,因为母亲还在。但终因病情过重,无力回天,不到24小时,母亲便停止了呼吸。我无论怎样控制,也止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压抑的抽泣憋得我喘不上气来。我强忍悲痛,向单位领导求助,借了一间待拆的平房做了灵堂。母亲换了一身新衣,静静的躺在那里,十分安详,就像困了合上眼睡一觉,又像累了闭目小憩一下。我让外甥女拿来了化妆品,我要亲手给老人家化妆。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先轻轻地在母亲脸上铺了一层粉(我怕惊醒了她,所以动作很轻、很轻),然后涂上胭脂,描眉,涂口红。经过化妆,母亲显得更有生气了,更漂亮了。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母亲第一次化妆,但却是在她去世以后,由她的儿子为她做的。每想至此,便心如刀绞。那一夜,我就跪在母亲床前,抓着她的手,把头放在她身边,用心去体验母亲的温暖和母亲的爱。

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我要是走,一下子就走了,绝不给你们添麻烦。”我当时还反驳说:“人人都有用人的时候,哪里能这么巧,放心,我们伺候你就是。”没想到一语成谶,果然应了老人家的话,连告别的机会都没给我们留就走了,走得那么快,那么干净。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上过一天学,不识一个字。但是,母亲聪明,灵巧,能干,许多东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母亲的饭做得特别好,擀面条、包饺子、蒸馒头自不必说,就那打煎包、烙火烧、摊煎饼的手艺,简直堪称一绝。母亲打出的煎包,面翅又薄又脆;母亲烙的火烧,硬皮上下左右一样厚,黄而不焦,越嚼越香;母亲摊煎饼都是坐在地上,鏊子下面的火调得十分合理,受热面积均匀。在鏊子表面略微擦一点油,然后把面团围着鏊子由外及里滚动,待满了以后,就用刮板蹭几下。稍微一停,等煎饼熟了,用铲子把边上铲起茬来,用双手捏住,往上一扯,“嗤”的一声,整张煎饼便揭了下来。整个过程,母亲的身子都在有节奏的晃动,最后揭起煎饼的时候,双臂伸展上扬,自然而优美,简直像在舞蹈。另外,炸油条,做炸糕,包粽子,母亲都无一不精。二月二炒黄豆,一定是要咸甜两种口味;过年炒花生,一定要做出五香和糖衣的。生活困难的时候,母亲领着我去拣过麦穗,捋过树叶,她会尽量把野菜、杂草弄得好吃一些,不至于让我们无法下咽。

母亲会做针线活儿,由于早先家境不好,全家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由内到外,由单到棉,包括当时时兴的新鲜样式,母亲看看样子就能学过来给我们做。六十年代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老太太以前都没摸过,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她就成了使用缝纫机的高手,做的衣服更快了,也更多了,从剪裁到成衣,一条龙。我第一次上学的书包,是母亲亲手缝的,我的第一个文具盒,是母亲缝制的一个小布口袋。记得有一次,母亲买了一些回纺布(物质匮乏时期用布的下脚料重新纺织染色,价格便宜),给我做了一身草绿国防服,也就是军装,我穿上以后,高兴极了,扭头就冲到大街上,展示自己,也不管别人看不看,心里总觉得自己身上已然放出光来。

母亲是小脚,据说从几岁就开始裹,弄得皮开肉烂,哭了不知道多少次,才达到大人们满意的程度。因为脚变形了,受力主要靠脚跟,所以,母亲走路时总是显得不稳,左右摇摆,很是费力。但是,就是这双脚,在早年战乱、父亲在外地打拼、家里全指靠母亲一个人的极端困难情况下,老人家靠着仅有的一点地,靠着给人做针线,还要领着姐姐躲避日本人的扫荡,居然顶了过来,直到后来去了青岛,情况才渐渐好了起来。凭着这双脚,母亲又跟着父亲从青岛援助内陆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父亲忙于工作,顾不上家里的事情,都是母亲带着我们,一步步往前走,领着我们长大,送我们成家立业。

母亲原来是有工作的,因为孩子多,母亲辞去工作,专一照顾家庭。为此,她常常自卑地说,全家人都有职业,就她一人是个废人,需要靠别人来养活。每逢这时候,我们全家都会表示反对,盛赞老人家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声称她才是家中第一人。这话是为了让母亲高兴,更是我们的由衷之言。

我曾经有个想法,也对母亲说过,那就是一定带着她到北京去一次,去看看故宫,看看天安门,看看颐和园,看看天坛,让一辈子没离开过山东的老人家开阔一下眼界,等去了北京,如果身体还允许,那就再陆续出游。母亲听了兴奋得不得了。可惜,我的设想太晚了,我的计划太迟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撒手西去,竟不给留下尽孝的机会,这悔恨自责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直到现在,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