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孔凡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水果蔬菜很少见,如今摆在客厅茶几待客或者自己享用的榴莲、芒果、山竹、猕猴桃、火龙果等稀奇古怪的水果更是闻所未闻。偶尔能吃到的也不过是杏、桃、梨和苹果等北方常见水果。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每次读到这段奇妙的文字总能让我们直流口水,覆盆子不知何物,桑椹倒是听说过。我家在圣人故里——曲阜的一个小村庄,紧靠泗河岸边,我家住北岸。一天,不知哪个小伙伴从哪个大人口里听说河南岸有一棵高大的桑椹树,结出的桑椹又大又红酸甜可口,我们听得直咽唾沫,于是胆大的就撺掇我们准备去——偷!父母和老师谆谆教诲的“仁义礼智信”早被桑椹的酸甜打败了,我们都举双手表示赞成。接下来就要实施了。可要到达目的地也没那么简单。第一关得过河,想要过河还要费点劲,五月的天气,河水还是冰凉的,下去感觉刺骨入肉。可为了可口的桑椹,认了!小伙伴们纷纷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而过,一个个龇牙咧嘴,却都不说后悔,更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好不容易过了河,可桑树在哪儿呢?一无所有,毫无目的。几个伙伴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桑椹长啥样子,没有一个能说的上来的。沿着河堤寻来找去,还不敢打听,毕竟知道,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怎么敢大张旗鼓的去问呢?走着走着,“看,地上有个像毛毛虫的东西!是桑椹不?”一个伙伴惊呼起来!众人一拥而上,看谁跑的快,一个个小脑瓜挤在一起,像绽开的向日葵。第一个发现的抄手把桑椹捡了起来,拿在手里,果然是没见过的,红彤彤,硬硬的,还有点芒刺,说像麦子,可比麦子短粗,说是谷穗,又比谷穗更紧凑,那一定是桑椹啦!一个桑椹让大家激动起来,谁先尝尝又被提上日程。“知道,知道,我知道……”话还没说完,桑椹已经进嘴了,几双眼睛闪烁着盯着他。可他眉毛拧成了一字,嘴角上扬,脸上的肌肉收缩在一起,狰狞的面容让我们几个退后了一步。第二个不信,也来了一口,结局是一样的。第三个,第四个……都是如此。都说桑椹好吃,骗人的吧!我们不再对桑椹有任何幻想,悻悻地回家了。第一次吃桑椹,却留下了酸涩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那是桑椹还没成熟,所以不好吃。可那酸涩的味道直到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酸涩中带有甜甜的味道,就像那酸涩的童年记忆。
作者简介: 新荷一片,原名孔凡河,籍贯曲阜,孔子第七十四代孙,现供职于济宁高新区某学校,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爱好读书写作,经常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写写自己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