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之间(一):城里人对乡村的认知“bug”

 泰荣林黑皮 2020-08-28

乡村调研手记

乡村调研手记018


谈起中西部的山村,大家会想到什么?

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还是“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乡民,亦或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清丽环境。曾经,幽远深处的乡村的确如此。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每一个小山村都有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然而,它们曾经的标签,却还被贴在大部分城里人的心中。

1

全球化、信息化早已席卷而来

这里不再是隐世的桃花源。

第一次来到地扪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叹:“村里的网络还不错”、“孩子们表演的节目不是最近很火的×××吗”、“还以为这里不可以电子支付呢”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似乎,这里应该倒转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才是他们心里想象的样子。

殊不知,在城市被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包围之后,乡村也亦步亦趋地进入了这个世界。

你会看到:孩子们经常玩着手机,嘴里还会时不时地冒出一句时下的网络流行用语;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的脚步也被全球疫情的现状扰乱着;妇女们互相分享着近来新出的海外电视剧;男孩儿心里的Super hero,大部分都是美国漫威中的某位角色。

虽然,乡村的信息化建设与城市之间还有鸿沟,全球化的脚步也不如城市那么快。但是,这里早已不再是隐世的桃花源了

2

质朴的限定条件

质朴、热情,是很多人对山里村民的印象,这确实是村民的一个面向。

但是,这个面向需要存在于一个限定条件之中,即需在未被商业元素沾染的范围内。

同样是他们日常的食物,一种是来往游客经常买的,村民就会问你买不买,如果买,需要支付多少钱;另一种无人问津,尚未被开发出商业价值的,村民就会送你吃。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种可以带来利益,所以他们选择价值交换,而另一种则是吃不完也会浪费,所以还不如送人做个人情。

如此的道理。所以,大家不必诧异,乡村里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事,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好像,是人发生了变化,有的人依旧素朴,而有的人已经世故。其实不然,究其根源,还是质朴特性形成的那个前提条件变化了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素朴固然美好,但是随环境而变的人家,也不该成为大家失望与指责的对象。

况且,如此商业意识,于城市中早已成为惯常。为什么到了乡村,会引来诧异或是双标的“要求”。

3

逐渐脱离乡土的村里人与向往乡土的城中人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职业的分化,村民开始逐渐脱离土地。

村子里的土地,对于村民而言已不再如往昔般神圣。

村民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早已被瓦解,生产生活方式也以方便快捷为准绳,乡土化的东西越来越少。

城里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反而愈来愈向往曾经的乡土生活与纯粹的自然生活

故此,当他们来到乡村时,总是对乡村抱有一种想象中的憧憬,却已与现实生活中的乡村相距甚远。

村民的价值观一直是趋向城市的,于是乡村慢慢沾染了越来越多城市的气息。

而这些,往往是城里人在城市想逃离的,在村里又看到,难免排斥。但是,这又是村民在现实生活中迫切需求的与心之向往的。

生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难免产生标签化的偏差认知。但是,这种偏差认知不足以成为下判断的依据与双标的理由。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

文字编辑:韩铠宇

图片编辑:韩铠宇

图片来源:网   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