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你“一巴掌”,你才会懂得粤点要这样创新!

 一葉一如来 2020-08-28

得闲饮茶,是广东人与朋友之间的一句口头禅。

而在广州,“饮早茶”早已演变成以“吃粤点”为主的特色活动。所谓“食在广州”,正是从饮早茶开始。

莫看这“茶水”普普通通,也莫看这“粤点”小小一件,其中蕴含的文化、技艺无不展现着点心师傅的匠心独运以及粤人的休闲生活。

如今,粤点在海内外百花齐放,各式创新的粤点在市面流行。但是,什么才叫“创新粤点”?怎么才能“创新粤点”?

这期,我们不单只讲粤点的发展,还继续有请粤点泰斗、2020中国(广州)点心技能大赛总顾问何世晃继续畅谈粤点创新。

“珠江水道”带动茶楼兴起

要说粤点的兴起,就不得不提以其为载体的茶楼;而要说茶楼的兴起,离不开“珠江水道”在其后的推波助澜。

饮食业的根基,在于市场。广州的饮食娱乐中心,早期在濠畔街,后在西关一带及其江面上,无不逐市场而行。这些地方,都属于广州城边河畔的“珠江水道”。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广州“番舶始集,诸货宝南北巨输”“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成为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的“天下四大聚“之一。而广州因缘际会成为商品集散、交易和生产的中心,饮食繁盛,自不待言。

随着五口通商导致的贸易中心北移,广州的中心地位愈发突出起来,尤其是南番顺一带工商产业渐衰而挤出的资本,也开始到作为中心的广州寻找出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州茶楼的兴起。

根据广州史志等资料介绍,咸丰同治年间,广州人虽重饮茶,但商业性的高档茶楼并不多见,多是砖木结构规模不大的小店,因此不称“楼”而称“茶居”,例如第二甫的第珍居、第三甫的永安居,第五甫的五柳居等,所以此后好长一段时间广州人口头上仍称“茶楼”为“茶居”,连带影响到上海开埠后早期粤人开办的茶楼,也缘于广州兴起之叫法。

待到光绪前后,佛山七堡的商业资本,大举流向广州,投入兴建一批三层高的轩敞茶楼,才名副其实地进入茶楼时代,那时,流行着一句谚语——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痞(茶居),也正是如此。相传,“食在广州”的时谚,也正是源自这种“饮茶”文化。

“星期美点”助推茶楼兴旺

直到抗战以后到解放前夕,广州仍能开辟出一片茶楼新天地。富国、南昌、海天、泉珍、擎天、富华、明星、明珍、维新、瑞如、金山等茶楼如日中天。

当时,在以酒家为尚的年代,如竞争激烈的长堤一带,一景、公园、大三元等均采用免收茶价手法以招徕顾客,当然茶的质量越来越不重要了;而“星期美点”,作为1900年前后在这些大茶楼兴起的一种新格局,才是真正令广州茶楼乃至整个广州餐饮业声名远扬的原因。

据粤点泰斗陈勋介绍,早期茶楼以及酒家的点心,也比较简单,多是杏仁饼、蛋卷、薄脆、糖果,有些茶楼则只是供应糖果食品,如糖莲子、糖冬瓜、糖桔子、糖金橘以及糖荷豆等。到民国之后,茶楼酒家为适应市场竞争以及来自各地人群的需要,点心的品种才陆续增加,如豆沙包、麻蓉包、椰蓉包、叉烧包、腊肠卷等,牛肉烧卖、猪肉烧卖等也是民国后才出现成为茶点。

上世纪20年代初,陆羽居点心师郭兴(孖指兴)创制和推行“星期美点”,就是一星期变换一次点心,打破过去每个季节才换小部分的做法。每隔一周,民众可以在茶楼酒家吃到不同口味的点心,如此快节奏的口味变化,自然吸引了不少食客。

广州的星期美点,直到解放后,仍盛风不坠。当时,最有影响的《申报》在1945年12月18日刊的通讯《我从广州来》说道,“‘食在广州’现在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事实。食的不特好,还且多,‘多’中有两多,一是馆子多,夸张一点,平均每五家店户中,有一家是卖食的。第二是花样多,单是点心一项,已经包罗古今,贯通中西,调和南北。” 

粤点发展到现在,已有数千品种。作家赵珩曾在《老饕漫笔》中,将广式早茶中的点心分为六大类别:

一是荤蒸,如凤爪、排骨、猪肚、牛腩、凉瓜卷、腐皮卷等,糯米鸡虽然个头庞大,又用干荷叶包裹,也应属于这一类;

二是甜点,为蛋挞、椰丝挞、芙蓉糕、椰丝球、豆沙酥、水晶饼、叉烧酥等,也有三十来个品种;

第三是小笼蒸,像有名的虾饺、腐皮干蒸、香茜海鲜包等;

第四是大笼蒸,说是大笼,实际比小笼大不了多少,但区别是在皮子上,这些东西的皮大多是发面的,如叉烧包、奶黄包、玫瑰豆沙包、莲茸包、鲜肉包等;

第五是粥类,如鱼生粥、鸡生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

最后一类是煎炸,如煎饺、咸水饺、煎马蹄糕、煎菱角糕、炸春卷、炸云吞、煎萝卜糕等。

“粤点创新”要记住这两句

有餐饮老行尊曾讲过,粤点的制作,万变不离其宗,靠的是充分发挥固有的烹饪技艺,合理匹配,口味常新,花式常变,风味常换,型格创新。新派点心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新课题,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粤点泰斗何世晃认为,粤点要发展,创新是必然的。但是,粤点创新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能违反食材的原理;二是创新后的粤点是否比原来更好、更适合市场。做到这两点,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创新。

不过,现在市面上不少所谓的创新粤点,在何世晃大师眼中是完全不及格的。例如叉烧包,现在市面流行一种三角叉烧包,顶部的三瓣如同锋利的匕首,这是使用了叉烧包预拌粉,简化了发酵等环节,而点心师傅直接就将面皮折成三角形,使得蒸出来的包形状像匕首。同时,这种三角叉烧包的外形决定了馅料容量,在同样重量的面皮下,三角叉烧包的馅料不到传统叉烧包的一半,口感不够丰富,仿佛在吃馒头。而且,这种形状也导致馅料容易坠入包底纸,下端露馅。但是,还有不少人美名其曰:创新。“叉烧包作为粤点中的基础点心,也是粤点的代表,违反食材原理的粤点创新,无疑刮自己一巴掌!”

他续称,现在流传下来的每一款粤点,都是经过无数的点心师傅的无数次尝试、打磨而成,年轻一辈的点心师傅要怀着尊敬前辈、尊重传统的心来认真打磨好这代代流传下来的技术,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良。以虾饺为例,从前的虾饺馅料中,会有笋粒,不过因为粤人认为笋是发物,并不适合部分人群食用,于是渐渐弃用,而虾饺也丧失了一份“爽”的口感。“不能是一味地弃用,不用笋,我们还可以用通菜梗等爽口而无杂味的材料,红红绿绿而且爽口,保留原味的同时也更加好看,这不就是不违反食材的原理上进行创新了么?”

再如蟹盖猪油包,现在会制作的点心师傅少之又少,皆因工艺复杂,而且猪油、冰肉等材料也被现代不少点心师傅、食客敬而远之。“工艺复杂,我们可以改良,例如现在我教徒弟做的猪油包,将里面的牛奶改成炼奶,这样一来面皮就不会太快泄身,制作的速度我们可以放慢,而且炼奶的香味比牛奶更加浓郁,味道也就更加好;猪油、冰肉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我们也可以改,减少冰肉的用量,加入白莲蓉、冬瓜蓉、榄仁,吃起来也更加健康。”何世晃大师说道,“好的点心,好的技艺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做点心并不是1+1=2,我们要根据面粉的不同筋道、不同的含水量、不同的温度等采用不同的手法,不能‘尽信书’,这就需要点心师傅有更多的化学、物理的知识。

“粤点,是广东的名片之一,这次2020中国(广东)点心技能大赛,我希望不止能看到全省各地的选手能够弘扬传统的粤点,还希望见到他们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创新,将粤点这块广东名片擦亮!”

图文 | 龚智南

部分图片来源 | 综合网络

编辑 | 某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