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始心动,生死无别方入道

 果果w65k9gp8te 2020-08-28
知行合一始心动,生死无别方入道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心是万物之主”的意义所在,那么你就会明白,你的心态会决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之状态。譬如你不开心时,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不好的……

我们先看看《疑人盗斧》的故事:

柴夫以砍柴、买柴为生,有天上山砍柴突然发现斧子不知所踪。吃饭的家伙竟然不见了,这还得了!于是他心急火燎地到处遍寻,仍不可得。偶然间看到了邻家小伙,便感觉他有点异常了,心想:这小子以前总来我家玩,现在突然不来了!而且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样子,以前爱笑爱玩的他,现在也变得沉默寡言了……他肯定是心里有鬼!斧头定是他偷了无疑。于是暗中观察那小伙,越看越感觉他越像是个小偷。

又过了多天,柴夫砍柴时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定睛细看,正是上次砍柴时因自己不小心而遗落的斧子,因此又喜又愧,喜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愧的是不应猜疑邻家小伙是小偷。因此,他回家后又再详细地观察那个小伙,才感到:人家之所以沉默寡言,可能是看我不开心而不愿意搭理我吧!人家之所以看起来心事重重,正是因为看到我自己也是心事重重!

这个故事说明了,不但你的心态会决定你所看到的事物之状态,你的心态也会影响他人它物的心态。量子物理已经证实,所有的人与物都存在意识上的相互联系,亦即“量子纠缠”,都会相互的感应——一种互动的反应。所以才有杜甫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

综上,明白了心的意义所在,我们今天要重点分析一下“心学”大师王明阳的“知行合一”。我们便会得出一种与之前人们所普遍解释的、截然不同的答案。过去,我们难道真的理解了“知行合一”吗?我们难道真的理解了王守仁的“心学”吗?那就先看看,过去人们对“知行合一”的解释是如何的:

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即理论加实践才是“知行合一”;

先知而后行、或行而知之,才是“知行合一”,也才能称得上“德”或“善”!这也是“心学”的由来……

以上就是过去人们对“知行合一”最普遍、最主流的解释,当然还有其它的解释,但都与上面的意思大相径庭!

但是,以此来解释王阳明于每每生死攸关后才能获得的“龙场悟道”,就未免太过牵强了!也太轻视了生死的意义了!更小看了能成为一代“心学”大师的王阳明了!我们应该明白:“悟”是大彻大悟,“道”是万物一心,这才算得上是“悟道”吧!

不妨简单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遥控器能控制电视机,也知道电视机能感应到遥控器,而实现远程操控的功能,这就是“知”。那么在控制遥控器时,其实就是在控制电视机,这则是“行”。但要实现这个的前提必须是——遥控器与电视皆正常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情况,万一遥控器或电视机的其中一个不能正常工作呢?又或者二个都不正常了呢!那么在此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知行合一”了。因为即便知了,也不能行;即便行了,也不能知。此时的“知”只是“半知”或“理所当然的、合理的猜测”而已,而非真知。此时的“行”也只是可行,而非真行。

所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知即行,行即知”,知、行都是同一个东西,是一物之两面罢了。只有行才谓知,而知时已在行了!知必行,行必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要与实践一致,心理要与行动一致,而且是同步的一致。即要做到“人在哪,心在哪”、“做一事,就专心于一事”……如此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既知不行,那么所谓的“知”,只是停留在大脑里的想象或思维,就只是幻想或空想而已!

行而不知,那么所谓的“行”,就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了!只是无谓、无用之行,是假行而非真行。

所以当知行合一时,才是真知真行!因为无论“知”或“行”都不是只停留在大脑里的幻想或虚构中,而是实实际的、亦即超越了大脑思维的!所以它肯定就是心的反应了。所以才会有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这里,尤其要注意“而时”是同时之意。即“在学(知)的同时进行实习、实践(行),就会涌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专心致志地做事,全身心投入地做事,才能使心的力量发动,也才会产生来自内心的喜乐之感,也才会真的有所作为!

只有这样,才能入道,也才能了生死。这才是王阳明面对生死之间抉择时的深切领悟。所以他才会有“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的如斯感慨。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万物皆心,心外无物”。那么真正的知、行都是心的反应,也是心的力量,知行合一时,正是心动之时,正是摆脱大脑控制后心的反应之时,因此,“知、行、心”是一不是三,亦即“知行合一心始动”。这其实就是一种定!这个道理其实真实地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身心物合一、身心事合一”就是知行合一,亦即心动也、入道也!

正如生与死、生死之间并无分别,生死是一物两面。只要你明白了心的重要性,“心是万物之主”,那么生死之别都只是心态之别而已,死只是另一种的心态历程。

“生死只在一念间”——量子物理证实,一个肉身,它是瞬间消失、也瞬间出现的。

“人心死,道心生”——一个活人,从世间的角度看是生,从道的角度看则是死。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只是生的另一个状态而已,反之亦然!所以生即死、死即生,生死并无分别!

既然生死无分别,那么人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超越死亡。事实也正是如此,圣人、贤人因领悟了生死,明白了生死皆是幻相,在面对死亡时就能从容自如、甚至于必要时会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而成为真人!

从容自如的有禅宗二祖慧可、苏格拉底……

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有文天祥、李大钊……

古往今来,视生死如常的人不计其数。他们都能在面对肉体消亡之时,无有恐怖、没有留恋、没有嗔恨……

正如佛说:“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生死即涅盘”、“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种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正是超越了生死的那种极致的心态。

正是:“知行合一有愉悦,超越生死得极乐!”我们若能时时、处处都做到“知行合一”,最终会做到能随心所欲地入定、入道,就能于生死关头、潇洒地摆脱仅停留在大脑思维里那种生死的幻觉——六根、六识所带来的一切情绪,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