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不行。要想掌握知识,不读书不行。在各类信息如浩瀚大海般的知识大爆炸时代,要想掌握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读书不讲求方法不行。当下,谁拥有了满足社会与自己发展需要的知识,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 ![]() 8月13日,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馆里,小读者在翻阅图书。 喜欢书的习惯——爱读书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论语·述而》中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他喜欢读书到怎样的程度了呢?《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晚年喜读《周易》,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孔子的爱读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论语·述而》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读书),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啊!” 汉代著名文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南宋杰出诗人陆游自我评价说:“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的真实写照。清朝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亦堪称道。他少时即手不释卷、书不离身。亲政后,日理万机,依然读书不辍。尝自谓:“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被时人称颂为天才和神童,但在他天才神童的表象之下,更多覆盖着的却是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强调说:“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曾获得过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我国新文化运动领袖著名学者胡适说:“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他强调读书的习惯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不能欺己欺人;谨慎小心也是很需要的,遇事不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谦就是态度的谦虚,不要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的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他说,我十三岁“外出求学所带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读书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选择性地读书——读好书 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著名作家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提倡慎选精读。先用心选定一本好书,然后反复阅读,有的书他甚至读过几十遍,直至真正懂得了书中的道理,才肯把这本书放下。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有一个选择所读书的“精当”之说,就是读书要注意选择,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于学业事业亦无补,而且还可能会受到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严重有害。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时,介绍把要读的书分成三类,即精读、泛读和仅供翻阅的。“精读的是要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仔细读的书。”那么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他说:“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了下来。” 冯友兰先生还总结出了读书的“精、解、知、明”四要诀,即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书的选择实在是个大的课题,粗略地讲宜从两个方面予以斟酌: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品德修养陶冶情操身心健康有无益处;其二是要考虑对学习工作处事生活等有无帮助。 高效率读书方法——会读书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了“二十四字”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意为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穿凿附会粗心性急,要自身体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要抖擞精神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端正态度诚心诚意持之以恒。 鲁迅先生读书有个“五到法”。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发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勤圈勤点,勤做笔记;脑到,多加分析,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特别主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要重视“读世间这一部书”,读“无字之书”。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有个读书的“四不怕法”。一是不怕难。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从不绕开。二是不怕烦。他所读的数学书,大都是流传很久残破不全的本子,他总是耐心地设法抄写,凑成完整的本子。三是不怕苦。他读书很勤奋,每天夜里鼓楼上已经打四更了,梅文鼎还在灯下读书。天刚蒙蒙亮,他又起床读书了。四是不怕丢面子。梅文鼎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记在本子上。出门时,他就带上这个本子,只要遇到懂数学的人,就虚心请教,哪怕是年轻的学生,他也不耻下问。 加拿大著名内科医生奥斯罗的“每天睡前15分钟读书法”。他做了一个计算: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普通的书,每分钟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周读3.15万字,一个月是12.6万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51.2万字。而书籍的篇幅从6万字到10万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7.5万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这个数目是可观的,而且这却并不难实现。这是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 读书时,务必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和思考,绝不可人云亦云,囫囵吞枣。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即使对经典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境界,抱有勇于怀疑的精神,这对深察细悟探究真理尤其难能可贵。 书籍浩如烟海,知识无尽无穷。读书使我们丰富智慧增长才干提升格局,读好书使我们与名人接心神交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观察和感悟世界,掌握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就能使我们读更多的有字与无字之书,同时能明晰地洞察其内在的灿烂深邃的道理。让我们畅游于读书的三境界之中,让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升华为我们的习惯和品质,就如我们的人生增加了双翼,使我们能够在自由的王国里快乐地翱翔。(初 曦)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