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八)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1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02

   释  解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子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叶公向我打听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老师听了以后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我老师他这个人呀,发起愤来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自己到了老衰之年都不理会,如此罢了。”

03

   释  字      

《说文》:奚:大腹也。从大,𦃟省声。𦃟,籒文系字。胡鸡切。

《广韵》:奚:何也。《说文》曰:“大腹也。”

汉字“奚”从爪,从幺(绳索),从大(正立人),表示用手持绳索捆系罪人。本义为持绳索拘系罪人,因古代常以罪人充当奴隶。故亦指奴仆。“奚”因同音借用为疑问代词,表示“何、哪里、什么”。

忧(𢝊、憂

《说文》:𢝊 :愁也。从心从頁。於求切

《正字通》:𢝊:憂本字,《楚辞》:“伤余心之𢝊𢝊。”俗作㥑,从心,从頁。人愁则形于面会意。

汉字“𢝊”从心,从頁,古人以“心”为情思之器官,“頁”为人首脸面之形。从心中忧愁反映在脸面上会意,本义是忧愁、发愁。《说文》:“𢝊,愁也。”段玉裁注:“上文云'愁,𢝊也’,此云'𢝊,愁也’,二篆互训。不知何时浅人尽易许书𢝊字为憂。许于夂部曰:'憂,和行也,从夂,𢝊声。’非和行则不得从夂矣。段说“𢝊”是 “憂”的本字,“憂”本“優”本字;文献以“憂”代“𢝊”而以“優”代“憂”。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憂为之,而𢝊字废矣。”引申指使人忧愁之事。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在讲授和朗读《诗》、《书》、执礼之时皆使用雅言的述说,一方面让弟子感悟老师的恪守之迂和用功之著,表达了老师对传统典籍言语逻辑的精深造诣和对礼乐娴熟的掌握,以及克己复礼的一贯;另一方面是针对春秋之乱人们对《诗》、《书》和《礼》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流于表面形式的批评。本章通过老师的自述,让弟子把握君子谋道不谋食、行道乐道、学无止境的精神风貌,体悟圣人愤而忘食,乐而忘忧,学而忘老的至诚境界。叶公向子路打听孔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子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叶公向我打听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我老师他这个人呀,发起愤来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自己到了老衰之年都不理会,如此罢了。”本章通过老师自言好学之笃,一方面表达了老师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乐观安宁和坚守,另一方面期望弟子能把握凡事于学,必从愤始,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忘忧而不知老至的超然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把握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圣人超脱境界。圣人的学问,人人都能学,圣人的境界,却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而之所以不能达到,只是人们不能象圣人一样的好学。蒋绍愚在《论语研读》中说:“本章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为人的概括,主要是说自己为学的精神。'发愤’也和为学有关,《论语义疏》谓'慨世道之不行’非是。《论语集注》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指学而未得其解则发愤忘食,学而已得其解则乐而忘忧,这是对的。学未得其解故'愤’,此'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愤",皇侃《论语义疏》解释说:'愤,谓学者之心思义未得而愤愤然也。’即'愤懑’之'愤’。《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一段著名的话:'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是说圣贤不得志而心情郁闷,'发愤’就是抒发其心情之愤。孔子这里所说的是学而未得而思虑郁结,发愤是纾解其思虑之愤。孔子所说的"'发愤’和司马迁所说的'发愤’,都不是'发奋’所能解释的,说'愤借为奋’未妥。”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