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深度视讯 2020-08-29

编者按: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听到了多个不同版本的《东甲柑》故事,而这一段,是多个版本中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段。笔者也曾到新会当地的档案馆查阅相关记录,但很可惜,很多记录都没有明确内容可参考,因此内容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但没关系,作为一篇科普性质而非科研论文,本文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恢复历史的真相,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新会柑历史”。在“东甲柑”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身上,也体现了劳动人民逆境求存的坚毅精神,希望新会陈皮的未来也如同“东甲柑”一样恒远流传吧。

作者:《新会陈皮调研手记 》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陈皮收藏爱好以及研究,可私信或留言交流。

为什么老李本期内容会专门其一个专题说“东甲皮”呢?原因有几个,一个是老李一直以来做的科普内容,就是以揭秘陈皮的各种疑惑为创作出发点,另外一个原因是究竟“东甲圈枝陈皮”是炒作还是真的稀有品种,毕竟太多人来跟老李交流,一言不合就索要东甲圈枝,但对此有毫无概念。

笔者老李一直强调,对待新会陈皮的态度不应该“本末倒置,概念先行”,而“东甲皮”也是新会皮的一种,所谓的产区之间就是一片平原上的几个村子,相隔不过几公里地儿而已。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图片来源:忆涧茶坊

说到陈皮,无人不晓得“新会”。而关于新会陈皮几个比较出名的产区村落,又以“四大金刚”最为著名——梁启超故居的“茶坑村”;小鸟天堂的“天马村”;驰名“省港澳”的塞口围“梅江村”,还有圈枝柑出名的“东甲村”。

没有什么人文古迹和旅游名胜的“东甲村”,似乎是最不起眼的“新会陈皮村”了,而唯一醒目的地标可能就是贯穿东甲村的广珠城轨铁路以及“新会站”了。因此很多闻名而来的人都会问老李如何找到东甲村啊?老李往往让他们导航“新会站”附近看到的柑田便是柑的产区。

那么对此就有很多笔者问老李了,为什么陈皮行家都说新会陈皮以“东甲圈枝”最为知名?是概念呢还是炒作呢?是真材实料呢还是徒有虚名呢?今天老李就跟你详细说说,让人心心念念的“东甲皮”故事吧!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新会东甲村牌坊

80岁老柑农回忆“东甲奇迹”

在新会柑的历史上,这是一段几乎被忘却的历史,也是媒体报道上鲜有记录的黑暗岁月。笔者走访了多位80年代就开始种柑的老柑农,试图复原这段新会柑的“黑色岁月”。

1989年的9月初秋时分,家住礼乐(传统新会柑橘产区之一,与“东甲”一河之隔)的柑农老刘如常地起早。因为马上进入秋收时间,他要提前来到自己农田准备开始除草施肥等劳作,如无意外,1989年的秋天应该是新会柑橘的丰收年。

今年已经80多岁的老刘回忆,那时候田里种了很多柑橘类农作物,有几亩新会知名的甜橙,也有几亩新会柑。

老刘还记得,原本沉浸在丰收喜悦他一夜之间便“白了头”——一场席卷全新会陈皮产区的黄龙病突然就爆发了!据现有资料可查,“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主要表现为果树根系的腐烂,叶片斑驳、黄化(黄梢)以及果实的畸形(红鼻果)。感染黄龙病的新会柑,由于发生病变,其果皮失去收存的价值。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黄龙病导致新会柑生长畸形

对于黄龙病传播途径是“木虱”等,在当时几乎全民皆种柑橙的背景下,加上90年代初期江门地区频发的“酸雨灾害”导致柑树抵抗力下降,最终这次黄龙病灾害导致了99.99%的新会柑和其他柑橘橙树被感染。

在不懂农业的人看来,是无法知晓“黄龙病”对柑橘树的危害之大,因为一旦柑树感染了黄龙病,除了砍掉烧毁,没有其他彻底治愈的防范,加上其传播速度极快,不快速砍掉烧毁,就无法种植下一轮农作物。“当时就是靠抓苗木、防木虱、砍病树的三板斧来防止,对于感染黄龙病的新会柑,除了砍掉烧毁,没有其他救治的办法”。老刘回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砍橙树和柑树,当时村集体下达的命令就是“不管有没有病,一棵都不能留”!

据当时民间非正式统计,在黄龙病爆发期间的1989年-1990年,当时已达14万亩的新会柑产量几乎全军覆灭,直到1996年再次统计新会柑种植面积时已经骤减到700亩!

老刘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种植的柑树几乎都是“圈枝柑”为主,而本来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的圈枝柑更是难于幸免。

一夜之间,新会圈枝柑几乎绝收。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东甲圈枝柑

但当所有人都以为新会圈枝柑将被黄龙病团灭时,东甲村梁氏族人在一片芒果果围里找到几棵健康的新会圈枝柑树!据老刘回忆,当时他也有到这个果园看:“因为那里的主人原先是种芒果的,又因为个人爱好陈皮,所以又顺手在芒果园中间一亩不到的空地上种了十来棵圈枝新会柑树!”老刘说。

也正是由于远离周边的新会柑果围而且受到芒果树的保护,这些柑树所幸逃过了“黄龙病”一劫!

这消息一传来,上至新会农业局领导,下至果农同行纷纷前来东甲的芒果田,希望拿到“圈枝柑原种”。但区区一亩地不到的柑树,即使全部用以“圈枝”繁殖,其生长速度也是非常有限(一般从果苗到成树需要3-4年时间),更别说通过这些圈枝苗重现当年14万亩的新会柑产量!

虽然重现新会柑的盛事很难,但东甲村的果农没有放弃,在长达6年的努力下,让东甲圈枝柑的果苗遍布了新会主要产区(从1989年的个位数,恢复到1996年的700亩),因此也打出了“东甲圈枝”的名堂,让星星之火燎原。

所以说,目前新会区绝大部分的“圈枝柑”都是东甲柑树的后代,加上后来用“红柠檬”作为砧木的驳枝繁殖技术出现,在抗病的基础上加大了新会柑的产量,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也起到了重振新会柑雄风的作用。直到2019年底,非官方统计数据下的新会柑产量,有8成以上都是以“驳枝”为主。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圈枝柑苗

“东甲圈枝柑 ”的成名路

东甲的圈枝柑其实也是源于新会大红柑原始品种,是正宗原种圈枝柑(农业术语为:“衍枝柑”),东甲村因为90年代黄龙病后保存下来的传统柑种,一直也是东甲村的名片。90年后的新会柑基因与东甲村的圈枝柑“母本”相同,也是传统的新会大红柑品种。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位于“新会站”周边的东甲柑田出产的“圈枝柑”

“圈枝”是一种大红柑的种植繁殖方式,相对于现在一般的驳枝柑,种植和管理难度都更大。如它的根部是“鸡爪根”,有些空心、比较弱,管理时要勤淋薄施,否则根部受不了,更要注意防洪防浸,因为一旦根部受浸柑树会坏掉。另外,圈枝柑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些。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圈枝柑树的特征之一“鸡爪根”

在过去的几百年前,所有的新会柑的品种繁殖都是通过“圈枝”技术来进行繁殖。圈枝柑的果实偏小,果皮较薄,果味很香,制作出来的陈皮最佳。驳枝又称嫁接,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90年代黄龙病后广泛种植。驳枝柑由于是柠檬和柑的混合体,所以其果子大,产量高,抗病力极强,但和原种的圈枝柑相比,其品质、药用效果稍逊色些。

而在东甲村的东甲柑种植产区目前也只有“数百亩”(总数不过千亩),然而圈枝柑仅有十余亩地不到。不仅如此,笔者调研走访的东甲圈枝产量也比驳枝柑要少很多,作为新树的圈枝柑,前面3年不挂果,否则会影响果树生长,进入四年后,亩产量也不过3000斤(驳枝柑亩产高达6000斤),到10年老树时期,挂果量更是非常小,因此老树圈枝柑皮,也是资深陈皮行家争相抢购收藏的“陈皮好货“。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东甲圈枝柑苗

昔日的“东甲”,未来的“东甲”

因为江门大道、广珠城轨的兴建,从2005年前后开始东甲村变成了重点的土地征收对象。作为粤西地区的“西大门”,新会承接着江门开平、恩平、台山等地的交通,南面临珠海斗门等,从地理上,新会对粤西开发的战略意义非常大。

加之东甲村作为新会中心的“桥头堡”位置,在地理位置上比邻新会市中心和江门市中心,是交通位置上能否连接广珠城轨、粤西高铁以及江门大道等要道,因此上面提及的所有重点基建工程,无一不是从东甲村“贯穿”而过。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东甲村民的“回迁房”

作为早年以农业为主的村落,也因为交通红利发展了新会区内知名的“东甲工业园”,早年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成功转型。而目前东甲村里面几乎已经看不见柑田了,取而代之都是小工厂或者村民楼。

近年来东甲村周边的柑田也因为过去多年的大基建项目而被征收,要么成了桥,要么变了路,因此从2010年开始,因此产区农地减少,东甲柑的产量是每年都在下降。直到2018年前后,新会城轨站周边开始大规模种植新会柑后,东甲柑的种植面积才慢慢回升。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新会站周边大片的田

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东甲大多数的柑树,都不是“东甲圈枝”,而是“驳枝”为主,特别是新种植的柑树,从经济效益、抗虫病害、挂果量等等出发,驳枝柑仍然是目前新会柑的主流,因此消费者朋友去东甲周边的柑田现场摘柑时,别太看重驳枝圈枝,因为除了多年经验的行家通过驳枝圈枝的树头来区分,其他人基本只能看运气。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新会东甲村

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圈枝驳枝,只要是新会柑,其效果也差别不大。当然,以柠檬木为砧木的驳枝柑,其香味会比圈枝柑更加浓,但陈化5年以后,其挥发油全部陈化后,味道就会变得相似了。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柑树基因不改变”的前提下,新会的部分圈枝柑树也是用驳枝柑繁殖而来的新会柑,那么它是“圈枝”还是“驳枝”呢?这样看来,其实消费者不用过多地执著新会柑的繁殖种植方法的差异,更多的把功夫放在“陈化”这样功夫上!

新会陈皮“东甲圈枝”为何出名?这段深藏的历史,应该让人们悉知

圈枝柑皮

如对老李收藏的新会陈皮感兴趣,可私信或者留言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