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说:“米字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1051-1107) 字元章,早年名黻,四十一岁以后所作书改署“ 芾”,世称“ 米南宫”、“米襄阳”。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又精鉴赏称古今第一,被宋徽宗朝召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著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书。其书法博采古人之长,为一代之奇,与苏轼、黄庭坚 、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如果说二王书法堪称最经典,那么米芾书法,无疑是最华丽的,他的字,堪称视觉盛宴。米芾在北宋诸多书家中功力最为深厚,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结字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行书绢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朝内府,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北宋时期,一名叫邵子中的商人,使用蜀地(四川)生产的本色绢(蜀素),制作了一幅长卷,上面织有乌丝栏,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制作极为讲究,邵子中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的卷首以等待名家题诗,以传承于子孙, 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没人敢写。因为丝织品的纹路粗糙,滞涩难写,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出手。 直到北宋的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到后直接提笔,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于是乎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出世。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 清代高士奇曾题诗赞美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萧闲堂》▼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