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20-08-29

人类文明经过漫长而寒冷的更新世,终于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在长河大湖周边台地上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古人们,也纷纷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也毫不例外的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祖先在那个历史文献上的空白年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又是如何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呢?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人类进化简表

萌芽

时空范围:新石器早期

严文明先生将距今12000年-9000年定义为新石器早期、距今9000年-7000年定义为新石器中期。韩建业先生进一步将新石器中期这个时期分成早中晚三段,早段是公元前7000年-6200年,中段为公元前6200年- 5600年,而公元前5600年-5000年为晚段。本文的时空框架就是以这个为基础建立的。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早中期文化脉络

上图是笔者整理的本文时空范围内文化势力的脉络,我们先看下,下文会详述。

本文将这段时期的文化势力分为五个基本势力和两个碰撞地带势力。五个基本势力分别是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两个碰撞地带包括海河流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五个基本文化势力都是由本地旧石器文化过渡而来,并平行发展的。两个碰撞地带的文化势力是由几个基本文化势力碰撞后产生,并在不同时期不断受到几大基本势力的不同影响。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分化势力

从目前考古发现上来看,五个基本势力在新石器早期发展上并不平衡,已知的考古文化最早是出现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发现了后套木嘎一期遗存。长江下游是上山文化。碰撞地带的文化势力主要出现在海河流域,发现了南庄头遗存、于家沟遗存。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在公元前9000年以前。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早期早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本文认为这与古人类迁徙时间有关,这两个区域应该是最早来到东亚的O1亚系和C系人群所建立。具体古人类迁徙请参考笔者这篇文章。

从分子人类学和考古看汉族的来源以及族群迁徙路径

随着全新世到来,大量O3亚系人和N系人涌入东亚,进入到公元前9000年以后,本文所述的五个基本文化势力在相应的地区开始出现。东北出现“双塔一期文化”,中原地区出现“李家沟遗存”,山东地区出现“扁扁洞遗存”“黄崖遗存”。长江下游“上山文化”进入中晚期。长江中游地区这个时期文化面貌不很清晰,这个或许跟考古发现有关,这个时期华南地区有发现几个遗存,如广西的“甑皮岩二期遗存”“顶狮山一期遗存”。福建的“奇和洞遗存”。虽然这里有更早的“玉蟾岩遗存”,但我们认为“玉蟾岩遗存”是上山文化同一群人形成的的分支。所以长江中游地区O3亚系古人类迁徙过来的时间可能要晚于淮河上游地区。不过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而此时作为碰撞地带的海河流域文化却比较兴隆,这里出现了“东胡林遗存”、“转年遗存”、“西庙遗存”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早期晚段

其实,按照我们的理解,此时各地的文化势力尚处于萌芽状态,还构不成区系,而事实上的确如此,海河流域几个文化遗存后期发生了迁徙,如“转年遗存”,通常认为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就来自“转年遗存”。而中原地区的李家沟遗存更可能来自海河区域早期的“于家沟遗存”。这里我们或许能看出来一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山东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文化面貌大多成连续状态。这与地域是有关的,两个地区已经到了东亚大陆的东部。属于文化链条的末端,缺少四周文化势力的碰撞,所以会表现出来更稳定的特性。我们后面会进一步观察到这点。这个时期各地文化水准差距不大、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陶器以及农业。不过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显现。海河流域形成了筒形罐文化、中原地区表现为深腹罐系统、山东地区的素面圆底釜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平底盆、圈足盘双耳罐文化。华南地区是绳纹圆底釜文化。后面几大文化势力的形成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趋势延续下来的。而这个时期上山文化的表现用韩建业先生的话来说有“鹤立鸡群”之势,无论陶器种类的多样性还是农业的发展水准,都高出来其他地区。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早期文化-摘自韩建业《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

时空范围:新石器中期早段

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气候和环境的愈加好转,各个地区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时间来到了我们上文说的新时期中期的早段(公元前7000年-6200年)东北地区有辽西的小河西文化和更北地区的哈克一期遗存。中原文化崛起,裴李岗文化开始出现,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贾湖一期”。不过本文还是称之为裴李岗文化早期,主要遗址在河南舞阳的贾湖地区。山东地区这个时期是后李文化的早中期,长江下游地区进入上山文化晚期,不过到后半段,考古面貌不是很清晰。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支撑。这个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出现了彭头山文化,五大基础文化势力在这个时期形成。这五大基础文化势力成为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文化的源头。碰撞地带这时候有了变化,海河流域原有文化遗存消失,应该是人群发生了迁徙,而淮河中下游地区此时出现了顺山集一期,顺山集一期的来源很明显,主要来自裴李岗文化东渐和后李文化南下,其中后李文化的影响更多一些。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中期早段

这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小型聚落和人类居住的房址,陶器也变得规整。有些地区出现了原始祭祀现象,同时各个文化区开始出现文化交流。裴李岗文化在这个时期由于具有更加先进的文化特征,所以出现了明显的扩张,最主要的方向就是向西开始进入豫西和关中地区,一个广义的中原文化区开始形成。各个地区文化面貌的独特性进一步得到了延续,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继续延续了深腹罐系统,同时发展出来双耳壶和钵等陶器类型。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还是以素面圆底釜系统为主。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继承了华南地区的绳纹圆底釜文化,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依然是以平底盆、圈足盘和双耳罐的传统文化面貌为主。东北小河西文化延续了素面筒形罐体系。各个文化面貌的详情,在笔者的其他文章中多有详述,本文不做更多阐述了。而在公元前6200年新石器中期中段来临的时候,长江和黄河两个大的文化体系开始形成。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裴李岗文化西渐

扩张

时空范围:新石器中期中段

辽西地区出现了后套木嘎二期遗存、南台子文化、西梁文化几支文化,同时在更东北的地区出现了辉河水坝一期遗存和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早期。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向西扩张与本地土著文化融合生成了“白家文化”,有学者称为老官台文化和大地湾一期山东地区进入后李文化晚期。长江下游进入了跨湖桥时代,跨湖桥文化应该是源自上山文化,不过需要进一步考古发现来佐证。而长江中游出现分化,澧水地区进入彭头山文化中晚期,峡江地区出现了城背溪文化

无论白家文化(老官台文化)的出现还是城背溪文化的出现都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位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的两个基本文化势力在此时出现了明显的扩张态势。白家文化主要来源于裴李岗文化的西渐,同时融入了一些城背溪文化的因素。可以看出来七八千年前古人的文化交流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广得多。而这个时候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两支基本文化势力表现得稳定和单一,与我们前文的分析一致。碰撞地带的文化面貌这个时候变化比较明显,海河流域西部进入磁山文化早期,东部出现了北福地一期文化早期。而淮河中下游地区这个时候是顺山集文化二期和三期遗存以及小山口一期文化早期。海河流域文化主要受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淮河流域文化除了受到后李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了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的强烈影响。厚积薄发的长江下游文化此时也显现出来了扩张得趋势。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中期中段

从文化面貌上看,白家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还是延续了裴李岗文化的深腹罐传统,同时以绳纹为代表的文化特征明显是受到峡江地区文化的影响。不过根据之后的发展变化,白家文化(老官台文化)应该被纳入裴李岗文化势力的范围。几支基础文化势力文化面貌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延续了之前的传统,并有了扩展,这里不再赘述了。

不过随着各个文化势力的扩张、碰撞与交流,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就是“早期文化中国”。

早期文化中国的形成

时空范围:新石器中期晚段

按照本文的时空框架,这个时期属于新石器中期的晚段,也就是公元前5500年-5000年这个时间段。

这个时期东北地区文化势力分布出现了多样化,主要的文化势力有兴隆洼文化、左家山下层文化早期、振兴文化早期、新乐下层文化早期、小珠山下层文化早期。这些多样化的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势力进入了整合阶段。黄河中游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分别进入了晚期阶段。而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由于后李文化的衰落,出现了文化的变革,北辛文化在多方势力的影响下应运而生。长江中游地区文化格局也出来了变化,澧水地区彭头山文化被皂市下层文化取代,峡江地区城背溪文化渐入佳境。同样的长江下游地区跨湖桥文化也在稳定发展着。而两个碰撞地带的文化面貌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海河流域文化势力比较稳定,磁山文化和北福地一期文化分别进入了晚期。而淮河流域除了小山口一期文化进入晚期外,顺山集文化消失,出现了双墩文化。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中期晚段

这段时期文化面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聚落规模在扩大,几支强势文化扩张的现象更加显著。突出表现就是裴李岗文化和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继上个阶段向西扩张之外,这个阶段明显向东南扩张,促使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双墩文化,在黄河下游地区催生了北辛文化。而且裴李岗文化这个时候的强势还表现在出现了大型的聚落,考古上发现30万平米的大型聚落。而辽西的兴隆洼文化也同样表现不俗,在扩张的过程中诞生了左家山下层文化、新乐下层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几支文化,同时出现了140平米的大型房址。而以之字纹为代表的文化特征也在此时向周边强势扩张。这一切与这段时期气候开始上升,农业生产开始繁荣有一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会逐渐饱和,向外扩张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个时候的长江下游地区文化格局相对稳定,长江中游地区与东北地区情况类似,这里我们指的长江中游地区跨度比较大,不仅包括传统的峡江和澧水地区外,还在沅江地区出现了高庙文化,在巴东地区出现了楠木园文化。而高庙文化出现的兽面纹、八角星、太阳纹这些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标志性文化特征在之后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中期晚段

根据韩建业先生的分析,事实上,跨湖桥文化的诞生,就源自彭头山文化东进与上山文化的碰撞长江中游的绳纹圆底釜文化传统因此长期存在于长江下游南部的宁绍平原地区。而随着彭头山文化的衰落,跨湖桥文化进入鼎盛期,并向西扩张,造成了彭头山文化过渡为皂市下层文化。同时把长江下游的圈足盘带到了长江中游。整个长江流域南部形成了“釜-圈足盘-豆”文化系统。与黄河流域“深腹罐-双耳壶-钵”文化系统形成了鲜明的区别。但黄河下游的文化势力仍然保持着素面圆底釜文化系统。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新石器中期长江流域陶器类型-图片来自韩建业《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五大基础文化势力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势力范围也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张。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相似的。中华文明的分合之势总会在碰撞中不断地上演。而中原文化所处地域的优势在这里逐渐体现了出来,终于在公元前5000年后掀起了继裴李岗文化崛起后的第二次文化风暴。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时空范围在公元前5000年之前,也就是大约7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文化中期以后,中华大地上五个基础文化势力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各自平行发展了两千年,在互相碰撞与交融中,在交互地带也孕育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海河流域文化和淮河中下游文化。不过从公元前7000年裴李岗文化率先脱颖而出,到公元前5000年这个时间点,明显可以看到一场即将来临的文化风暴在酝酿着。先是跨湖桥文化解体,长江下游文化不再延续之前单一发展的趋势,出现了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两个文化势力范围,同时分化出来马家滨文化、骆驼墩文化、河姆渡文化几支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同样也进入了文化乱世,不仅在传统地区出现了柳林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在北方文化势力的介入下,汉水东部的文化势力在崛起。长江中游文化进入了全面整合时期。而黄河中游也同样进入了文化乱世,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新的合流大势将出现,在黄河流域出现的仰韶时代再一次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的引导者。几大基础文化势力将在下个千年发生怎样的蜕变,我们敬请期待下篇文章的讲述。

最早的文化中国形成于何时?梳理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势力

黄河流域文化序列

结语:本文粗略得对公元前5000年中国古文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分合之势在七八千年前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这也为后世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历史中唯一一支绵延不绝的文明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分分合合的中华文明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并引以为傲的地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